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前儿童饮食状况与家庭喂养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研究随机选取423户0~6岁儿童的上海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为54.8%,中心城区显著低于郊区,非独生母亲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相对更长;43.5%的家庭存在强迫喂养现象,且“定量强迫”显著高于“定时强迫”;对于“洋快餐该不该吃”“甜饮料该不该喝”及“孩子的饮食问题与成人不当喂养之间的关系”等理念,父母认识不清;儿童的饮食状况与父母的喂养理念、强迫喂养行为之间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学前儿童;饮食状况;家庭喂养
  
  一、问题提出
  
  学前儿童的饮食行为和饮食习惯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而且与成年后的健康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有资料显示:家长的营养和喂养知识是影响学前儿童营养与饮食状况的主要因素。Ⅲ临床实践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供应的丰富,学前儿童的饮食状况却不容乐观,城市四个月内的母乳喂养率始终难以达标,很多家长缺乏科学的喂养理念与行为、不了解孩子的饮食规律、为孩子的“偏食”、“厌食”而焦虑。本研究旨在了解新世纪上海市学前儿童的饮食与家庭喂养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相应的社区家庭教育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双休日在“社区婴幼儿活动中心”活动的423名0~6岁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涉及上海市“中心城区”(黄浦区、静安区、长宁区)、“外围城区”(普陀区、闸北区、浦东新区)和“郊区”(奉贤区、嘉定区、青浦区、松江区)三大城区十个行政区。
  在查询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学前儿童出生与发育情况(如出生时间、孕周、出生体重与健康状况、疾病史、身高、体重等)、身份信息(如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等)、饮食状况(饮食照料者、饮食发展轨迹、日常饮食行为与习惯等);家长基本信息(如年龄、体重、身高、教育程度、职业、居住地、育龄、月收入、是否独生子女等)、家庭饮食情况(如口味、偏好、日常饮食等)、家长的喂养理念与行为、喂养相关的教育信息(如信息渠道、教育或咨询需求)等。
  
  调查员20名,为事先经过培训的大学生。调查采用调查员与调查对象“一对一”的面谈方式进行,调查表由调查员统一填写。对收集到的资料使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中,男童226名(53.4%),女童197名(46.6%);中心城区85名(20.1%),外围城区127名(30.0%),郊区211名(49.9%);儿童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3岁,占到87.7%;父亲平均年龄32岁,母亲平均年龄29岁;父亲中43.0%为独生子女,母亲中53.0%为独生子女;89.9%的父亲和82.5%的母亲为城市居民;78.7%的父亲和81.8%的母亲是上海本地人;56.0%的父亲与54.9%的母亲为大专或大学以上学历;46.8%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
  
  (一)学前儿童饮食状况
  总体上,4个月内的纯母乳喂养为54.8%,混合喂养为30.8%,人工喂养为14.4%。三个城区相比,越是“市中心”的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越低:中心城区为43.6%,外围城区为50.0%,郊区为62.1%。经x2检验,郊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外围城区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而中心城区与外围城区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郊区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中心城区与外围城区。
  总体来看,上海学前儿童平均在出生后6个月断母乳,4个月用奶瓶,19个月停用奶瓶,5个月用小匙喂并添加米糊等,15个月开始在帮助下自己用小匙吃。经F检验,在用奶瓶、用小匙喂和用小匙自己吃等方面存在区域间差异。结果表明:郊区儿童比中心城区、外围城区的更晚用奶瓶;中心城区儿童比外围城区、郊区的更晚用小匙喂;中心城区比外围城区更晚让儿童自己用小匙吃(具体见表1)。
  另外,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母亲是否独生是影响“断奶月龄”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即非独生母亲的母乳喂养时间相对独生母亲更长(P<0.01),前者为6.5+3.4个月,后者为5.8+3.2个月。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就儿童的三餐状况而言,66.9%的家长表示“满意”,26.9%的表示“一般”,6.1%的表示“不满意”;就食欲而言,57.5%的家长表示“满意”,32.8%的表示“一般”,9.7%的表示“不满意”。研究还发现:食欲有发展连续性特点,早期食欲对后期食欲有显著影响(P<0.01)。
  “偏食”(82.4%)、“零食偏好”(51.7%)、“认餐所”(51.3%)和“认餐具”(50.8%)是当前学前儿童中主要存在的饮食行为偏好。最受儿童偏爱的零食有:饼干(29.8%)、糖果(19.8%)和巧克力(14.9%)。研究还发现:“零食偏好”与年龄呈正相关,即随着年龄增长,儿童“零食偏好”的比例在增加。
  “边吃边玩”(59.3%)、“边走边吃”(31.4%)和“饭吃得太少”(21.5%)是当前学前儿童最突出的三大饮食不良习惯。另外,有48.1%的儿童有过“吃洋快餐”的经历,其中19.9%的儿童每月都要吃一次洋快餐。
  就学前儿童的整体饮食状况而言,75.7%的家长表示“满意”,15.2%的家长表示“一般”,9.1%的家长表示“不满意”。
  
  (二)家庭喂养状况
  母亲与祖父母是学前儿童主要的饮食照料人。0岁以内,母亲投入为46.3%,祖父母投入为25.3%,相对而言郊区母亲投入更大,为49.0%;1.岁左右,母亲投入为32.7%,祖父母投入为34.7%;3岁左右,母亲投入为33.5%,祖父母投入为35.8%。各年龄段父亲的投入都很低,不足5%。
  43.5%的家庭或多或少有强迫喂养现象,而且有19.9%的“每天至少一顿”是强迫喂养,9.1%的“每顿”都存在强迫喂养现象。另外,在强迫喂养中,“定量强迫”(77%)显著高于“定时强迫”(23%),也就是说家长更强调儿童进食的数量而不是时间。而儿童对于“强迫喂养”的反应,主要有“勉强进食”(57.3%)、“拒绝进食而逃避”(34.8%)、“表示厌烦”(6.7%)与“边睡边吃”(1.1%)。
  在喂养理念上,家长对“不吃饭,吃零食也一样”和“儿童应以素食为主”的看法基本都持反对态度,分别为94.2%和75%;但在“不应该喝甜饮料”和“不应该吃洋快餐”的认识上分歧较大,50%的家长反对儿童喝甜饮料,但42.2%的家长认为儿童喝甜饮料无关紧要,另有7.8%的家长对此“说不清”;69.2%的家长反对儿童吃洋快餐,但25.1%的家长认为吃洋快餐无 所谓,另有5.7%的家长对此“说不清”。
  另外,54.1%的家庭中成员之间存在喂养理念差异,依次表现在:“定量”(35.3%)、“进食方式”(26.3%)、“食品种类”(25.4%)和“定时”(12.9%)上。可见,家庭成员间最容易发生的分歧在于“孩子吃得量够不够”上。
  就喂养氛围而言,家长普遍主张应给孩子营造“不训斥”(88.3%)、“轻松愉快”(98.3%)、“多鼓励”(96.8%)和“少干扰”(95.6%)的进食氛围。
  就喂养知识技能或信息的来源看,现代年轻父母主要通过“书籍”(41.4%)和“长辈”(24.8%)来习得,从“家长学校”获得的只有4%。但从需求而言,有六成以上的父母表示需要相关的知识培训(62.6%)和咨询服务(62.1%)。
  就总体的家庭喂养状况而言,70.4%的家庭表示“满意”,34.1%的家庭表示“一般”,7.3%的家庭表示“不满意”。
  
  (三)学前儿童饮食状况与家庭喂养之间的关系
  强迫喂养与儿童饮食状况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即越是强迫喂养,儿童的饮食状况越不好;同时发现,强迫喂养与所接受的相关教育呈显著正相关(P<0.05),即父母越是接受相关的教育多,强迫喂养状况越突出。
  儿童的饮食状况与父母的喂养理念之间有显著相关(P<0.01),父母越是意识到自己的喂养对孩子饮食造成的影响,越有利于儿童的饮食状况;家庭成员间的喂养理念越一致,儿童的饮食状况越好(P<0.01)。
  喂养氛围与儿童的饮食状况有显著相关(P<0.01),父母越是注意给孩子营造“不训斥”“轻松愉快”“不过多干涉”和“尊重儿童生物钟”的喂养氛围,儿童的饮食状况越好。
  
  四、讨论与建议
  
  (一)母乳喂养普及率不理想,需要关注独生母亲的母乳喂养问题
  母乳喂养一直是WHO倡导的婴儿期最佳喂养方式。有研究显示,婴儿纯母乳喂养比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有利于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母乳喂养在我国曾经较为普遍,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也和发达国家一样,随着代乳品的不断涌现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等因素,育龄女性产后哺乳率呈下降趋势。因此,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成为儿童发展规划的目标之一。《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明确指出,“婴儿母乳喂养率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达到85%”,《中国婴幼儿喂养行动计划(2005~2010)》提倡“纯母乳喂养至6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率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达到85%”。而本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已婚育龄妇女4个月内的纯母乳喂养仅为54.8%,而且越是“市中心”的比例越低,只有43.6%;6个月以上坚持母乳喂养的仅56.4%。这些数据表明,目前上海市母乳喂养离“达标”还有相当距离。就其原因而言,除了母亲因身体因素不适于母乳喂养外,主要与社会经济因素有关。研究发现,母亲的育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影响着喂养方式。本研究对父母的户口、职业、文化程度、育龄、月收入、是否独生等多因素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母亲独生与否”对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有显著影响。这一点与有关研究的结论一致。因此,要提高上海母乳喂养率,力求在“十一五”期间顺利达标,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给予育龄女性更多的关爱与保护,诸如:进一步加强母乳喂养优越性的教育与宣传,尤其要加强独生母亲对母乳喂养的认识;切实落实女性的哺乳权,对母乳喂养的职业女性给予工作和时间上的保障,并给予一定的营养补助;对坚持4个月(或6个月)母乳喂养的女性给予经济上的奖励与补助等。
  
  (二)家庭喂养中“知行背离”,强迫性喂养普遍,相关亲职教育需合理化监管
  尽管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家长都认识到应该给儿童创设“不训斥”“轻松愉快”“多鼓励”和“少干扰”的自然进食氛围,但仍发现43.5%被调查家庭或多或少存在强迫喂养现象,其中19.9%“每天至少一顿”,9.1%“每顿”都存在强迫喂养,而且集中表现在“定量强迫”(77%)上,说明家长总是觉得儿童吃得不够,而想尽办法要求儿童“再多吃一点”。这样的“知行背离”反映出现代家长的喂养焦虑。营养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证实,家长强迫孩子进食会导致孩子产生反抗情绪与恐惧、厌恶进食的心理,久而久之不仅容易使孩子出现“偏食”“拒食”行为,而且会造成孩子营养不良,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本研究中儿童对于“强迫喂养”的反应,诸如“勉强进食”“拒绝进食而逃避”“表示厌烦”与“边睡边吃”等充分说明了强迫喂养的弊端。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本研究发现父母接受的相关教育越多,越容易出现强迫性喂养。这说明,相关的教育引导存在不合理性。因此,建议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社区学校、妇幼保健院等相关机构要进一步规范有关的亲职教育,对各传播途径进行监管,在宣传科学喂养的同时,做好家长的育儿心理教育,以免家长走入“越学习越焦虑”的误区。
  
  (三)关注新时期的家长喂养困惑,加强相关的应用科研与成果普及
  本调查显示,对于“洋快餐该不该给孩子吃”和“甜饮料该不该给孩子喝”等现代喂养问题,家长的困惑与分歧最大。尽管课题组专家大都认为洋快餐与甜饮料不适合婴幼儿,但多出于经验之谈,还难以列举有力的科研数据与资料。因此,建议应针对新时期家长的喂养困惑,加强相关的科学研究,以信服、严谨的研究成果带动科学育儿的亲职教育。
  
  (四)关注母亲与祖辈的喂养教育,提高社区家长学校的相关知识含量和覆盖面
  本研究表明,母亲和祖辈是婴幼儿饮食的主要照料人,而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祖辈的投入越来越多。这与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与竞争压力有很大关系,年轻的在职父母们要追求事业的发展,祖辈的大量介入是很自然的。所以,做好母亲与祖辈的喂养教育是普及科学喂养的根本途径。从调查可以看到:目前年轻的父母主要的喂养信息来源是“书籍”和“长辈”,而通过“社区家长学校”获取的只有4%,表明上海社区家长学校在早期育儿援助方面的服务还很欠缺,这与我国社区服务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事实上,六成以上的父母有接受相关知识培训与咨询服务的需求。因此,如果社区家长学校能够结合学龄前儿童家长(尤其是母亲和祖辈)具体喂养困惑与儿童饮食问题,开展相应的亲职教育,对于提高儿童的科学喂养和促进社区家庭教育都是积极有利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232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