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荒谬的“掉包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新版《红楼梦》在某些地方台的播出,其热度也逐渐升高。其实,关于这部号称“最忠实于原著”的新红,广大网友,特别是“红迷”们,给予它一个非常贴切的称呼――《红雷梦》。至于“忠实原著”,除去大段大段夹杂错别字的旁白,在剧情方面,那忠实的也就是后四十回了。
  除了小时候第一次完整地看完120回《红楼梦》(红研所,1981),之后每次读《红楼梦》,笔者都会下意识地回避后四十回,特别是“掉包计”――为什么第四回“黛玉进贾府”时那个搂着黛玉喊着心肝肉的老太太,到了第九十六回的“掉包计”里会变成一个狠心牺牲自己亲外孙女,心比石头还硬的老太君呢?还有前八十回里经常打趣黛玉“怎么还不做我家媳妇”的王熙凤,居然成了这个毒计的直接策划人,这也让人觉得很诧异。
  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自打出现后就饱受非议。不可否认,后四十回在曹雪芹前八十回(其实现在只存前七十八回)后面的文稿遗失的情况下让《红楼梦》变得比较完整,但是整个文稿实在硬伤太多,甚至完全违背了曹公的原意,把一部“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大悲剧,生生写成“兰桂齐芳”、贾府中兴的“悲喜剧”,曹公“草蛇灰线,绵延千里”布下的“大过节”“大关键”,后四十回居然全部忽略扭曲甚至改写,包括有些读者颇为赞赏的“焚稿断痴情”等章节,比对曹公前文,那也是不伦不类,连个“狗尾续貂”都算不上。
  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前八十回贾母对林黛玉的感情及对木石姻缘的支持,来证明后四十回“掉包计”的荒谬。
  
  一、贾母:慈爱的老祖宗+家族政治的终极操控者
  
  1、祖孙初逢,悲喜交集的平凡老太
  贾母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短短几十字,一位亲切平和的老太太形象跃然纸上。她就像生活中大多数的老妇人一样,欢喜见到心爱的外孙女,心疼她年幼丧母,心痛自己失去在所有儿女中最疼爱的小女儿。这里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说这一点,是因为结合前文,早有丫鬟们回话“林姑娘来了”。所以,实际上贾母是一听到回话,就赶向门口来了。因此黛玉一进门才会来不及拜下去就被贾母搂住。这个细节,其实也是曹公体现贾母宠溺黛玉的旁笔。换宝姐姐来,贾母会一听到通报就往门口赶么?之后她对黛玉的安排,是“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 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宝玉道:“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 ”贾母想了一想说:“也罢了。每人一个奶娘并一个丫头照管,余者在外间上夜听唤。”一面早有熙凤命人送了一顶藕合色花帐,并几件锦被缎褥之类。把她一直以来都捧在手心的宝玉都迁了出去,可见她对黛玉的疼爱。在那之后,宝玉黛玉,这两个“最可恶”的玉儿,成了她生命中最最宝贵的“两个小冤家”。这样真挚的疼爱,到后来怎么可能变成不顾黛玉死活那么无情呢?
  2.贾母喜欢的女孩皆有黛影
  贾母对两个玉儿是一样疼爱的,从不厚此薄彼。有些读者可能认为她疼宝玉是没有问题的,证据线索全书比比皆是,但是对于她对黛玉的疼爱和保护,却是有争议的。撇开后四十回不谈,就是前八十回里就有很多文字是在描述贾母对宝钗的欣赏,比如专门委托凤姐为她做十五岁生日,比如几次公开夸赞宝钗,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掉包计”非常合理――贾母都那么喜欢宝钗了,那为了她心爱的孙子而选宝钗弃黛玉又有什么说不过去的呢?笔者万不赞同!
  贾母,作为一个十几岁就进了贾府,从重孙媳妇做起,直到她也有了重孙媳妇的老太太,并不仅仅是一个慈爱的老祖母,她更是这个家族政治的终极操控者。很多人认为王熙凤,这个“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的“脂粉队里的英雄”,是整个贾府里最会玩政治的人。其实不然,正如那个“罕言寡语, 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薛宝钗”所说“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阿凤只是贾府大管家,而贾母,才是整个贾府的核心。
  贾母的内心,一直并将永远是向着黛玉的。只有两个玉儿,才是可以一直“闹到天上去”的“冤家”。从她在第二十九回宝黛大闹时情急之下的那番“冤家论”就知道,她对宝黛的爱情,之前一直就是知晓默许的,并且她也借那番话宣布了自己的一个明确态度,只要她在一天,就要一直为宝黛爱情保驾护航,其他什么金玉良缘的,连门儿都没有。
  纵观前八十回,笔者发现贾母喜欢人的标准应该是性格有棱有角,这从贾母为宝玉选屋里人可以看出。“晴雯那丫头我看她甚好,……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她,将来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的。”晴为黛影,晴雯不但“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而且同样聪慧率性,跟最讨贾母喜欢的凤姐一样个性鲜明。所以,贾母喜欢晴雯,和王夫人骂晴雯“好个病西施!天天做这轻狂样给谁看!”、“妖精似的”一样,其实都不是简单地针对小丫头晴雯,而是说明他们对某种人的好恶。“木头似的”(老太太语)王夫人,“没嘴的葫芦” 袭人,这类多难以入贾母的法眼。从贾母对凤姐、宝琴以及晴雯的喜欢与欣赏,可见贾母的审美观。她喜欢晴雯的灵巧美丽,凤姐的机灵风趣,宝琴的出类拔萃,而从这三人身上,我们都不免会看到黛玉的影子。特别是“年轻心热,本性聪明,自幼读书识字”的宝琴,俨然一个年幼的黛玉。她虽然也赞赏宝钗的稳重平和,可宝钗显然非她喜爱的类型,你看她看了宝钗房里朴素的陈设,连连摇头,说“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若很爱素净,少几样倒使得。我最会收拾屋子的,……他们姊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我看他们还不俗。如今让我替你收拾,包管又大方又素净。”可见,贾母对于宝钗的素淡很不以为然,她以为,年轻的女孩子就该有年轻女孩的样子,何必作出一副老气横秋的模样,反倒显得矫情。不妨由此推断,贾母认为女孩子就应该是美丽活泼,聪明伶俐的,像她说凤姐的话“我喜欢他这样(指凤姐与贾母打趣),况且他又不是那不知高低的孩子。家常没人,娘儿们原该这样。横竖礼体不错就罢,没的倒叫他从神儿似的作什么。”而不要像宝钗,小小年纪就学着一副“罕言寡语,藏愚守拙”的处世态度,反倒失去了女儿天真未凿的个性。
  
  二、谈笑间过招:贾母是木石姻缘的盾牌
  
  贾母喜欢的女孩子,几乎都是一类人,都是性情直率,机灵活泼,能言善辩的。这些女孩子身上,都隐约有黛玉的影子。但是,没有一个人身上有宝钗的影子!这也能看出,贾母是“木石姻缘”最坚定的护卫者。但由于“金玉良缘”之说在贾府流传甚广,尤其王夫人薛姨妈之流一直在努力使“金玉”成真,贾母不得不对此进行巧妙的反击。
  贾母带着刘姥姥游大观园时,去了黛玉的潇湘馆,去了探春的秋爽斋。潇湘馆“更比大的越发整齐了。满屋子的东西都只好看,都不知叫什么,我越看越舍不得离了这里”(刘姥姥语)。秋爽斋三间屋子并不隔断,陈设典雅,华丽中透着大方。贾母在潇湘馆发现那纱窗旧了,命人用大家都不认识的料子“软烟萝”糊在窗户上。在秋爽斋,只找出一个毛病,就是“后廊檐下的梧桐”太细了,还没长成。可是,在蘅芜苑,她老人家几乎吓了一跳,“及进了房间,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也许宝钗不是故意要显得自己朴素,会过日子,也许她天性就是如此。可是,她这样的性格,贾母会喜欢吗?贾母摇头说:“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的还了得呢。他们姊妹们虽不敢比那些小姐们,也不要很离了格儿。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若很爱素净,少几样倒使得。”这几句话已经很厉害了,明着是嗔怪宝钗“太老实”“太素净”,实际上是向大家,特别是王氏姐妹表明,宝钗实在太离格了,完全跟她的审美观背道而驰,而且宝钗这种一味的朴素来迎合长辈的行为让贾母觉得相当难堪,她一个老人家都还很懂得享受生活,宝钗一个小姑娘竟然素净过了分。“我最会收拾屋子的。他们姊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我看他们还不俗。” 她们姊妹们,指的就是黛玉探春了。因为贾母刚从她们的屋子过来的。
  黛玉的潇湘馆,竟然摆得比荣国府的大房还整齐。满屋子的东西都好看,却认不出来。可想而知,黛玉是个挺奢侈的人。而黛玉这样的气派奢侈,才是符合老祖宗性格的。所以她才说:“我看她们还不俗。”反过来,就是说,宝钗很“俗”。后来贾母赏了宝钗几样东西,还说:“我的梯己两件,收到如今,没给宝玉看见过,若经了他的眼,也没了。”说得那样珍贵,好象连宝玉都不舍得给似的。可是,鸳鸯却笑着说:“这些东西都搁在东楼上的不知哪个箱子里。还得慢慢找去。明儿再拿去也罢了。”――却原来是堆在不知道哪个箱子里,找都很难找到的玩艺儿。所谓人老成精,又是贾母这个饱经世故的老太太的场面话罢了。
  元春在端午节的节礼里特地把二宝并列,其他人还都少着几样,这种变相的指婚不仅让宝玉疑惑黛玉不满,也让贾母感到空前的危机。但是她绝对不能看着“金玉良缘”成真而坐视不理。她的处理方式很巧妙,那就是装聋作哑,指东打西。她压根就不提节礼之事,更无从考证元春赐礼的深意,却偏偏要大张旗鼓地去清虚观打醮,还一定要宝钗告诉薛姨妈,让她一定要去,宝钗也只得答应了。这无形中就给一直期待二宝成婚的薛姨妈母女泼了一盆冷水。在这次活动中出现的大龙套张道士为宝玉的提亲又引发了宝黛最激烈的一次争吵,宝玉砸玉,黛玉呕药,闹得不可开交。这就引出了贾母著名的“两个冤家论”,很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有她在一天,就要为宝黛姻缘保驾护航。
  第三十五回,贾母当众夸赞了宝钗。这段文字只有一段,开头便是宝钗那句“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这时还看不出贾母有何异常举动,她只是随意迎合了一下宝钗。而贾宝玉却看不下去了,他一心想着要贾母当众夸夸林妹妹,也正因如此,才出现了一处更让人奇怪的论述。宝玉说:“若这么说,不大说话的就不疼了?”贾母听了,便说道:“不大说话的又有不大说话的可疼之处。”这句话明显是夸李纨的。若顺着这个逻辑推理下去,下一句应为“爱说话也有爱说话的可疼之处”,因为此刻是在夸人,不是在批评人。可贾母说的后半句“嘴乖的也有一宗可嫌的,倒不如不说话的好”,这句话一反逻辑,不该在此处出现,这不禁令人深思,“一宗”指的是哪“一宗”?这话又是针对谁说的?细算一下当时在场的人,从贾母往下来,刑、王夫人,薛姨妈,凤姐,宝钗以及周姨娘并那些媳妇、丫鬟。而当时说过话的只有凤姐、宝玉和宝钗。而唯一奉承过贾母的却单单只有宝钗。那句话在众人眼中可以算是一句“会说话的”,因为她顺了贾母的心,但再结合语境、场景,贾母的话不是直指宝钗吗?接着便是争议最大的一句了,贾母夸宝钗了。贾母说的什么“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这句话很有深意,不能草率处之。“我们家的四个女孩儿”有两种解读。第一种当然是“元迎探惜”,可是元春是谁?贤德妃,是万人之上,贾府中无人能比,在此用来和宝钗比,甚至说还不如宝钗,这不是折杀宝钗,这不是讥讽宝钗么?要知道宝钗不过是个落了选的秀女,她有什么资本可以和元春相提并论?另一种就是“黛迎探惜”,因为“女孩儿”应该是未婚的青年女子,不能算做了娘娘的元春,这样只能把与“我家”血缘关系最近的黛玉算上,也是向薛姨妈母女说明,黛玉无论如何都是“我家”的人,宝钗怎么着都算是外人,夸奖她也是客套话。紧接着,下面的描写更有趣。薛姨妈听说,忙笑道:“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这两个“忙”字不能表明些什么吗?我认为这两个“忙”字足以表明贾母的话是她们始料未及的,她们的话是仓促说出来的。贾母的话极有可能是刺中了她们的要害,在一定程度上折杀了她们,打击了她们,让她们要有自知之明,从而确立黛玉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为“木石姻缘”铺石垫路。如果不出此事,恐怕王夫人也没此应付。因为长辈若干次夸赞一个小辈,没道理大家都不知道,没道理王夫人不对薛姨妈、薛宝钗说,更没道理王夫人要亲自解释这段话。贾母对宝钗的夸赞实是明夸暗讽,实是贾母同王氏姐妹的一场心理战。而这次战争贾母兵不血刃地获胜,也为“木石姻缘”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贾母喜欢宝琴。宝琴“年轻心热”,十分可爱。贾母一见就欢喜非常。她问薛姨妈宝琴的生辰八字。薛姨妈估计她是想为宝玉求配,只得半吐半露地告诉她,宝琴已经许配人了。其实这一段,贾母是明问宝琴,暗拒宝钗。宝琴是和李纨的婶母以及刑夫人的侄女一起进京的。三家人一路结伴同行,宝琴已经许配人家的事情,贾母会不知道吗?此时,金玉良缘的说法已经有好几年了,薛宝钗已经是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宝玉也有十六岁了。若是贾母认同金玉良缘,她还需要等什么呢?何必去问已经许人的宝琴的生辰八字?
  第二十五回,当黛玉说起凤姐送的茶叶好吃,王熙凤便说她那里还有,而当林黛玉说要打发丫头去取时,王熙凤说不用取,自己打发人给黛玉送来,并说明儿还有一件事要求黛玉。结果黛玉笑说:“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这一句话,看似只是简单的玩笑,但却是很值得玩味的。凤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得上是贾母的代言人,她这看似无心的玩笑,正是表达了贾母对于“木石姻缘”的肯定。而且她反问黛玉的那几句“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有人认为这是凤姐在讽刺黛玉家境寒酸,门第与根基都配不上宝玉。其实不然,黛玉的门第根基其实远在宝钗之上,甚至比贾家都要清贵些。林家四代封侯,至其父如海,便从科第出身,乃前科探花,因此林家不仅是钟鼎之家,还是书香之族。不像贾府,贾政本人倒是想弄个科甲出身的,只因皇上体恤,额外赐了官衔,但到底称不上书香二字。更何况黛玉的生母是史太君唯一的掌上明珠,林家若非簪缨诗礼之家,怎么可能娶得到这颗明珠呢。薛家虽然是金陵四大家之一,但毕竟是商人。在那个时代,无论商人的地位再怎么提高,“士农工商”这个排序总是根深蒂固的。而且宝钗的父亲去世之后,家境日衰,再加上有个不争气的哥哥薛蟠,她的门第根基才是难与宝玉相配。很多人又认为王熙凤一定会跟王夫人一样,向着宝钗,毕竟那是她的亲表妹,笔者却不赞同。以阿凤之精明之重利,怎么可能希望宝玉娶一个表面“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实则精刮透顶并且能够识文断字的宝二奶奶呢?相反黛玉仙风道骨,体弱多病,又是个真性情的人,素来对“经济仕途”不感兴趣。她专注于吟诗作对、阅读古籍,绝不会去抢凤姐的理财权。就算凤姐知道黛玉虽有理家的才干,但却是个“美人灯”,风吹吹就坏了。所以,凤姐希望林黛玉当宝二奶奶,而不是薛宝钗。她当然更不可能像高鹗续书中那样,设下一个狠毒的掉包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9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