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E-learning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史晓燕

  [摘要]E-Learning是互联网时代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使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师生交流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但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还处在初级试验阶段。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E―learning的应用提供了优越的支撑环境,E-learning教学平台将在高校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该研究主要从E-learning的内涵、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现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旨在对E-learning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关键词]E-Learning;教学应用: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149―03
  
  引言
  
  与多媒体教学相比,E―learning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的出现是Internet发展中的又一次浪潮。E-Learning使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师生交流都将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E-learning的概念正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基于E-learning模式的各种教学方法也正从辅助教学手段变为主要的教学模式。
  Internet的发展与普及,使教育事业将成为互联网上继电子商务之后的最大产业。适应Internet的教育模式不断改革,符合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各高校正处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时期,其教学功能要得到充分发挥,推行基于数字化校园的E-Learning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这就使它成为网络教育时代最先进、最恰当的表现形式。
  
  一 E-learning的内涵
  随着E-learning在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中的推广应用,E-learning也被赋予新的内涵。E-learning被认为是一种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崭新的教学模式;另外,E-Learning也泛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学习行为。如果说班级教学是工业时代的产物,E-learning则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产物,它具有网络化、大众化、个性化、终身化等特征。
  E-learning也可以理解为电子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信息环境下广义上的教学与学习行为。从教学形式上看,使用E-learning教学模式,我们不仅能在单机环境下以多媒体手段进行主动学习,还能在局域网环境下以在线方式访问服务器,从网上浏览或下载某门课程及相关资料进行学习;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开展全球范围内的远程教育和虚拟教学。从内涵上看,E-learning更强调数字化内容与网络资源的紧密结合。它的实质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作为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认知的平台,通过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习工具的数字化,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材、教学媒体的作用以及它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传统教育观点、教育模式乃至教育组织形式的全面变革,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与教学方式。
  E-learning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E-learning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理想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的本质,从而培养出大批创新人才。E-Learning教学系统特定的教学原则是:创设真实情境,强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发现学习。E-learning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主体的个性化,交往的平等化,内容的整合化,空间的网络化及时间的终生化等等。
  在E-learning环境中,教学的基本要素发生了变化:教师将由知识内容的传授者、课程体系的呈现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逐渐转变为E-learning环境的创建者、E-learning内容体系的研究者、E-learning主体关系的表演者;学生由知识内容的被灌输者逐渐转变为E-learning环境下的主动学习者;单一的课堂讲授和书本逐渐转变为E-learning环境下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高校教育以其固有的特点,可以率先采用E-Learning模式进行教学。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精通专业领域的知识,还需要掌握和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二 E-learning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在美国,E-learning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技术应用,成为一种时尚。目前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人数正以每年300%的速度增长,跟学校相比,有60%的企业也通过网络通讯和计算机等数字化手段对员工进行培训。而在中国,E-learning模式目前大多应用于高校教育,并且其应用仍然处于试验阶段,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学生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有限以及相关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的不足等,这些都成为了制约国内高校有效地应用E-learning开展数字化教学和学习的瓶颈。
  在Internet的发展历程中,E-learning只是Internet大潮中的一次潮汐,它是与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演变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E-learning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中要经历哪几个阶段,仍然很难预测。在学校教育中,高校最有条件首先采用E-Learning教学体系,其实践具有示范性,经验具有指导性。
  目前,E-learning更适合在高校教育中进行推广应用,绝大部分中小学校应用E-learning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步伐较快,为E-learning模式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数字化环境,这是一个基础;其次,E-learning教学特点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正是应该培养这一能力的最好时期,而根据不同阶段的教育特点,在中小学阶段应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记为主;再次,采用E-learning体系对中小学校教育成本的节约并不明显,甚至会比传统的教育模式投入多得多的经费。因为在建设E-learning教育平台这一过程中,平台设计、课程制作、师资培训等都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对于规模较大的高校,教育受益面自然很广,而中小学校规模相对较小,较大的资金投入,对很多学校都是不小的经济负担。
  当然,一些高校使用E-learning进行课程教学后,个别高校发现其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原因主要在三方面:一是个别高校在E-learning的教育体系上还不够完善,数字化教育的意识有待加强,对E-learning存在轻视态度;二是对教师和学生没有经过比较系统的计算机和网络培训,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学效果欠佳;三是E-learning教学经验较欠缺,既没有良好的教学资源、课件、师资力量来吸引员工学习,又没有良好的监督激励体制来引导学生认真使用E-learning这一平台进行学习。
  由此可见,E-learning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丰富的

E-learning教学资源和强大的师资力量,这也是许多正在引入E-learning平台的高校共同担心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就算有一个功能相当完善的E-learning系统也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另外,部分教师和学生对E-learning概念认识模糊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他们甚至对E-learning的概念认识停留在在线浏览网页,看电子书籍和一些视音频上,对E-Learning的功能和意义的理解非常片面。
  真正的E-learning是一套完整的专家知识管理系统,它首先要做的是分析每个学习者的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得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然后从学习库中调出这些需求材料,以一定的方式监控学习者,并且最终考核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事实上,E-learning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机制,从课件的设计制作到管理分析制度的建立,都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大量的调研分析工作,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如果只是在线浏览电子文档,那么E-learning的教学价值将不能完全体现。
  
  三 E-learning在现阶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E-Learning备受欢迎,开展得风风火火,但也有不少问题已浮出水面。这其中既有E-Learning本身的不足,更多的是人们在实施过程中对E-Learning的误解。
  
  1 网络问题
  E-Learning需要网络,更确切的说是依赖网络。换而言之,基础设施决定了E-Learning有没有“生存权”,也是它能否“生活得更好”的基础。从一个强大的网站到个人PC配置,从服务器的稳定与否到有没有多媒体软件支持,这一切的一切赋予了E-Learning独特的现代气息,同时也让它患上了“富贵病”,如果网络发生故障、如果服务器无法响应、如果学生电脑出现故障,一切都无从谈起。
  
  2 实践问题
  要真正获得知识和掌握技术,仅仅听别人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操作和实践。像网络演示这种方式,就有利于信息生动地传递。但要真正掌握一项技术,必须让学生亲自练习,在现实环境中去应用。所以,实践功能上的薄弱也是E-Learning尚待改进之处。
  
  3 内容问题
  E-Learning最大的缺点就是内容上的枯燥,交互不足。相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而言,面对面的教学会显得生动而有趣的多。在E-Learning课件的使用中,如果只是把课堂搬到课件里,学生的学习就会陷入被动和死板,这也是目前大多数课件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在课件设计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比如在设计上要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安排,提供教学工具、情景学习等。
  
  4 归属感问题
  在长期的传统教学下,人们习惯了学习过程中有课堂、同学等传统概念,形成了学习归属感。对于初入E-Learning的学生,这种感觉的缺失尤为明显,从而使他们无法体会E-Learning学习灵活的优点。因此,在学生刚刚进行E-Learning学习或者学生的信息素养不是很高时,需要一个引导过程,把E-learning与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混合,使学生逐渐形成E-Learning的学习习惯。同时,在E-Learning的学习管理平台中,提供友好的交流工具,增强“e”方式的交流也是极其重要的。
  
  5 评估问题
  评估无论在传统学习还是E-Learning学习中,都是组织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学生在E-Learning学习中,常常会由于E-Learning无法监督,以及数字信息获取非常容易,而不好好珍惜资源,因此,如果评估做不好,学习就成了“放羊”,效果无从谈起。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通过学习过程的进度数据以及学习后的测试等方式进行。所以,要求学习管理平台能够很好的跟踪学习记录,而要实现这一点,则需要平台符合一定的国际标准(如SCROM,IMS,AICC等),但测试始终是E-Learning的痛,因为传统的测试都存在实施的众多问题,何况E-Learning。这就需要测试管理系统功能的完善,并能够结合组织情况进行一些传统测试的结合。
  
  6 法律问题
  最后,E-Learning还牵涉到一系列法律问题。比如:当E-Learning成为普遍使用的培训方式后,课件、自开发系统、软件等的版权问题自然显露。E-Learning是开放的,这一特点也造成了资源共享时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必须有健全的法律条文加以规范。
  E-Learning学习方式的缺点和优点都是相对于传统学习方式而言的,只有正确认识不同专业、不同对象、不同课程的特点,才能正确地选择如何进行E-Learning学习和传统学习。
  
  四 E-Learning的发展趋势
  
  著名的E-Learning研究机构brandon-hall.com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所见所闻的E-Learning系统可以被称为第一代,第二代E-Learning系统将是以交互式仿真为特色的E-Learning系统。
  第一代E-Learning系统本质上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网上翻版,其表现形式为:(1)下载和阅读电子化文本教材,在线播放原先录制的教师讲课过程;(2)通过E-mail或聊天室(所谓学习社区)进行异步或同步答疑;(3)学生在线测试;等等。
  第一代E-Learning系统的优点是,可以低成本、大面积开展教育与培训。同时,课程开发的成本较低、周期短、易于开展。但其缺点是,学习理论落后、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连网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潜能、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还不够理想。
  第二代E-Learning系统,即以交互式仿真为特色的E-Learning系统,将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集成为一体,充分利用电脑技术的优势,使学生可以在逼真、新鲜和刺激的环境中学习,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达到“做中学”和“错中学”。仿真E-Learning学习模式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实践性、体验性,通过采用虚拟现实、仿真、角色扮演、模型化假设检验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的工具手段,大大提高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仿真E-Learning已经成为E-Learning的发展重点和未来。
  可以想象到,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E-Learning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涌现出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要求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根本转变,改变师徒传授的教学模式,改变现行的单向式、被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开放的学习环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人才成长提供更有效、更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抓住信息技术环境的特点,充分利用E-Learning的优势进行课程与教学的深入改革,将使中国教育改革向纵深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E-Learning教学平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支撑环境。数字化校园是我国教育信息化三大主题之一,它具有面向管理、面向服务和面向教学三大功能,并用层次化、整体化的观点来实施校园信息化建设,将校园网上的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让师生在网上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环境。它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一个数字化空间,使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延伸。
  
  参考文献
  [1]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深化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2,181(2):8―12
  [2]卢湘鸿,谭浩强.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R].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杨涛.中国E-learning:期待榜样[JPOL].中国远程教育杂志(资讯版),2003,22(12):36―47.
  [4]丁桂芝,薛勇.英国高等教育E-learning发展战略及执行情况[J]计算机教育,2005,11(11):42―46.
  [5]曹晓明,何克抗.学习设计和学习管理系统的新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6,16(4):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49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