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如何选择和搜集材料及使用材料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静

  摘要:写作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无论是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还是日常作业、考试论述题,甚至我们工作简报、媒体报道的撰写,都离不开材料的搜集、选择与使用。要完成好一篇文章的写作,我们必须通过引述多种有关材料说明事实和道理,以表达自己的见解。我们进行学术研究,不可能什么都从“0”开始,科学研究总是在继承前人成果或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吸收和发展,因此搜集、选择材料,建立起自己材料库是我们写作的前提和信息资料方面的保证。
  关键词:材料搜集;材料选择;材料使用
  
  一、材料在写作中的作用
  
  材料的重要作用可以这样概括:“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写作之际,材料是表现观点的‘支柱”’。其含义:材料是指作者为了某一写作目的,搜集到的或写入文章之中的事实和理论根据。这里的“某一写作目的”,应该是指学术论文的选题;“事实”指来自于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具体事实和结果;“理论根据”指来自于前人总结出来的正确的道理、概念、原则。一般来说,“事实”属于直接材料,“理论依据”属于间接材料,“搜集到的或写入文章之中”说的是,不仅写入文章之中的事实与理论依据要算材料,就是那些虽然搜集、整理但最后未写入文章之中的事实与理论依据也要算。学术论文的立论能否站得住脚,关键取决于作者所能掌握的信息资料。资料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资料,科学研究无法进行。
  
  (一)材料是文章内容组成的“血肉”
  材料属于文章的内容,没有材料就写不出文章来。学术性论文的写作最不可缺少的是材料。没有材料或者缺乏材料,研究工作就无法深入进行。如果说一篇学术论文的主题是“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个“灵魂”所赖以生存的“血肉”。没有材料,主题就没有形成和确立的基础,更无从表现;相反,没有主题,材料再多,再丰富也形不成一篇好的论文。二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所以,材料是文章的根基,没有材料就产生不了观点,也表现不了观点;没有材料,构思就缺乏依据;没有材料,立论就站不住脚,说服不了人;没有材料,写出的论文就会空洞无物。
  马克思的《资本论》用了40年的时间搜集资料,做笔记和摘要的书就有1500多种;达尔文用5年时间环球考察动植物和地质采样,加上搜集积累其他资料,花费20年写出《物种起源》;1927年3月毛泽东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是在湘潭、湘乡等五县用了32天时间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完成的。通常的情形下,搜集、积累资料的过程也就是研究深入、并逐步取得进展的过程。撰写论文需要摆事实讲道理,事实即是材料,事实也是客观存在的,把客观存在的东西,经过作者的加工,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综合,找出规律升华成为理论观点,这样,就构成了一篇论文。
  列宁曾这样评价马克思的不朽巨著《资本论》:“《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紧相联系的思想。”这就是说,《资本论》的主要“思想”,是大量实际“材料”的科学“总结”。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也指出:“……不凭主观现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二)材料是文章主题形成的基础
  学术性文章总是要提出一个科学的、富有新意的论点。材料是支撑、形成主题的基础和依据。搜集、提炼材料的过程,也正是论点逐步形成的过程。所谓提炼,就是对材料的鉴别与分析。主题从材料中来,同时,又起着统帅材料的作用。主题形成和确定后,就有一个选取最有力的材料把主题表现出来的问题。作者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再认真地分析材料,认识材料,才能从中形成思想观点,确立意图。
  搜集材料要根据主题的要求进行。材料是表现主题的物质依托。没有材料这一物质依托,主题就无法确立。形象地说,占有反映事实的材料与主题的关系,就如同《庄子・逍遥游》所说的水与舟的关系:水之积也不厚,则其浮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浮大翼也无力。学术论文只有用大量确凿的材料作为论据,其观点才能鲜明突出。一篇好文章应该是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统一。
  
  二、材料的搜集
  
  (一)材料搜集的要求
  写作要求作者占有大量丰富的材料,搜集材料的多少决定着以后几个环节的成败。因此,搜集材料其要求就是一个“多”字,要博采广积,多多益善。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提出“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蓄,待用无遗”。现代大文学家茅盾说“采集之时,贪多务得,……不厌其多。”人民作家老舍说:“先搜集材,越多越好。”著名作家周立波也说:“材料是不怕多的,材料少了不好办”。强调占有大量丰富的材料,是古今作家共同的经验。看起来是个数量要求,实际上也是质量的要求。因为,没有一定的数量积累,就没有一定的质量可言。有一个日本的新闻记者说,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的素材垫底行,两千行与一百,就是“二十比一”,文章的“底”垫得就厚实了。在论文写作中,也有人估计说,初学写作者写一篇一、二万字的论文,大体上要用60个工作日阅读资料。每天研究记录卡片、笔记2000~3000字,大约会有十几万字的材料积累。搜集材料特别要善于抓住关键性的材料。“材料”的不足,势必导致整个写作活动的阻滞或解体,限制作者的思路和视野。对每个作者来说,建立自己的“材料库”尤其必要。用心去记,用手勤写,经常剪辑报刊资料,日积月累,材料库自然会丰富起来。只有“兼收并蓄”才能“厚积薄发”。
  
  (二)材料的种类及用途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对材料进行分类,可以分出多种不同种类。如根据材料的特点划分,可分为思想材料和事实材料;根据材料的来源情况划分,可分为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及发展材料;根据材料的性质划分,可分为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根据材料存在的时间划分,可分为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
  1.思想材料与事实材料。①思想材料,又称理论材料,指那些经过历史和现实检验并具有一定影响和权威并被实践证明是正确观点的思想成果,也就是道理和观点。它具体包括名人名言、定理公式、谚语格言、法规政策等。占有这类材料,能够很有力地表现主题。②事实材料,又称为实证材料。即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或书刊、史籍中提供的事实材料。它包括人、事、物三个方面。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材料是最有说服力的。
  2.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及发展材料。①第一手材料,又称直接材料,是作者通过自身的观察和实践直接得到的原始资料。原始资料是论文提出观点的主要来源,可作为学术论文立论依据的材料。它们都是直接来源于生活事实,是新闻写作、纪实文章的主要材料,议论文章、调查报告、总结等也在不同程度上依靠直接材料。②第二手材料,又称书面材料或间接材料,是作者通过阅读书籍、报刊、文献等文字记载而得到的

材料。它的来源是书面文字。即我们可以从这些论述中得到启发,可以借鉴他人研究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引用某些经过考证的事实材料作为旁证。但是,在参考他人的文章时应该以己为主,坚持独立研究,不要被人家的框框束缚。在搜集他人的有关论述时,充分利用图书资料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检索书刊的多种途径以及各种文摘报刊的方法,还要求我们了解各种大型工具书,如《辞海》、《大百科全书》等的主要特点及使用方法。③发展材料是作者在直接材料、间接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想象创造出来的材料。虚构的作品中大多使用发展材料。论说文中有时也用虚拟、假设的事物,借以预测与展望,都属于发展材料。
  3.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①正面材料,是指能够支持作者观点的新人新事,成功经验等材料,它往往是作者树立观点形成思想基石的依据。②反面材料,是指存在问题、失败教训等,是作者所要揭露、批评、贬斥的观点的材料。它也往往是作者驳斥反对或不赞成的观点的基础。
  4.历史材料与现实材料。①历史材料,是指距文章写作时间较为久远的、能够反映历史面貌、基本情况、事物发展过程的材料。②现实材料,是指反映现状的材料。
  
  (三)材料搜集的方法
  1.卡片式。一旦从书籍、杂志、报纸等书刊上发现某一观点、某一实例、某项数据,或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有“可用性”,即可以采用做“卡片”的方式将这些材料,摘录在卡片上。摘录的观点、实例、数据、名言等要忠于原文,保证内容准确。除外,还要将原文的题目、作者、书刊名称、出版社、出版日期,原文所占页码(版面)等项内容也准确地写清楚,以便日后查找。
  2.索引式。有时所需要搜集的材料原文过长,可以采用“索引”的方式搜集。具体做法是:先用自己的语言写清这份材料的特点、用途,然后清楚地记下原文的题目、作者、书刊名称、出版社及出版日期、原文所占页码(版面)等项内容,以便日后用时再去翻看原文。
  3.剪贴式。有些书刊上的有用材料可以用“剪贴”的方式来搜集储备。剪贴时要注意三点:第一,同一专题的剪贴在一起;第二,要在被剪贴材料的适当位置上写清报刊名称、日期、页码(版面);第三,粘贴用纸要选择质地好、规格同一的白纸,装订时要加封面和目录页,目录可按标题立目。
  4.备忘录式。日常工作中发现一个新的信息材料就随手记在备忘录上。出差或督查工作时也应该随听随记,记录新的信息材料。然后再归列上述三种储备材料的备料库中。
  5.做读书笔记。为了获取写作材料,读书要做读书笔记。读书,要眼到、心到、手到,随时做读书笔记或札记。读书笔记最好用大小式样一致的本子。积累的材料多了,可以编号,按类分置,便于查找使用。也可以在自己的藏书中夹上纸签,签端注明题目或主题词。
  
  三、选择材料的原则
  
  (一)围绕主题选材
  什么是主题?主题又叫“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作者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经过对题材的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主题”,由于它在文章中居于“灵魂”和“统帅”的重要地位,所以,根据论文表现的需要,即根据主题的需要来“选材”就成了一个首先必须遵循的原则。
  凡能突出主题的材料,选而用之;凡与主题无关,不能烘托、突出主题者,则去而弃之。
  
  (二)选择典型的材料
  “典型”材料是指那些能够深刻反映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巨大说服力的事实和理论依据。典型材料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凭主观决定的。既有普遍意义,又是具体的个别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事例。它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各类文章的写作都要求材料具有典型性。
  
  (三)选择新颖、独特、有针对性、有时代感的材料
  所谓新颖,是指新出现的新思想、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具有当代感和时代精神。所谓独特,是指它与众不同,有独特的见解、独到的材料,有助于文章新颖、鲜明,鲜为人知,令人耳目一新,产生很大的吸引力。所谓有针对性,是指材料对论文观点最为贴切,能够揭示事物或问题的本质。
  
  (四)要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
  学术性论文是反映学术研究成果的,它的最明显的特点便是学术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结合。所以,它对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有着严格的要求。只有对真实的材料的深入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科学的结论。
  
  四、材料的使用
  
  (一)材料使用的原则
  精心选材是写作前的准备,合理使用材料并表述主题才是最终目的。材料选得再好,如果不懂得恰当安排,只是机械地把材料放在观点的后面随便一列,让观点成为贴在材料上的一个标签,这样做,就不能叫做会使用材料。这里从两个方面做一点原则性说明。
  1.材料与观点的配合使用。一篇论文,必须既有观点,又有材料,并且两者还需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统一性。只有观点,没有材料,会显得空洞干巴,枯燥乏味;只有材料,没有观点,则会给人以罗列杂陈、一盘散沙的印象。所以,写作论文必须做到材料与观点的有机统一,用观点统帅材料,以材料说明观点。常用的有以下三种方法:①先亮明观点,后列举材料。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揭示明确、条理清楚,但要防止阐释刻板、僵硬的情形。②先列举材料,后引出观点。使之丝丝入扣,水到渠成。③夹叙夹议。就是边列举材料,边摆观点,把说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起来。
  2.材料与材料的协调使用。在论文中,为了使观点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往往要使用多个材料,这便带来了材料如何组织、如何协调的问题,概括起来,材料与材料的协调使用,有以下四种方法:①主体材料与辅助材料协调使用。其主次关系不能颠倒,辅助材料一般是围绕主体材料做必要的背景介绍和铺垫。②具体材料与概括材料协调使用。做到点面结合,事例与数据兼备。③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协调使用。这和论述中的正说与反说、立论与驳论恰当结合起来。④事实材料与理论材料协调使用。“事实胜于雄辩”。写作论文要注意用事实材料说话,要用自己的语言做理性升华与“画龙点睛”,但适当引述一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精辟论断或者名言名句,也很有必要。
  
  (二)材料使用的方法
  1.合理分类,安排次序。在材料较多的情况下,首先将选好的材料根据写作结构提纲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将同类材料按时间或事理顺序,内容的重要性等排列,要考虑到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2.典型材料,重点使用。要将典型材料放在最能表达文章观点的关键位置上,让典型材料来“破题或解题”,即揭示和论证主题。
  3.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材料在使用时不仅要注意繁简适当,有详有略,还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22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