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追求崇高,追求卓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追求崇高,追求卓越是研究生教育的理念。依此应培养研究生三种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处理好教与不教、教与学的关系。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崇高;卓越
  中图分类号:G4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7)02―0063―03
  
  一、研究生教育的理念
  
  我们认为,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应该是追求崇高,追求卓越。
  崇高就做人而言,卓越就做事而言;崇高就思想境界、道德层次而言,卓越是就工作境界、事业状况而言。总之一句话,就是做人追求崇高,做事追求卓越。要追求崇高,追求卓越,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卓越?
  我们认为,崇高就是高尚+理性+信仰,也就是有理性的有信仰追求的高尚。只有高尚,不是崇高,只有加进理性与信仰的因素,才能称得上崇高。理性使人冷静,使人智慧,信仰使人执着,使人追求。只有理性而无信仰的高尚,难以持久,只有信仰而无理性的高尚,容易变成狂热。所以崇高应该理性、信仰、高尚三者融为一体,缺一不可。
  高尚,是道德层面的价值判断和评价。具体而言,就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贫贱,最能看出人的品质,看他能否做到贫而不谄,贫而不弃。富贵,更能看出人的品质,看他能否做到富而不骄,富而不奢。人的高下,不是职务的高低,不是学问的深浅,更不是金钱的多少,还不是权力的大小,而是品格的高下。人品高尚,虽穷,不失其可敬;人品低劣,虽贵,不失其可鄙。追求崇高,要从追求高尚开始。人格高尚与否的试金石就是金钱,金钱考验人性,对金钱(包括名誉、地位、女色)的态度,获得金钱的手段,使用金钱的方式,皆可看出人品的高下。
  理性,就是观念、思想以及求得观念、思想的方法和活动。它是追求智慧的必要条件,是完善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理性就没有人类,没有人类的今天。信仰,就是坚决持久的相信,就是心中有神圣,有目标,百折不挠地走向目标,走向神圣。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高校出现了一些庸俗化的倾向,这就是:农民意识、市侩意识、官本意识。神圣、理性、高尚正在被利益金钱慢慢取代,人们正在走出象牙塔,不是为了理论联系实际,不是为了检验和发展真理,而是为了追求名利、金钱。也许中国的高校本就没有什么象牙塔,只有一批读过书的农民、市侩、想做官而不可得的准农民、准市侩在照本宣科或接受照本宣科。这种说法虽然过分了一点,实际情况还没到这种程度,但说它一定程度存在,应是可以的。我们无须为高校讳,无须为高教讳。这种条件下的高等教育,要避免庸俗,避免平庸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中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应把追求高尚,追求卓越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
  卓越,就是超出同人,超越同行,超越前人。所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第二,怎样追求崇高,追求卓越。
  要追求崇高,追求卓越,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克制私欲。道德的本质是克制私欲、成就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能克制私欲、成就他人和社会利益者,就是有道德。不能克制私欲、不能成就反而侵犯他人和社会利益者就是元道德或缺道德。人都有私欲,关键在于能否克制,克制得越成功,成就他人和社会利益越多,道德水平就越高,离高尚就越近,离崇高就越近。
  坚持正义。坚持正义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自己不做不正义的事;二是不允许不正义的事情发生;三是坚持做正义的事、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
  敢于创新。敢于做人们没想过的事,敢于做人们没做过的事。善于化腐朽为神奇,善于化平庸为卓越。尊重传统,继承传统,超越传统,在传统的边际上创新。
  持之以恒。追求崇高,追求卓越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巫医。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可能逼近崇高,接近卓越。
  
  二、培养研究生的三种精神
  
  追求崇高,追求卓越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实质上是要培养研究生的三种精神,即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
  1.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存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以人的幸福为本。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
  2.关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和谐。在社会现实中体现人的价值,尊严,权利,注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3.追求人的自由、平等。有人说,人生而自由平等,故追求自由平等是人的本性。实际上,人追求自由平等跟人生下来是否自由平等没有必然联系,正因为人生下来不自由不平等,才有追求自由平等的需求和动力;正因为人生而自由平等,由于现实制度造成了不自由不平等,人才追求自由平等。二者都有道理,都可以为人类追求自由平等提供根据。一段时间来,有人将自由平等看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范畴,将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拱手让给资产阶级,这是何等的大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目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不就是为了给人更多的自由更多的平等吗?社会主义所做的一切就是给人自由和平等,社会主义的价值就是自由平等。
  4.注重理想、信念、思想。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理想、信念、思想。人之所以高贵,是人有理想、信念、思想。动物是适应环境、本能地生活,人是改变环境、理智地生活,故人有理想有追求,有思想有信念。帕思卡尔说:读书是为了获得思想,如果不能获得思想,就成了两脚书橱,书读得再多,也没有意义。所以读本书,就要从中获取一点思想,探求作者思想的方式,没有思想的书不读,不能给人启迪的书不读。在读书的过程中,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提高思想,改善思想方式,提高思想能力。
  
  (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应包含以下内容:
  1.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规律,力戒假大空,力戒炒作。科学研究讲究无征不信,讲究一份材料说一份话。要做到实事求是,需要勇气,需要恒心,需要智慧。实事求是,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难的事,这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求。
  2.严谨、严密。就是思想上严谨严密,逻辑上严谨严密,工作上严谨严密,力戒浮躁。这是科学精神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3.勇于实践,勇于探索。这是理论产生的需要,理论验证的需要,理论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理论发展的需要。力戒侈谈,侈谈误国,侈谈误人。
  
  (三)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怀疑意识。学术上,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迷信老师,要敢于怀疑,善于怀疑,养成怀疑的习惯。有的研究生迷信权威,迷信老师,惟书惟上,从而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妨碍了自己的发展。怀疑是创新的第一步。
  2.追问意识。要多问为什么,问到无可再问,问题出来了,课题也出来了。大科学家与我们普通人的区别,就是大 科学家比我们多问了几个为什么,而且解答了为什么,仅此而已。要勇于追问,善于追问。正面问,反面问,发散问,纵深问。追问前提,追问论据,追问论证过程。尤其是前提,大多是些人们公认的观点和理论,人们习而不察,最容易躲过追问,所以追问应从前提开始。学问学问,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3.创新能力。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内容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方法创新,成果创新,领域创新。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实践呼唤创新,创新提升实践。
  
  三、关于研究生教学的问题
  
  追求崇高,追求卓越的研究生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要处理好教与不教、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一)教与不教的关系问题
  1.教为了不教,不教就是教。有人问:研究生是教出来的吗?答曰:研究生是教出来的,又不完全是教出来的。
  研究生既要教,又要不教。教其所必教,可教可不教的坚决不教。纵使是教,也是为了不教,不教在某种意义上是最好的教。因而要正确处理教与不教的关系。现在的问题是:什么要教,什么不要教,什么要多教,什么要少教。我们认为,治学方法要教,教材内容不要教,思维方法要教,论文选题不要教,研究心得要多教,现成理论要少教。
  治学方法,主要要教会发现问题的方法、提出问题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论证问题的方法、搜集材料的方法等。
  思维方法,主要教会使用辩证思维方法,学会正面思维与反面思维、侧面思维的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
  教材不要教,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治学。自学要检查,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汇报学习心得,学习心得包括教材的优点,教材的不足和缺点,做好答疑工作。要学生特别关注:书中有无新观点新思想?新观点新思想对不对?作者是怎么得到的?怎么提出来的?如果自己是作者,能提出这种新观点新思想吗?如果不能,是什么原因使你不能提出这种新观点新思想?是知识结构问题,思维方式问题,还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问题?这种差距能够补上吗?怎么补上?用这种方法自学,会使自己的学术水平上个台阶。开始时可能读书进度会慢一点,但很有效。如果不对,如何改进?自己能否改进?能否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如果自己不能改进,提不出新观点新方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解决这个瓶颈?
  论文选题不要教,尤其不要越俎代庖,给学生现成的题目。这表面上帮了学生,实际上害了学生。学生毕业后,要不要自主选题?如果要,导师还要给他现成的题目吗?让他永远不能脱离导师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吗?要学生独立,就应该让他自己独立自主地选题。
  2.把好两个关 。在研究生教学方面导师还要注意把好关。这个把关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选题的把关,把关主要有两个,第一是选题是否进入学术前沿,第二是所选的题目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不要这篇论文做就做死了,不能继续深入下去。
  二是导师对研究生论文的把关。论点是否能够成立,论据是否可信,是否充分,论证过程是否严谨。必须字字推敲,反复质疑,特别要注意不能出现论文的抄袭,以及别人研究成果的重复。
  
  (二)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在研究生教学方面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教学相长。导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学科的各个领域都能深入研究,但是一旦学生选择了某一领域,导师就必须熟悉这一领域,否则就无从指导。以笔者本人为例,我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汉语言文字学的文字、音韵、训诂,对语法、佛经、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了解较少,但是由于博士生们选择了这些领域的课题,迫使我从事这些领域的学习,获得了这些领域的一些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表面上我教学生,实际上学生教我,我教学生少,学生教我多,学生是我真正的先生。孔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此言不虚。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57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