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加强高等院校环境教育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危害人类生存的大问题。加强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根本措施。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是整个环境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但又是十分薄弱的环节。本文对应该如何做好21世纪初叶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工作做了探讨。
  [关键词]高等院校 环境教育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刘锦泉,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赵晓路,吉林省教育科学院职教研究所所长(吉林长春 130022)
  
  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突出
  
  环境和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日益被破坏已经成为一对极其突出的大矛盾,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的日益恶化甚至到了威胁人类生存的程度。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臭氧层耗损、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人类面临新的严峻考验。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已经严重地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反过来又极大地影响了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由于经济活动过程中对废弃物处理不当以及人类的生活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环境危机的首要标志是淡水危机,这是21世纪全世界关注的首要问题。在地球14亿立方公里的总储水量中,淡水只占3.5%,而其中可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淡水又仅占全部淡水的0.35%。由于人们用水量的增加和严重的水域污染,已使占地球陆地面积60%的地区面临淡水不足的困境。全世界至少有12亿人生活在缺水的城市,14亿人喝的水是非洁净水。全世界平均每天约有4万名儿童死去,其中相当多的儿童是被水的不足或不清洁断送的。据推测,到本世纪中叶,工业污染用水的年排放量将至少是现在的3~5倍。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家,目前人均水资源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
  空气的污染也是十分严重的。地球上每年至少有60亿吨矿物烟尘和无法计量的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由于世界范围的毁林和矿物燃料燃烧的增加,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从而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类生存。今天的世界已无任何一块“净土”。珠峰上的雪中汞与锰的含量严重超标,北极上空的云雾在加浓变酸。在这样的环境中,地球上每天至少有150~200种生物灭绝(15年前每天30种)。全球每年消失的热带雨林为1339万公顷,每年的土地沙漠化面积达600万公顷,每年有多达5000吨汞、30万吨铅、2000万居里的放射性物质源源不断地倾泄向海洋。
  臭氧层是地球的重要保护层之一,可它也遭到人类十分严重的破坏。现在,在地球的南极和北美上空分别出现了两个大洞,其中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已减少40%,并以每年相当于一个美国本土那样大的面积在加速扩展。现在对臭氧层危害重大的物质是氧氟泾(即氟里昂),氯氟泾在自然界中不会产生,是人类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和使用时扩散出来的。这类物质沸点很低,极容易蒸发进入大气层,破坏臭氧层。臭氧层遭破坏,会造成紫外线的辐射达到危害所有生命的计量,使皮肤癌(每年全世界至少有400万人患皮癌)和眼疾病患者增加,使谷物等粮食减产。
  “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白色污染”日趋严重,经济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液、废渣等不断增加,放射性污染剧增,如此等等,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已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环境教育应该成为高等院校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教育”这一名词的诞生,可以追朔到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此次会议通过了将每年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的决议,并提出“教育是环境发展过程的核心”,明确提出了“发展教育”的口号。当前,许多国家已经深刻认识到在高等院校进行系统的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已将环境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租高等教育的教学大纲。挪威政府实施一种“终身环境教育战略”,规定环境教育不应面向少数学生(如仅培养少数的环境专业人才),应使所有受教育者都有机会接受环境教育,还特别规定所有师范院校的学生必须选修一个学期的环境教育课程。美国政府规定环境教育应当面向所有人,并渗透到每个人的终身教育中。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每年都发表一本年度报告《全球预警》,该报告目前已是美国583所高等学校、1106个专业的必备教材。
  我国政府对环境教育也十分重视。1980年5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与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环境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国家教育计划。1992年,我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鲜明地提出了“保护环境,教育为本”的方针。1996年,原国家教委在与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的《全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文件中,明确提出在高等院校和各级师范院校逐步将环境保护学科定为必修课程的要求。由此,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多所高等院校中设置了环境教育系或专业,多数高等院校在全校开设了环境教育的选修课,各高等院校都进行了环境教育的专题讲座和组织大学生参加以加强环境保护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植树节”、“环境日”、“地球日”、“节水周”等活动。通过环境教育的理论学习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明显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法律观念和自觉性。但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的环境教育与全球性环境教育的发展,以及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仅开展专题讲座或开设选修课已不能满足环境教育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强调将环境教育切实纳入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之中,使之真正成为高等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在高等院校的环境教学中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要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含义、丰富内容、深远意义,掌握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要点:一是发展要以自然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节约资源。通过科技进步,强化管理对发展速度的协调和制约,使资源永续利用,使经济和环境、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二是把发展目标确定为满足后代人的长远需要,尤其要考虑正确的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道路问题。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使学生树立全新的环境道德伦理观念。第一,树立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唤起学生对全球面临的环境危机的忧患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并将环境意识带入未来的工作中。第二,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使学生懂得环境作为资源是有价值的,应积极用法律、政策和经济手段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监管和制裁。第三,树立新的经济观点。发展的观念不仅是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毁灭自然资源为代价。新的发展观念包括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和社会持续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第四,树立新的全 球观。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并非一国独立所能完成,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建立一系列的全球国际政治和经济程序。当前的国际侵略更多的是采取生态侵略和环境侵略,即掠夺别国的自然资源来加大贫富国家之间的距离。因此,环境问题日益向政治化、国际化、经济化方向发展,跃升为全球关注的首要问题。
  
  四、加强高等院校环境教育的措施
  
  加强高等院校环境教育,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但当前较重要的是如下两项。
  第一,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应全方位进行环境教育。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环境问题作为21世纪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已是当今世界大多数人的共识,环境意识已是21世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要求。联合国早在1987年就确定1991~2000年为“世界环境教育十年”。我国政府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时,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战略出发,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与政策。我们的大学生,不论学哪个学科、哪个专业,都要熟悉我国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具备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与相关的基本技能。我国无论什么科类的高等院校,无论什么专业,都应积极进行环境教育,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要求,已刻不容缓。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中的环境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说: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且缺乏一定的深度。具体表现为除以环境教育为主体教育的系与专业以外,对环境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大多数仅限于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和组织大学生参加以加强环境教育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上,环境教育在教材、师资、课时保证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对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尤其是环境保护的法律观念相当淡薄。
  根据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实际,在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建设中应强化环境教育,将它列为大学本科必修课、专科专业基础课:应加大教材建设力度,尽快编写出适合各科类、各层次教育需求的环境保护教材,环境保护教育的师资培训也必须提到议事日程,高等院校和环境保护部门应为师资培训广开渠道,提供必要的进修和学习机会。
  第二,高等院校中的环境教育应是高层次的。这里讲的高层次主要指有较深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实用性,这是由高等教育的规律和对象决定的。我国的环境教育在中小学已经开始进行,这个阶段的教育主要是科普性的,属于基础教育。高等院校中的环境教育应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从法律、从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从整个人类生存的高度树立环境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高等院校学生毕业后,他们将成为各行各业。的专门技术人才和业务骨干,如果他们的环境意识很强,具有环境保护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就会极大地关注并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
  环境教育是21世纪的教育,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是整个环境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做好这项工作。
  (责任编辑:海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502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