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合作式学习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俊锋

  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促使教育理念出现了大的改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深入人心,合作式学习成为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合作式学习,也称小组合作式学习,它向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多元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其获得更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是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相适应的,因此也被广泛地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
  
  一、针对个体需要。及时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对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有了交流的需要,才可以开展学习。而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情况下都是授课的重难点,当然也有例外,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就应对教材做出充分的预设,对学生做出准确的估测,从而使自己在组织合作学习中游刃有余。例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备课中,我就充分地估计到了学生现有的基础和水平。按预定的方案,给各小组分发了“实验报告单”,先让学生依据实验步骤自己去做,自己探索,学生兴趣盎然,各显其才,顺着各自的学习思路展开讨论,他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智慧。这样不仅使他们形象地理解了圆锥的体积公式,也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授课的重难点,但却是很有价值的问题。对此,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一味采取“放一放”的做法,而应予以高度重视。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老师要善于保护这份热情,及时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针对个体的需要,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由于各小组学生的水平差异很大,老师应鼓励基础好的小组探求多种解决方案,并及时解决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其它问题,如思考方向的偏差等。还应注意对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予以及时的辅导,防止两极分化。所以说,合作学习,只有有的放矢,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高效化。
  
  二、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传统的数学教学呈现给学生的往往是已归纳的结论和较抽象的概念,却忽略了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存在。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新课程理念提出:“提炼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思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联系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教学,使学生既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增强实践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向六年级学生教简单的统计知识时,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专题研究小组,在小组中,有的负责统计各班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活动的人数,有的负责统计这些同学在历次大型活动中的获奖情况,然后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讨论交流、专题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但通过数字的多少和变化情况,体会数学的价值和魅力,而且学会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充分发挥了学习的积极性。总之,通过这种合作,学生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拓展了统计知识的运用能力,获益匪浅。
  
  三、重视交流,合理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身上有强烈的表现欲,其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成就感。因此,在合作学习之中,很自然地想立即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并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对此,猛泼一瓢冷水的打击固然是错误的,但动辄“棒极了”、“真聪明”的夸奖法也是不明智的,超值的嘉奖会使学生满足现状,迷失自我,对其发展反而不利,因而,合理的评价尤为重要。
  首先要肯定学生急于表达的愿望,鼓励学生讲。合作学习的结果有时五花八门,有时则只有一个结论。教师一定要肯定他们的积极参与,并注意挖掘出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找到症结。
  其次还要引导学生会听。交流不仅指表达,还包括聆听。只有听说优化组合,才能集思广益,促进思维的准确、全面发展。在交流过程中,可能彼此看法不一致,如果打断别人的发言或不屑一顾,甚至窃窃私语干扰别人都是不正确的做法,应及时地加以纠正。
  总之,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只有我们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地挖掘,大胆地尝试,不断地总结,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更好地促使小学数学教学这门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8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