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奈保尔对后殖民语境中漂泊者的批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印裔英国作家维・苏・奈保尔的著名短篇小说《格格不入的人》通过讲述一个来到美国的印度厨师桑托什的经历揭示了印度存在的社会陋习,批判了后殖民语境中的漂泊者对他人的依附和对西方文化的拙劣模仿。
  关键词:奈保尔 《格格不入的人》 社会陋习 依附 拙劣模仿
  
  引言
  维・苏・奈保尔以其双重移民的生活经历和多元的文化身份在当代世界文坛独树一帜,并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后殖民小说《在一个自由的国度》在1971年获得布克奖,其中《格格不入的人》被认为是该小说集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印度厨师桑托什跟随雇主从孟买来到美国华盛顿的经历。从上飞机的那一时刻起,他的一身印度装束和生活习惯便使他历经麻烦,他的内心也充斥着身在异邦的不安、迷茫和困惑。一次华盛顿大火之后,他逃离了雇主,开始在印度人普利亚经营的餐馆打工,他也因此成了非法移民。这时的桑托什无法回到印度继续过去的生活也无法融入美国社会,最终经普利亚指点他娶了一个美国黑人女仆,取得合法的身份,成为一个身在异乡的漂泊者,一个“自由”人。奈保尔在平实的叙述中,以犀利的文风对桑托什这个后殖民语境中的漂泊者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一、无视社会陋习――游子的批判
  
  奈保尔出生于移居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的印度婆罗门家庭,他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是典型的印度生活风格。在接受法鲁克・德洪迪采访时他说道:“由于所受的教育我对印度十分亲近。我在一个非常非常纯的印度家庭中长大。那就是我的世界。这对我很重要。”然而当他作为游子怀着寻根的梦想来到印度时,他发现到处是贫穷和脏乱的景象。即使在城市,这一状况也令人震撼,使人心中充满惊恐和厌恶。孟买的人们在人行道上席地而睡,在大街上、河边随意排泄。人们对此习以为常,安之若素,在这样的环境中谈笑风生,怡然自乐。这一切让奈保尔愤怒,恐惧,他在作品中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嘲讽。
  在小说的开篇,主人公桑托什用轻松的语气这样描述他在孟买的快乐生活:每到夜晚,他和朋友们就在人行道上相聚,轮流吸着黏土做的烟斗直到昏昏欲睡。供行人使用的人行道就这样被整夜理所当然地占用着。桑托什对这样的生活津津乐道:“露宿一夜有益于健康,在太阳升起,清洁工人清扫马路之前起来,真是件令人惬意的事。”更让人吃惊的是,“我的这些朋友们急急忙忙,一声不吭地抢着跑到偏僻的小街、小巷或空地上方便去了;而我呢,用不着跟他们去抢;在公寓里,我有自己的卫生设备。”奈保尔以平淡的描述将这种社会陋习和人们熟视无睹的漠然表现得淋漓尽致。
  奈保尔在英国留学时曾写信告诫他在印度留学的姐姐卡姆拉要多留心看管自己的财物,因为“印度人是贼种”。小说的主人公桑托什在飞机上“每次经过厨房,不管三七二十一,我都要抓上一把,胡椒面,盐,糖果,芥末等零碎物品。”他这种顺手牵羊的偷窃行为,使雇主非常尴尬。随后在汽车上,雇主告诫他:“在孟买你干什么都无所谓,可在这儿,你不仅代表你的国家,你还代表我。”雇主对他的行为见怪不怪,只是提醒他在异国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二、若即若离的依附者
  
  在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的成长经历和在那里接受的殖民教育使得奈保尔能够细致入微地观察到后殖民状态下人们对殖民者的依附和模仿,这也成为他创作的主题。在《格格不入的人》中,桑托什完全依附于雇主。他是雇主存在的一小部分,这让他感到满足。在孟买时,桑托什对雇主的称呼是“老爷”,因为他认为自己“是老板存在的一小部分,它更像一个名字,一个给人慰藉的声音。它是雇主尊严的一部分,因而也是我尊严的一部分”。这个称呼表明了他和雇主之间的依附关系。到了华盛顿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不再把“自己看成是雇主存在的一部分,同时开始如外人一样看待他”。他开始发现雇主也是普通人,在“华盛顿很不自在,谨小慎微”。从此他也丧失了在雇主身边的安全感,雇主不再是他可依附的对象。他对雇主的重新认识代表着他对母国印度的精神上的舍弃。
  华盛顿大火之后,桑托什逃离了雇主的寓所,偶然遇见了印度人普利亚。他深深地佩服普利亚能在华盛顿独立自由的生活,敬佩他的毅力和深沉。更重要的是,普利亚对自己文化身份和自我定位清晰的认识和身为“自由人”的生活状态让桑托什和他在一起时有了安全感。桑托什和普利亚以名字相称,他决心开始过自由的生活,为自己而生活。普利亚也认为“老爷”这个称谓具有奴性。称呼的变化说明桑托什自我意识的觉醒,他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了自我,然而这种变化并没有持续下去。不久他便开始生活在失去身份的恐惧之中:离开雇主后的非法移民身份让他惶恐;和黑人女仆的关系让他深感羞愧。这种担忧发展成了严重的病态,他恳求普利亚:“送我回去,老爷”。从此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叫过普利亚的名字。桑托什从刚刚觉醒的自我之中再次回到了依附状态之中,只不过,他依附的人变成了普利亚。
  桑托什对普利亚的依附和暂时独立表现了在后殖民语境中,脱离了母国的漂泊者在异国文化中悬浮的生存状态和渴望独立的挣扎,尽管这种挣扎往往无果而终。
  
  三、拙劣的模仿者
  
  在奈保尔的作品中,模仿者的形象比比皆是。爱德华通过拙劣的模仿自我安慰式地调剂那种平庸乏味的生活,这与《米格尔街》中的博加特所不同,《格格不入的人》中的桑托什到美国后不久便盲目地买下的一套不合体的绿色西服和一顶绿色帽子,他是急切地为了在异国寻求身份认同。他甚至没有考虑衣服的大小,“只是要用这上等的衣料,精细的做工去装扮我这简陋的身躯,这要求甚少的身躯。”在服装店付钱的时候,他就知道衣服买错了。回到寓所后他穿上这套西服走来走去寻找感觉。然而他却一直没有勇气穿着它上街。
  这表明桑托什通过模仿衣着来融入异国文化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他始终是一个异乡漂泊者。故事的结尾,桑托什认识到“我在这儿的优势就是:我是个陌生人。我以前总是随大流,后来我决定要做自由人,现在自由使我认识到,我有一张脸,一副躯体;我必须在若干年内给这副躯体饭吃,给它衣穿,直至它消亡”。这是奈保尔作品中经常传达出来的观点,前殖民地的人们对西方文明热切崇拜,急切模仿但结果是既疏离了祖国,失去了过去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坦荡和安适,也无法融入异国文化,心理上越来越孤独,文化身份逐渐模糊,被排斥得渐行渐远,成为漂泊者。
  
  结语
  奈保尔用平淡的语调描述印度社会存在的陋习,体现了他对母国印度的关切和敢于批评的勇气。他把漂泊者对西方文化的依附和模仿刻画得入木三分,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考量来自前殖民地的移民的困惑、无奈,并以此表达了他对后殖民语境中漂泊者生存状态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杨中举.奈保尔:跨界生存与多重叙事[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63.
  [2]法鲁克・德洪迪.奈保尔访谈录[J].世界文学,2002,(1):115.
  [3]奈保尔著,刘新民,施荣根,徐畅译.自由国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0.
  [4]奈保尔著,北塔,常文祺译.奈保尔家书[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5.
  [5]黄晖,周慧.流散叙事与身份追寻奈保尔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9.
  
  (张晓敏 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0140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92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