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的,实践证明,此制度在农村的建立与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目前职称评聘政策、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的不健全,致使农村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详细分析,提出采用适用性、倾斜性、激励性和发展性的原则,来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存在的相关问题。
  【关 键 词】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2-0039-02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没有职称评聘体系。评聘体系的建立,是历史的进步,对于加强我国中小学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评聘体系在极大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专业化水平、综合素质等。
  在我国农村,确立并广泛推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励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忠于职守、敬业乐教、努力进取、献身教育,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总的来说,这些年来中小学教师职称的评定工作,发展正常,成绩显著。但近几年,由于职称评聘政策、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的不健全,导致农村教师职称评聘工作产生了许多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成年累月在教育第一线上默默耕耘,为农村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别无他求,仅仅是希望能够按时参评相应的职称,得到国家的认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中小学教师很难按时参评。这不仅伤害了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而且对推动国家农村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有着严重影响。
  
  一、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职称指标下达有限:事业单位人员,尤其是全额拨款的农村学校职称指标一直偏紧。每年职称指标都是由省下达到市,市到县,县到乡镇,乡镇再到学校,这样往往会在县和乡镇指标下达时呈现“锅底效应”(靠近“中央”的指标往往较多,如驻城学校、驻乡镇学校指标往往高于其他农村学校;重点学校高于一般学校;中心学校高于村小学校)。这样一来学历、水平相当的教师能否晋级以及提早晋级,就决定于本人是在城镇学校、重点学校、中心学校,还是在农村学校、一般学校、村小学校。众所周知,教师的职称评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切身利益,与教师的各项待遇密切相关。位于城镇和重点学校的教师各方面工作条件较好、待遇较高,这给在地理位置偏远、艰苦环境工作的农村教师造成了心理的巨大不平衡。迫使大家想尽一切办法往城镇、重点学校、中心学校挤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师资稳定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加剧了校际师资发展的不平衡。结果导致农村学校教师丧失工作的积极性和激励性,容易产生消极怠工的思想。
  2. 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工龄或教龄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考虑工作能力如何,论资排辈熬年限的实例大量存在。职称应该是教师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的综合体现。中学和小学教师的职称有四个档次:高级、一级、二级和三级。但实际上三级为自动授予,故参评只有三档。职称评审以考试形式实施(初级职称只考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级职称考相关专业、计算机和外语;高级职称必须考外语,其外语考试水平等级比中级职称高)。通过考试,促进中小学教师提高职称专业化水平。但在实际操作中,已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即“年老者先上,年轻者要让”,一首职称评定的顺口溜生动形象的道出了职称评定工作实际情况――“教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人缘很重要,能力作参考。”有的人尽管自身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不强,工作业绩不佳,靠着年龄资历的优势,照样评上了高一级职称。这样,使得一些能力成绩俱佳的后来新手、骨干的中间力量“落选”,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种现象易使青年教师认为评职称主要是看年龄、搞关系,从而使其进取心减退,工作热情降低,形成一种熬时间的心理,极不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 职称与论文挂钩:在“科教兴国”的浪潮影响下,很多农村中小学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增加了必须有论文发表这一项,要求参评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有论文,都要具备相当的科研科教能力。教师职称是一项专业技术职称,对于参评的中学一级教师(或小学高级教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必须要交出其公开发表的论文。而农村教师在评定职称时,发表论文会遇到以下几方面困难:
  (1)时间有限。在农村,通常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以教一个中学毕业班和非毕业班的英语老师为例,一般每周可用于教学、辅导时间为26个小时。此外,在农村一些村小,由于教师编制有限,通常一位老师要带一个年级的全部课程(包括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综合实践等课程)。时间是撰写论文最基本的条件,而农村教师普遍任务繁重,除了完成本已超额的教学任务外,当地教师还要兼顾家中农活,很难抽出时间完成论文。
  (2)资料匮乏。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均感到资料匮乏,信息闭塞。图书馆藏书寥寥,除书面资料缺乏外,多媒体资料更是基层教师遥不可及的,教师的学习资源极其有限。以网络资源为例,除在外出展示或公开课时有些接触外,大多数教师没有电脑,即便有电脑大多数也没有连接互联网,因此一线教师无法享受网络资源。
  (3)培训经费不足、学习机会少。农村教师工资普遍不高,多则八九百元,少则四五百元,收入逾千者少之又少。在物价居高不下、“住房要交钱、看病要交钱、孩子上学要交钱”的年代,农村的教育工作者基本上过着清贫拮据的生活。教师除维系家中正常开销外,基本没有剩余,用自身力量继续深造比较困难;而由于学校实行了“一费制”,也没有多余的自控资金负担教师继续深造的经费。因此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边远地区的教师几乎没有机会外出参加培训学习。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知识更新慢且缺乏创新意识,更不要说发表论文;再由于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来源不明确,农村教师的校本培训虽然不是一片空白,但要落到实处也有困难。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难以为继,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的再学习与再提高?眼1?演。
  
  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的解决对策
  
  职称是建立在对教师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评价基础上的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评定,它在激发教师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职称的得失是激发和挫伤农村教师积极性的主要根源。农村教师的职称评定应切合农村教育工作的实际,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农村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应采用适用性、倾斜性、激励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1. 适用性:农村教师的职称评定制度应切合农村教育、农村教师的实际。现在必须改革城镇和农村一体化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不可把“教育的理想”作为“理想的教育”来实施。现阶段应取消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中的英语考试及在一定等级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论文等硬性、刚化的要求?眼2?演。
  2. 倾斜性:职称评定制度在农村教师中应有一定比例的倾斜。职称的数量和层级应向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山区和贫困地区的中小学一线教师倾斜。通过《教师法》关于教师职称“定期晋升”条款的落实,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得到公平、公正的职称评定?眼2?演。
  3. 激励性:职称评定制度应体现其激励性,不但对申请职称者具有激励功能,也应该对其他教师产生激励效应。学校也要营造健康的职称评定氛围,应该做到让每个教师感到职称评定与他们自己有关,即使自己不是申请者,也能从这个过程中受益。要做到这一步,一方面应该让其他教师都来为申请职称者提供帮助;另一方面,申请职称者应该向其他教师传递自己的成功经验。这样可以加深教师队伍的团队意识和命运共同体体验,发挥职称评定的激励功能,同时避免职称评定引发的各种矛盾和不满。
  4. 发展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应改变用静态材料对教师做出评价的做法,突出对职称申请者的实际教学能力的考核,注重农村教师的教学实绩,而不是引导他们把注意力放在论文的“剪辑加工”上。应把教师的述职、考评、行动研究及教学反馈跟踪纳入到职称评定的全过程中来。通过职称评定促使农村教师成长为一个“学习型”的职称获得者,而不是“一劳永逸”者,使职称评定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器,从而促使农村教育得到健康发展[2]。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称问题已经受到普遍的关注,学校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都在致力于探索农村教师职称评定的方式方法。但农村中小学教师敬业精神不强、业务素质不高、工作动力不足,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农村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影响农村教育的稳定发展。因此在制定具体制度措施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深入考察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需求结构特征,提高制度制定的针对性。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利用资源,发挥职称评定制度的公平性、激励性,达到激励策略的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谭细龙.农村基础教育存在问题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3:50-53.
  [2]张劲松.农村中小学教师压力困境及其疏导[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7:63-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566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