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升自闭症儿童动机的早期家庭干预策略与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自闭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展障碍,是以明显的社会和沟通技能缺陷及刻板的兴趣和行为模式为特征的(D.J.Cohen & Vilkmar,1997;S.I.Harris,2000)。其正式定义是1943由精神病学家Leo Kanner首次提出的,而且对其临床特点进行了描述;1938年他观察到一个5岁的男孩唐纳德,表现出一些奇特的症状:这个孩子似乎生活在自己独有的世界里,他旁若无人,记忆力惊人却不能与人正常对话,两岁半时他就能流利背诵《圣经》23节以及历届美国正副总统的名字,说话时你我不分,迷恋旋转木棍、平锅和其他圆形物体,对周围物体的安放位置记忆清楚,同时对位置的变动和生活规律的轻微变化均感到烦躁不安。后来凯纳又陆续观察到10例与唐纳德类似的孩子,1943年他报道了这11名孩子。被凯纳诊断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因为是凯纳医生首先发现,又被称为凯纳综合征,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孤独症,又叫自闭症。
  自闭症的三大特点,是社会性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的欠缺,以及仪式化的刻板行为(美国精神病学会1994)。自闭症孩子和其他严重残疾的孩子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动机的缺乏,特别是在学习新的任务以及适应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时。动机的缺乏主要表现为发脾气、不服从、哭叫、不注意、烦躁、呆视、懒惰和逃离教学环境。(e.g.Koegel & Egel,1979),孩子为什么如此缺乏动机目前无明确定论,由于对感官刺激的过度选择,常造成他们注意力特有的选择性特质是其一;孩子经常遭受失败导致他们缺乏尝试的欲望也是其一。无论原因是什么,很显然,在对这些孩子发展出行之有效的治疗策略之前,应当先解决动机问题,即想办法引诱孩子发现与你在一起的快乐,让他愿意和你在一起,愿意你成为他自闭世界与外界联系的窗口。根据多年的训练经验有以下建议与策略。
  
  一、从模仿孩子开始建立互动模仿机制――让他看着你
  
  注重发现孩子的兴趣(Intrude your child's interesc)跟着他并设法让你走进他。孩子开始的拒绝是自然的,他会认为所有他不感兴趣的外界事物都是其自闭世界的威胁。
  首先,耐心跟上他。尽管孩子不理你,你也一定要在他旁边,开始尽量不要打扰他,不要太靠近他,但一定要跟上他,无论他做什么动作,你就说出那个动作的名称。比如他在转圈,你就说转圈,转圈,转圈,特别是对一些语言发展存在一定障碍的孩子,要大声、表情丰富、简短有力,语言注意保持一致性;
  其次,尽力模仿他。自闭症孩子往往会有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行为,其实无论何种表现都有其自身的目的。孩子不模仿你,你就模仿他,他敲墙你也跟着敲,你可以试着和他一样活动,切身感知感受活动给孩子的乐趣,努力与孩子获得共同的感觉,仔细体会孩子动作发出后的快乐,也进一步了解他为何如此。因为你和他一样,他就会很好奇,他就会偷偷看你,你就成功地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第三,延伸注意力。由幼儿范围狭窄的有意注意逐渐过渡到在训练者引导下的有目的跟随指令的有意注意;突然性地提出要求,语言、动作或目标的迅速更换,给予突然额外的、大量的信息刺激,同时给予他们用旧的信息结构去同化、吸纳新信息的时间和空间。注意是一种多面的、动态的、多层次的过程,并且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定向反射是注意的生理机制,大脑的额叶、脑干、丘脑在调节随意注意方面有重要作用,但研究发现孩子的注意生理机制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协调存有问题。因此注意力保持是提升动机训练成效的起始与关键!
  
  二、围绕兴趣点人为制造障碍――让他要求你
  
  很多家长都了解,自闭症孩子想要某些东西时,通常不会向大人说,就自己去拿,因为家中对他而言是个没有障碍的环境。
  首先,克服惯性认识。好多家长认为是孩子自己有主张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了,其实是一个很危险的想法和做法,当他的生活太顺意,孩子的世界就会无形中关闭了和外界联系的窗口,更无法引导他主动表达意愿,显然是家长的无意识使其错失了大好机会。因为家庭以外的环境绝对不可能那么顺心,孩子若无法自行解决问题,又没有适当沟通的技巧,就容易衍生出很多情绪问题。
  其次,精心设计“障碍”。家长一定要有意识在家中精心设计一些有一定障碍的情境,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能让孩子有求必应,你得制造些困难,变着法子“难为”你的孩子,让他们学会主动求助(有的孩子依然不会,其他家人可以站在他的旁边示范,让其跟着做)例如:把他喜欢的玩具放高一点,想吃或喜欢吃的东西从经常存放的地方拿走,吃饭时给碗不给筷子等,有时可以故意假装不明白他的意图耐心等他或逼他表达出来。
  第三,选择时机“互动”。有时家长要在充分观察孩子行为动机后,学会选择合适时机强行介入他的世界,创造更直接的互动机会,比如他在拼装玩具车时,你故意将其中的某个部分藏起来,让他找,而后你及时出现和他一起找到,以后类似的事情发生后,他就能够学会主动寻求你的帮助了,注意过程不要太生硬,要自然而然。注意点:保持一定距离,以不干扰孩子为原则,慎重地参与,不要侵犯孩子的主体地位,使孩子们认识到治疗者的活动并不是强行侵入他们的世界,而是和其并行。孩子此时的心态是矛盾的,既否定又关心。要出现的恰到好处。
  
  三、语言细化,从孩子兴趣出发开始玩游戏――让他跟着你
  
  家庭常用的游戏有以下几种(这些游戏一般是在孩子对你的行为有一定的接纳性后才可以实施)。
  1、捉迷藏游戏。这几乎是所有孩子都喜欢的,不过大多孩子对单纯的捉迷藏游戏不一定感兴趣,你可以顺带着将孩子喜欢的东西一起藏起来,而后再逐渐过渡到单纯的游戏上。拍东西数数也类似。家长拍手,每拍一下让孩子数一个数,拍到某数时突然停下,叫孩子说出一共拍了多少下;也可拍球数数,孩子适应后可以随时变化拍的东西,也可趁机进行害怕事物的脱敏疗法,因为大多孩子都会有害怕的某具体物品。
  2、猜物游戏。先在孩子面前摆放上他比较感兴趣的多种物品,让孩子先观察几秒钟,然后让他闭上眼睛,趁机悄悄拿走其中的某样物品,开始最好拿走他最感兴趣的那件,以维持孩子的兴趣,让他说出哪个东西不见了;再拓展为一次拿走几样东西后让他猜;当孩子明白了基本规则后,就可以和孩子互换角色,激发他与人玩耍的快乐;这个游戏要求孩子在观察时,能快速地注意到几个物品,从而也锻炼了孩子的注意力广度。
  3、玩扑克游戏。一种玩法是取三至四张不同的牌,开始色彩尽量多样,过段时间可以用同色牌,随意排列于桌上,教孩子自己选择一张要记住的牌,让他看好了并一直盯住这张牌,然后把牌反扣在桌上,家长可以随意更换牌的位置,让她报出目标牌在哪儿,可轮换做,难度和牌的数量、变换牌位置的次数和速度可以逐渐变化。大一点的孩子就可以和他玩牌中跑得快的游戏,打牌的轮流与变化以及相互 的沟通对孩子与人交往的动机建立很有好处。还建议家长学会一点小魔术,魔术的变换性比较大,能够吸引孩子的眼球。还可根据孩子的喜好拓展游戏的类型,如踩影子,抓电筒光等等。
  
  四、掌握介入陌生环境的情绪稳定基本策略――让他信任你
  
  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主要是缺乏安全感)是孩子显著特征,在陌生环境中家长无法预料将会出现的状况,当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后,孩子的不适当行为往往给家长带来尴尬、困惑与挫败感,因而许多家长惧怕带孩子出来玩,长久下去,家长就自动关闭了孩子康复中最重要的环节――融入社会,自然就无法提升孩子关注外在世界的动机,非常不利于孩子康复。融入社会和环境是孩子康复中家长必须努力一生去克服的。根据实践以下方法不妨运用,效果很好。
  一、事前详述。其一去前尽可能详细描述陌生环境存在的事物形态,可以根据孩子视觉听觉以及认知特点,用孩子习惯的方式让其心中有数,如可以画出来,也可以事先拍些图片或者制作录像让他先看并一一详述,最好突出强调其中孩子比较熟悉的某一个物体,因为孩子看到熟悉物体后才会有安全感,而后每天让他熟悉一些。其二环境是变化的,我们在给予孩子环境中物体及其功能讲解时,要简洁明了即一定运用同一的语言,同时要尽可能详细描述陌生环境中有可能会发生的变故,家长自己要开拓思路,尽可能把所有的可能考虑到,并告知其正确的应对策略,可以在家事前演练。
  二、事中控制。即使你将事前所有该做的全做了,真正进入环境中,依然难免出些意外,当意外发生首先要抑制孩子不稳定情绪爆发在先(因为发作后的后果很难想象)即先平静心情再解决事情,家长也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面子问题而训斥孩子,应给孩子充分安全感与安慰,尽快带离现场。
  三、事后认知介入。从错误中建立常态行为,将其不恰当行为用图片方式或者利用电脑制作一些小动画让孩子明白其不当之处;并了解如同孩子的长大一样变化是正常的,可经常给孩子看其成长照片和录像并详细讲解变化之必然;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调整孩子生活环境,切记一成不变,你会发觉孩子对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探知外界事物的欲望在逐步提升。
  自闭症是一个谱系的异常,有很多表现形态,病因不明,无确切有效的医治策略,是伴随其一生的疾病,因而家庭养育是孩子行为矫正的关键,家长的认知与策略运用是孩子康复最主要保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71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