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上海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与改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前上海市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政府支持系统的缺乏、群体支持系统的分散以及个体支持系统的单薄,使得流动儿童很少能接受系统的学前教育。为改变这一不公平的现状,政府应成为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制定针对流动儿童的专项学前教育计划,扩大接受流动儿童的园所数量,并提升其教育质量;幼儿园和社区应为流动儿童接受正规与非正规的学前教育提供充足的机会,同时引导流动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提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社会支持因素
  
  一、问题提出
  
  流动儿童不仅包括学龄期儿童,也包括学龄前儿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口流动的速度、规模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出生在其父母工作的城市,0~6岁流动幼儿的学前教育问题自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上海是中国流动人口最多的城市,其城乡结合部社区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性特点,是流动人口密集地。而任何一类教育的顺利开展都需要得到一定社会网络和要素的支持。所谓社会网络指一定范围内个人之间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社会支持网络就是个人能藉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金钱、情感、友谊等)的社会网络。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人们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并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因此,要了解上海市流动幼儿的学前教育状况,就有必要探讨影响上海市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状况的社会支持因素,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为改善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与条件找准途径与策略。
  
  二、研究方法
  
  在前期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我们对居住或停留在上海城乡结合部、不拥有上海户籍的务工与经商人口,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45份,问卷有效率为93.8%。对于问卷结果,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此外,我们还采取对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部工作人员进行电话访谈和电子邮件询问的形式,了解了目前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的概况;同时,还对居住在杨浦区某高校后勤员工聚集地的12个家庭进行了访谈。与普陀区和闵行区的部分流动人口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了解和观察了他们的家庭环境状况和孩子受教育的情况。
  最后,我们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与调查资料,决定在探讨上海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社会支持因素时,主要从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是政府层面。政府与教育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尤其是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更需要有政府的支持。政府对于“流动儿童”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现在“立法上给予保障”“行为上进行协调”“舆论上给予宣传”等方面。其次是群体支持系统,即各种非政府团体和组织,主要指学校和办学机构,以及各种志愿者队伍。本文主要调查和分析了幼儿园和社区对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影响。第三是个体支持系统,指以血缘为基础的个体支持和以人生价值取向为基础的个体支持。前者主要指家庭支持系统,后者主要指的是社会上的“好心人”。限于研究者的能力与精力,本文主要分析家庭支持系统。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政府支持系统
  对于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上海市目前将其纳入上海市教育体系中统一考虑,正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针对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建议对这些学前教育机构实行政策扶持与规范管理,同时鼓励举办符合基本要求的以流动儿童为招生对象的幼儿园,以扩大本市学前教育的资源总量。此外,政府还努力探索建立早教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以满足居民教育服务需求,逐步缓解幼儿入园高峰造成的矛盾。各区镇政府、妇联等也经常举办各种非常规的关爱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活动。但总体来看,目前政府的支持力度还十分不够,未能实现流动儿童学前教育机会的平等与公平。
  
  (二)群体支持系统
  在上海,支持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群体支持系统主要指的是幼儿园。目前上海的幼儿园在准入门槛以及幼儿园的办学条件等方面还不能满足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需要。首先就准入门槛而言,公立幼儿园实行按户籍就近上学的原则,这使得流动儿童大多聚集在各种民办的私立幼儿园。另一方面,从流动儿童的生存状态来看,由于其家庭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加之幼儿园学费昂贵,手续复杂等原因,许多适龄的学龄前流动儿童未能进入幼儿园接受系统的学前教育。
  其次,就上海市幼儿园的办学条件而言,在诸如硬件设施和园所总体数量上,还不能完全满足全市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需要。据调查,本市3~6岁在园儿童中,非本市户籍儿童近30%,大量来沪居住、就业者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城乡结合部作为接纳外来人口的主要地区,居住了占本市70%左右的外来人口。这些地区的入园压力尤其大,部分郊区幼儿园班额甚至达40人。同时,部分幼儿园基础设施配置严重滞后,难以满足本地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需要。
  
  (三)个体支持系统
  在本研究中,我们认为流动儿童的个体支持系统主要是指流动儿童家庭所能提供的各种支持,具体包括家长的教育理念、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经济条件等。
  1、家长的教育理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3%和26%的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和“学习”,这两方面成为流动儿童父母最为关心的内容。此外,流动儿童家长普遍对孩子的学习更为关注,而相对忽视了儿童的道德教育。这一方面表现在他们渴望自己的孩子学业优秀,有更好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家长工作压力大、自身教育素质相对不足等原因,造成了亲子关系相对疏离,流动儿童很难得到来自父母的道德教化及其有效控制和帮助。
  2、家长的教育方式。
  学龄前流动儿童最大的问题是情感孤寂问题。对于尚处在幼儿阶段的流动儿童,依恋性情感仍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一。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父母大部分工作时间较长。缺乏充足的时间同子女进行情感交流。更为重要的是,流动儿童父母普遍缺乏加强情感交流的教育方式。在有限的空闲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时,彼此交流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流动儿童家长只是在下班回家时与孩子进行些简单的交谈,至于和孩子做游戏、讲故事等深层次的交流互动则是少之又少。加之家庭的流动性和现有社会体系对流动儿童的关照不多,流动儿童的依恋性情感很难得到满足,从而加重了他们的情感孤寂问题。
  3、家庭经济条件。
  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流动人口主要从事的工作是服务业、工厂雇工、建筑施工、贩卖等较为简单的体力劳动。这使得他们的收入一般较低,有70%的调查对象每月工资在500元至2000元之间。在回答有关“幼儿园需要改进的方面”的问题时,绝大部分流动儿童家长都认为是“幼儿园费用太高”。受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一般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流动人口都选择将孩子放在老家由父母抚养,以减少经济支出。收入在1500~2000元之间的流动人口,如果伴侣也在上海,有时间照顾孩子的话,一般选择将孩子带在身边,因为大部分表示付不起三四千块一学期的学费。而收入在2000元 以上的流动人口,一般有较强意愿让孩子上幼儿园,且一般对公立幼儿园比较认同。
  此外,调查显示,66.7%的流动人口的住房条件是“自己租住”或“与人合租”。不管是租住还是单位提供,一般房子的面积都很小,住房条件不好。经济条件和居住条件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环境。接近70%的人家里没有电脑等电子文化用品,只有将近20%的人经常给孩子购买学习用品或者玩具;18.8%左右的年轻父母希望能让孩子在课外学习钢琴、围棋等技能,但受制于家庭经济条件而无法实现。
  
  四、思考与讨论
  
  (一)政府――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
  学前教育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政府对幼儿教育投资的社会和国家收益远大于成本,幼儿教育投资是一种非常合算的公共财政投资。”因此,政府应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并更多地关注特殊人群的学前教育,如应将城市中的流动儿童纳入公共学前教育体系。为此,我们认为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应制定针对流动儿童的专项学前教育计划。流动儿童除了具有不固定性的特点,同本地儿童相比,他们还具有文化上的差异。流动儿童所受的文化熏陶主要来自父辈一代,在语言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城市儿童有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流动儿童在幼儿园时会面临文化融入的问题。为此,政府应为流动儿童制定专门的学前教育计划,放宽流动儿童的入学限制,为其提供优质学前教育。另外,对调查中所发现的入园手续复杂,借读费高等各种问题,笔者建议把居住证持有者的居住地看作其户籍所在地,以方便其子女就近入学,由此可以大大提高流动儿童入园接受教育的比例。
  其次,应扩大城乡结合部幼儿园规模,提升其教师的专业素质。扶植城乡结合部的幼儿园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开办专门接收流动儿童的幼儿园,并加强对这类幼儿园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其不乱收费和达到一定标准的教育质量。同时,建议公办达标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携手,对民办幼儿园的教师进行指导,对幼儿园教师资源进行协调;鼓励优秀幼儿园教师到城乡结合部幼儿园任职,以提高这些幼儿园的办学质量。
  
  (二)群体――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依托
  首先,就幼儿园而言,一方面要降低收费门槛,以鼓励流动儿童入园,同时还要尊重流动儿童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点,为流动儿童尽快融入城市文化和本地文化设置专门的幼儿园课程计划。此外,还要加强同流动儿童家长的联系,使家长们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其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其次,就社区而言,要积极整合社区各类教育资源,除了联合正规的幼儿园为流动儿童提供相应的学前教育支持外,还应积极探索建立相对多元和简单的流动儿童教育机构,为未能进入正规幼儿园的流动儿童提供补充性教育,如建立家庭教育辅导站,指导家长开展学前教育活动;对流动人口家庭进行经常性的探访,关心其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困难,进行情感沟通,谋求他们对社区学前教育的理解与参与。
  
  (三)家庭――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基础
  首先,流动儿童父母应重视建立同子女的良好亲子关系,主动同幼儿园、社区及相关的学前教育机构联系和交流,获得有关加强亲子关系的知识,努力创造条件来消除因家庭经济条件的匮乏而可能对儿童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
  其次,父母要注意改进家庭教养方式,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学龄前流动儿童父母要慎重选择管教方式,尽量用肯定、支持、鼓励的教养方式,用更多的温情、鼓励来教导子女,惩罚的教育方式是不可能培养出富有理性与同情心的下一代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235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