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从幼儿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幼儿同伴交往现状及形成原因,明确提出树立幼儿交往的自信心、通过游戏和教学等途径、改变家长的教养方式和观念,是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交往能力 幼儿 成因 对策
  
  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伴之间的交往比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交往更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同伴交往不仅为幼儿提供大量与他人相处的机会,同时也让幼儿逐步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人际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幼儿的社会性认知、情感、行为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让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使幼儿的心情轻松、愉快、活泼。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往,逐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也会逐渐改变自己的“自我中心”意识、克服自私、任性的弱点,学会自我控制,并逐步学会与人合作等等。可见,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自我意识、良好性格和积极情感的形成。
  由于家庭不当的教养方式及社会交往中“人性冷漠”、互不信任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幼儿产生了不会交往、不愿交往、不敢交往等交往障碍,阻碍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同伴交往中主要表现出以下问题。
  一、幼儿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中心。当前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世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
  (二)孤僻、任性。有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缺乏交往的兴趣,出现孤僻、退缩、冷漠、压抑等行为表现。他们缺乏交往的主动性,不善于与人交往,有交往的意识却没有掌握交往的技能和方法。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愿让别人接近自己,更不会主动与同伴玩合作游戏。这些幼儿有时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等现象。
  (三)攻击性行为。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叫别人绰号,故意刁难小朋友,等等。如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傲慢无礼、脾气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
  自我中心,自私、霸道、任性,社会性发展不佳,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较差,是目前独生子女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幼儿交往障碍原因分析
  (一)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会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心理问题。孩子在家里受到过分的保护与溺爱,养成了有求必应、自我中心的行为方式。一旦进入幼儿园,在家里可以得到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内心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从而情绪低落,变得不喜欢与人交往。此外,家长对幼儿过于粗暴和严厉,使孩子出现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与人交往等退缩行为。从而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通过模仿与学习,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使同伴不愿与其交往。
  (二)缺乏同伴联系。有的父母因为担心自己孩子的安全,限制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使孩子失去了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机会,也就不可能养成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孩子一旦进入陌生的环境和集体中,就会感到不适应,从而厌恶和害怕集体生活,变得不愿与人交往。
  (三)托幼机构的影响。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造成幼儿与同伴交往的不协调。如果教师不注意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或惩罚幼儿,就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从而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等特征。
  三、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策略
  (一)树立不合群幼儿交往自信心
  1.创造民主、轻松、自由的交往氛围。教师要建立平等、民主、尊重、自由、合作的师生关系,使不合群幼儿精神放松,心情愉悦,愿意与教师和其他幼儿亲近,从而改变他们不愿与人交往的行为方式,促进师生、同伴相互之间的积极互动。
  2.适当表扬,提高自信心。由于年龄的限制,幼儿不会正确评价自己,因此教师和父母的评价对于幼儿自信心的建立至关重要。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善于发现不合群幼儿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不合群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提高交往自信心。教师可以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方法,经常以肯定的口吻对不合群幼儿进行鼓励,让不合群幼儿从教师肯定的话语中提高自信心,从而学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3.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锻炼不合群幼儿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好机会,教师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班集体面前展示特长和优势,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增强其与人交往的自信心。
  (二)在游戏与各领域的教学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
  1.教师应通过组织各种游戏活动(特别是合作游戏),为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通过游戏体验合作的快乐并乐于与同伴合作,从而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其交往能力。此外,教师应注重及时对幼儿的合作进行评价,使幼儿的合作行为得到强化,并产生更多的合作交往行为。
  2.教师应在各个领域的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探索,创造性地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利用一切途径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通过幼儿合作、分享、探讨、争论、共同寻找答案等步骤,引导幼儿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交往的内在动机,巩固、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使合作行为稳定、自觉化。
  (三)理智施爱,重视独生子女的同伴交往
  幼儿交往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导致孩子不正确的社会行为。改变孩子不合群的行为,家长责无旁贷。
  1. 理智施爱,改变过度“溺爱”的独生子女教养方式。让孩子学会控制不合理需求,逐渐懂得为他人考虑、为他人着想的实际意义,并将其转化到日常生活活动中,从而改变孩子“自我中心”、不会交往的现状;
  2. 鼓励孩子的同伴交往行为,帮助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例如,让幼儿邀请自己的同伴到家中做客,让同伴与幼儿玩玩具;鼓励幼儿走出家门,和别的幼儿分享自己喜欢的礼物,与同伴分享交往中的乐趣;在幼儿与同伴交往产生冲突时,家长要能够进行必要的干预,发表合理、公正的意见,并启发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此外,家长要适时表扬不合群幼儿正确的交往行为,强化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
  3. 家园、社会合作,共同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幼儿园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帮助家长创设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良好家庭环境。教师和家长应及时沟通,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发现幼儿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互相配合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此外,家长、教师、社会应形成教育的合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美好的环境,给予幼儿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各种有益的社会和他人活动中,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连续过程,幼儿正是在与各种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教师和家长都要为幼儿创设富有共性和特性的交往环境,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孩子获得个性化的发展,从而促进其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卫红.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探索. 教育评论,2002(3).
  [2]张建人. 幼儿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 山东教育,2000(9).
  [3]周梅林.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
  [4]庞丽娟. 同伴提名法与幼儿同伴交往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4).
  [5]吴金花. 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小班孩子的交往能力[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713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