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普通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双语教学在我国各高校的开展有日趋扩大之势,但在实践中,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的实施,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障碍。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地方普通高校开展的双语教学实践工作进行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以期对高校双语教学的深入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双语教学 实践 问题 思考
  
  为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许多高校开始了双语教学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实践中,双语教学成绩并不那么让人乐观,尤其在众多的普通高校内,许多因素制约着双语教学的深入开展。笔者结合所在院校开展的双语教学实践,对当前双语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双语教学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根据学院发展的要求以及为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需要,笔者所在专业选择了大一第二学期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原理》实施双语教学。经过两年的试行,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由于《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内容多,涉及学科较广,知识点配套的案例也很多,单是中文授课,课时也较为紧张,加上大量的英文资料,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很快就消退了。缺乏学生的回应,教师的积极性也迅速下降。课程尚未过半,双语授课已面目大改。讲解、讨论、回答都不再使用英语,只剩下课件及阅读资料还是以英文的形式呈现。课程结束后,再次对学生进行了解,学生一致认为“本课程适合双语教学,但目前实施效果不好”;“教师的双语教学设计不现实,起点过高”等,学生提出了很多理性的建议。
  笔者从失败的双语教学实践入手,结合他人的研究,认为如果不能对双语教学中以下几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双语教学的作用是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如何提高双语教学可行性
  
  双语教学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是有意义并不代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
  仅从某些地区、高校情况出发、而不是根据具体校情进行科学的研究,就片面的宣布双语教学是可行的,这并不严谨。研究者更应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思考,如哪些课程更适合开展双语教学,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有效等,以切实提高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在笔者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提出了与国际发展联系密切的学科,尤其是基础理论首先发端于西方国家的学科最好采用双语教学,如管理学、经济学、国际贸易等。一些传统的、强调思辨的课程并不适合。
  授课时间也要认真选择。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尽可能选择与学生过去的认知结构相接近的课程,可以较好地完成知识的迁移,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扩展。根据实践,笔者认为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或是大三上学期比较合适。这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由于备考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可以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
  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可以事半功倍。单纯的以百分之几十来划定中英文的比例并不恰当。各高校情况不一,不宜一刀切。一些研究者进行了较好的尝试。如成晓毅提出了以下几种双语教学模式:逐步渗透型(逐步加大英语的使用比例,最终达到全英语授课);穿插型(中英文两种语言可以有所侧重地交插进行);开设选修课型(学生自己选择,教师因材施教);渐进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推广,应用英语的课时逐步加大,直至全英语授课)。这种划分能适应不同的学校,尤其是对于双语教学师资条件和学生素质不算上乘的普通地方性高校,还是比较现实的。
  只有遵循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原则,从学生出发,从学校出发,双语教学才能不仅有意义,而且有实现的可能。
  
  双语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
  
  对双语教学目标的清晰界定,可以帮助研究者理清教学实践中的许多误区。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局限,经常出现将双语教学误等于汉语教一遍、英语再教一遍,或反之的现象。有的教师抱怨学生英语差,上专业课还得承担教单词、讲语法的任务。更有学生抱怨面对以英语表达的专业知识,常常是顾此失彼。究其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双语教学的目标。从而对教学形式的选择不当。
  简言之,双语教学有三个目标需要教育者关注。一是语言目标。从教学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在双语授课中,应依次重点关注学生听、读、说、写的能力。即能听懂该学科的英语授课,读懂英语教学资料,进而能用英语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与书面交流。二是知识目标。即学生掌握学科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三是思维目标,即师生共同具备对该学科的双语思维的能力,达到对学科知识原汁原味的理解。
  这其中,知识目标应该是主导目标。如果要刻意实现语言目标,可能会舍本逐末,毕竟英语只是教学手段,而非目的。思维目标是最难以达到的,也是师生长久努力的方向。
  
  选用何种教材更合适
  
  通常使用的教材有原版教材、自编教材和翻译教材三种,各有优缺点。比较受关注的是原版教材,一般认为这有助于我国高校更新专业知识、了解学科最新成果和进展;有助于学生在获取最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外语思考与表述学科内容的综合素质。根据对各届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更加欢迎原版教材,对其评价也较高,但是在实际上课进行选择时,却不太愿意使用。理由主要是:内容多、课余自学时间少、自己英语水平差、自主学习难度大、价格较高负担重。
  的确,与国内教材相比,原版教材有诸多优点。但由于写作方式的差异,一些内容结构不够清晰,中心不明确,对于习惯了在教材中寻找清晰的要点和结论的中国学生来说,这是原版教材的一大缺陷。
  随着双语教学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应该对教材进行优化整合。双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英文水平。在深刻理解原版教材的基础上,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兼容中西方教材的长处,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双语教学的多重目标。例如,笔者在授课时,并没有按照原版教材的编写形式进行,而是以中文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主线,有选择性地使用外文原版教材的内容。授课时,按照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把原版教材的内容以章节点的形式进行板书,便于学生做笔记和课后学习,对此学生反映较好。
  另外,教师在选择双语教材时,不能忽略了价格因素。对于生源多是农村的地方院校的学生来说,教材费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应尽可能想办法让学生以低廉的价格获得优质的教学材料。例如可以对教材循环利用,由学生租用学校购置的教材;或者是发放教材补贴,从鼓励双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学校对使用原版教材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经济补贴。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教材,只有学生愿意用、能够用时才能发挥它的教学作用。
  
  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双语学习不仅需要某种认知能力,还需要一种积极的态度。有效开展双语教学最关键的因素应该是激发学生的主观意愿、学习兴趣。
  对于生源定位基本是立足本地区,学生多来自农村的普通地方高校,学生英语能力不一、基础较差的问题尤为明显。一些学生会觉得学院开展双语教学只是为了评估“装面子”,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从而抱有抵触情绪。英语差的学生会认为双语教学的种种优势毫无用处,毕竟语言障碍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大负面因素。即使是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的高年级学生,由于没有语言环境、学习动机不强等原因,对双语学习热情也不高。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只有学生主动自愿地选择了双语课程,才能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愿原则也能照顾到学生英语水平差距较大的现状。
  目前比较适合的方法是按学生的能力分级编班,实行“语言分流”,采用不同的双语教学方式。或是为有能力的学生开设双语选修课,同时还开设相应的中文选修课供其他学生学习。或者采取学生自主选修的方式,并借助测试,从中选拔合适的学生开设双语试点班,可以避免全体参加时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或者考虑班级设置方式的更改,如大班上课、小班辅导、小组讨论,适应不同学生的英语能力。
  总之要帮助学生使他们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并愿意克服更大的困难。即使是学生的基础条件差一些,也可以借助科学、合理的安排提高教学效果。
  双语教学虽然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困难,理论的研究也有待深化,但是蓬勃开展的高校双语教学展示出它是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必然趋势。高校教师有责任将双语教学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断调整、不断创新,探索更好的方法,使其真正体现它的意义,发挥它的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82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