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建设省、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几个方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近几年,各省、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文件精神,纷纷建立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我们可从以下五方面来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整合学科资源,形成研究特色;加强学术互动,交流管理经验;树立大资料室观念,实现网络化管理;树立创新意识,立足当代研究;优化科研队伍,改善管理模式。
  关键词 省、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建设《意见》
  
  自从2004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各地认真学习文件精神,纷纷开展工作,浙江、湖南、四川、重庆等省、直辖市都在这几年建立了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拿浙江省来说,于2006年4月建立了11个首批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出台《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各省、市建立重点研究基地的目的在于加强自身优势学科的建设,推出具有重大影响的精品成果,从而推动全国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主义事业,实现“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如何建设好重点研究基地,发挥它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主导作用是目前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整合学科资源,形成研究特色
  
  《意见》中指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有的省在申报条件中规定“基地不得采用二级学科以上的学科名称”,“跨学科、跨单位组织持续、系统研究的开放式研究机构”。这就表明重点研究基地的学科结构并不是单一的、分散的,而是需要有多个具有一定关联的学科整合而成,可下设若干个研究方向。
  不过,整合学科后形成的重点研究基地,它的研究任务并不是每个学科都需面面俱到,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整个基地没有研究重点,紊乱庞杂,而是需要形成若干个研究重点,研究的切口要小,围绕某个学术前沿问题、现实问题、重大理论为中心开展,力求研究深度,经过若干年,形成基地标志性的研究特色。例如,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根据设立的三个研究方向“江南文学与艺术”、“江南学术与文献”和“江南城市与社会”,目前的基地有四个重大攻关项目:“江南文化世家系列研究”、“浙东学术系列研究”、“两浙人文传统和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和“江南城镇通史系列研究”,力求在五年内完成这些项目,成为基地的研究特色。
  
  二、加强学术互动,交流管理经验
  
  学术交流是基地与学术界交流的主要渠道。研究不能孤立,不能关在屋子里自己做学问,必须打开大门把别人请进来,让自己走出去。学术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论坛形式,请国内外知名的领域内的专家讲学;可以是小型会议式的,在一定范围内就某一话题开展学术交流;可以是国际学术会议式的,尤其可以借鉴国外领域内研究专家的研究方法、学术思想;可以是选派基地人员做访学;等等。
  现重点研究基地大部分实行基地负责人负责制,每个研究方向有首席专家,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因基地机构性质不同于其他常设行政机构、学院,因此在管理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在开放性的机构下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并使得基地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是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各基地之间可进行经验交流,可与省内兄弟基地,也可与省外基地,还可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借鉴好的管理模式,提高自身建设。政府领导部门可定时召开重点基地建设会议,总结基地建设情况,交流基地建设经验。
  
  三、树立大资料室观念,实现网络化管理
  
  重点研究基地需要建成该领域全省乃至全国的“信息资料库”。但是,一个新成立的研究基地,需要达到这一标准并不可能。单独重新建立资料库一是没有充足的条件,缺乏资金,二是没有必要。一般挂靠单位在这一领域图书资料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无需“另起炉灶”。因此,我们可以树立大资料室的观念。“所谓大资料室观念。就是要求基地依托学校统筹规划基地图书资料建设,对校内各单位所有的基地所需信息资源进行重组和合理配置。”基地可以先查清所在学校甚至是学院该领域图书资料情况,每年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购买更有针对性、更深入的图书。放于学校图书馆或者学院资料室。做到校内资源共享。这样,就可以不断完善基地的图书资料,不仅有广度,而且还有深度。
  信息资料的网络化管理也是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任务。基地应建立专业网站,不仅包括基地的最新动态,还需要建立一个电子文献库。该文献库不是把已有的文献“炒冷饭”,而是需要建立具有新意的、能凸现基地研究特色的文献资料。另外,通过网络,可以与外界互动,使网站成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四、树立创新意识,立足当代研究
  
  创新,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关键词。也是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的灵魂。基地要完成它为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的任务就需要始终贯彻这个精神。基地在研究内容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或挖掘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潜力,或站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做更深入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不再一味使用陈旧的手段,需要拓宽研究思路,寻找新的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基地应是领域内前沿学术的高地。
  研究成果需为社会服务,这就需要研究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当代。重点研究基地研究的着眼点也就在当代上。有的基地重于应用实践研究,那么就需要紧紧联系社会实际,真正能解决该省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为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献计献策。有的基地重于基础理论研究,也需要结合当代,弘扬传统历史文化,为进一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条件。例如,把浙江大学“文献集成编纂中心”纳入浙江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就是为了使浙江地方历史文化在新时代里能发扬光大。
  
  五、优化科研队伍,改善管理模式
  
  重点研究基地的学术队伍主要来源于校内的相关研究人员和校外领域内具有研究特长的专家。它是一支相对比较开放的研究队伍,吸纳与基地研究方向一致并有一定学术建树的研究人员。对于校外研究人员,可以是全开放式的,若有基地在研科研项目,列为基地专职研究人员,若项目完成,则可解除关系。灵活的管理体制可以更多的吸纳优秀的科研成果,但是也会带来科研队伍不稳定的弊端。因此可通过招聘科研编制的研究人员,把校内研究人员中具有基地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与基地研究方向吻合的列为固定专职研究人员等途径来稳定科研队伍。
  如何在相对开放的情况下建立一支又相对比较稳定、质量又高的科研队伍?这就需要有健全的管理体制。优胜劣汰,形成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健康向上的激励机制、切实可行的惩罚机制。
  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还处在初步阶段,需要更多的领导、专家出谋划策,给予指导,才能更快地完成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452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