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班主任工作中,我们时常有这样的困惑:“老师的心在学生身上,学生的心在石头上。”我们尽心尽力教育学生,可学生为何就不领情,甚至敌对老师呢?在感叹之余,我们是否该多份反思:也许我们太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情感强加于学生,不注意学生的感受,不注意教育方式,一味围追堵截地灌输,这岂不是强人所难?
  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直接影响一个班级的成长,那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呢?
  
  一、要关心爱护学生
  
  爱是师德之魂。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老师的关心与爱护,哪怕是一个爱抚的动作,一个微笑,一句激励的话语,都会给他们以上进的信心。如果我们只是冷冰冰地说教,甚至训斥,用“赶鸭子上架”的态度对待学生,得到的只能是学生的无动于衷,甚至是敌对。
  上学年,班里转来了一名学生,他给人的第一感觉不好,我本能地想这是个难对付的学生。果然不出所料,他时常逃课、旷课,与同学打架,批评、吓唬都无济于事。正当一筹莫展之时,我发现他的普通话说得很好,何不在这方面做点“文章”?于是,我每天约定向他学习普通话,并在班上大力表扬他普通话说得好,希望全班同学向他学习。不久,他原有的不良习惯改变了许多。后来我了解到他的父亲死于肠梗阻,家境贫寒,母亲无力抚养他们兄妹三人在兰州上学,只好把他和妹妹寄居在外婆家。我内心感到无比愧疚,于是我用理解和鼓励对待他。学校发寄宿生生活补助,我先考虑他;举行朗诵会,我力举他;并嘱咐其他任科教师多关心他。很快,我们成了朋友,他的学习也进步了很多。在中考时我建议学校给他免除了报名费,他也不负众望,考上了高中。我想,如果不是爱与关怀打动了他的心,他可能会走向堕落。
  
  二、要宽容善待学生
  
  学生有了错误,要批评,但不能讽刺,不能粗暴。暴风骤雨式的批评教育,不但不易被接受,还会走向反面。批评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错误,以求改进,所以不应对学生过分指责,有时和风细雨式的批评更会让学生乐于接受。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可能是对学生个性的摧残与压抑。因此,学生偶尔的过失,大可不必过于追究。
  其实每一位同学,不管学习好不好,表现良不良,他们都有美好善良的一面,他们的内心都有渴求上进的念头,尤其是那些“后进生”,他们并不是多“坏”、多“不好”。善待学习差的同学,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更有信心;善待表现不好的学生,会唤醒他们的良知,让他们洁身自爱,而不自暴自弃。
  
  三、要尊重理解学生
  
  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只是身份、角色不同而已。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人格关系,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遇事要冷静,要多换位思考,不要一有事就埋怨学生,认为是学生不对,自己永远是对的。学生值日不认真,可能是生活委员未协调好,班主任工作不细致;学生作业未交,可能是作业过多,留给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太少,也可能是教师督促不力;学生上课纪律差,可能是教师组织得不好,或课讲得不好等等,不应一味地把责任归咎于学生。如果我们从自身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对学生要以诚相对,平等相处
  
  对待学生要真诚,要能以长者和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多和学生交流谈心,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有一次我检查日记,无意中发现一名学生日记中写着这样的几句话:“教室是地狱,面对一个个无情的人,我的心是多么痛苦。”刹那问,我惊愕了,我从未发现有学生对学校生活是如此感受。这是一个“乖孩子”,平时沉默寡言,不迟到旷课,除了学习成绩差,可谓表现良好,平时我也没太注意他。我沉思着,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有如此的感受?为了保护他的自尊心,我没有声张。之后我有意识地接近他,和他谈心。一来二往,他解除了对我的戒备心理。他说自己的学习成绩差,从未受到老师的关爱,还常挨批评,甚至感到连一些同学也看不起他。他怕老师、父母责骂,因此不敢逃课、旷课,但他在学习上的心已经死了,每天只是麻木地坐着。我鼓励他在学习上要尽力而为,并且有意让他在课堂上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在同学中找回一点自信,并叮嘱周围的同学要多帮助他,多和他说话,多和他玩耍。一学期下来,他的性格活跃了不少,学习也略有进步。
  因此,我觉得多和学生平等交流,有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展开,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要公平公正
  
  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因自己的好恶而有所偏爱。如果我们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就会在班级中离心离德,让学习不好的同学失去上进心,甚至破罐子破摔。没有“后进生”的进步,就没有整个班级的进步。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关注“后进生”。如果我们处事不公,必然让学生心寒。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关心爱护学生,宽容善待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自己良好的品质去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同时,我们要不断学习,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不断讲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76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