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相融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不平衡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努力挖掘专业教育中的人文资源,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多种方式推进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技能 人文素质 相融性
  [作者简介]吴秋懿(1961- ),女,北京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能力与测试教学;王华志(1980-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应用文写作能力与测试教学;郝俊(1961- ),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与教学管理。(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2-0190-03
  
  一、高职院校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存在失衡的问题
  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将面临的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国际化、知识产业化、学习社会化、教育终身化的崭新时代。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这一切都依赖于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大批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文化底蕴、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的不平衡。一方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能直接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而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却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的终极性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总体性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关系,出现了“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习职业技能,解决饭碗问题”的指导思想,过分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一味加大专业课和实训课的比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加上高职院校内部往往缺乏浓厚的文化底蕴,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相对薄弱,而且很难从行业企业汲取人文资源,形成文化互动,导致“培养的学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缺陷和知识面的偏颇”。
  杨叔子教授指出:“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关系到社会的进退,关系到涵养的深浅,关系到思维的智愚,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所以,探索和研究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相融合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人文?什么是素质和人文素质?《现代汉语辞典》解释说,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内在的、稳定的、基本的品质。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规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①”。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不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不可能是高级的能力,没有知识的参与,人的素质的培养也无从谈起。而知识的获得与创新也需要能力和素质的介入,取得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运用能力的过程。同样,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也需要知识和素质的介入,素质的养成和发展更离不开知识和能力。
  人才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它是一种价值体系、伦理体系,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而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它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人文精神,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高尚的人,使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根本要求。“全面自由地发展”是人未来的存在状态。教育是实现这一理想生存状态的主要途径。加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并不是要减弱技术教育的比重,二者应是相得益彰的共生关系。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体力、智力、精神力三个方面的发展。体力是智力和精神力发展的物质基础;智力是人基于知识积累形成的对客观环境的认知能力;精神力,是人情感、道德、审美等方面的综合水平,是智力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是一种隐性的知识和能力。
  2.人力资本自由流动的必要条件。人力资本自由流动的必要条件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社会制度环境;二是个人所具有的教育背景、综合素质、财富水平。前者是客观的因素,取决于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政府的政策导向等宏观作用力;后者则体现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相对可控的微观因素。本文所关注的也是第二个层面的问题,即个人的综合素质,它涉及人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素养两大方面,二者皆不可偏废。
  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资本和人才的自由流动,失业或变换工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再难有从一而终的职业选择。失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自身的失望和失衡。所谓“失望”,与情商指数,也就是人对生活挫折的心理承受力相关。所谓“失衡”,一方面是自我预期和现实自我的差距过大;另一方面是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失衡,主要体现为人文素质与专业技术素质的失衡。这就导致了在失业后,不能快速调整心态,重新进行恰当的自我定位,致使无法突破个人发展的瓶颈。
  3.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根本前提。技术教育是教人向外探索并改造世界,这常常导致人从精神家园的出走,而渐渐遗忘了自身,包括生命的核心需求。技术的广泛使用而使人与人的关系日益冷漠、疏远。技术成了人与自己的灵魂、人与人之间无形的高墙。技术作为一项工具性价值,只能帮助人“做事”,而通过人文教育树立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使人明晰何谓幸福的人、道德的人、有责任的人、有价值的人。人文教育旨在树立人生的航向,帮助人“做正确的事”。
  三、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相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都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想兼备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人文素质的广泛性和综合性也给自然科学教育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一定难度,但完全可以将二者相互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一)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要体系化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一个重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也是一个重大的教育理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因而要贯彻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教育培养的全过程。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应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理念的起点和归宿,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加以考虑,增设文史哲艺类等多学科课程,设置要体系化,可以按类划分:公关礼仪、应用文写作、心理健康为基本素质和技能课程,建筑艺术欣赏、文学艺术鉴赏、演讲与口才、形体与气质、摄影等为一般课程,避免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和片面性,以使学生具备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领域的基本素质,激发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否则只是零打碎敲或浅尝辄止,收效甚微。
  (二)推进课程结构改革,选择多种教学方法
  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应重视课程结构的改革,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中心,以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社会专业分工发展为导向,灵活、合理设置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在课时总量、课程种类方面的配比。要从专业技能的操作者和服务对象两个层次关注人内在的物质性和精神性需求,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及相关的必修课、选修课。增加个性化课堂,充分激发情志各异的学生自身的优势潜能。
  作为专业院校,我们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作为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例如建筑类专业课程结构设置,除数学、力学、识图与构造、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外,还同时设置了东西方建筑史、建筑美学、环境伦理学、公关礼仪等课程。在具体的操作中,注意教育过程和教学方法的人文化与人性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贴近工作,贴近生产,以达到培养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科学的目的。
  (三)优化师资队伍,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优化师资队伍,不能只注重教师的学历和“双师”素质,更要注重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提升。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传道”的同时,还要“授业、解惑”。“惑”不仅是学生学业上的惑,更是悟道中的惑,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高深的学科造诣,又要有很高的人文修养。专业知识中蕴涵的人文资源,并非人人都能看到并将其挖掘出来。没有较高的素质,只能视而不见或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现在的一些中青年教师,对于人文学科了解不够或者说理解不够,自己往往就忽视、轻视了人文素质教育,比较习惯于传统的狭隘的专业课教学模式,使人文素质教育较难融入专业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更应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因此,作为一名专业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自身人文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只有教师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才能培养出富有竞争意识、创造精神和专业技术能力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其次,应具有良好的道德感染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勤恳踏实的工作作风,具有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从教师身上反映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教学中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并不是让专业教师讲授人文知识,而是在专业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科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前辈为该学科所做的努力方向而产生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把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思想作风传授给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专业教育主要表现于“做事”,是大学生学习关注的重点,因为专业知识和能力是其今后事业发展、安身立命之本。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做人”,“做人”与“做事”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因此,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不能仅靠设立人文课程体系和开展人文讲座,更要注重专业教育中蕴涵的丰富人文资源和科学精神,要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各专业课教学中应最大限度的挖掘教学中的教育因素,寓人文教育于专业技术教育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质。以“中国建筑史”课程为例,教师可告诉学生: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建筑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给我们以审美享受,为研究历史和科学提供实证,为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提供借鉴。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是一部极有价值的爱国主义教科书。这样,除讲授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专业知识之外,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如,讲授“建筑法规”课程,教师除了讲授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可引申到做人不仅要遵纪守法,还要诚实、守信。建筑工程学院的专业教师在讲授建材、测量等专业基础课时,应注意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指导学生运用哲学的方法论、认识论从事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
  (五)加强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
  实习实训课是高职院校检验学生课堂所学知识、锻炼动手实践能力的主战场,也是学生展示个人能力和才华的舞台。学生在实习实训中通过自己动手,亲身体会科学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全面发展。同时,相对于课堂教学,教师能够与每一位学生面对面交流沟通,从心理、情感上贴近学生,用自己对科学的理解来感化和引导学生,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也要深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去,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识与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同时还是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接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课堂。因此,精心组织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实训基地开展调查、参观、知识咨询、劳动锻炼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提升思想境界。
  (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人文环境,是实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塑造既要依靠系统的教育,也要与主流文化相结合。学校要多开展一些多功能、全方位提升综合素质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获得熏染。如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办一系列讲座,反映各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及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关系,开阔视野,启迪思维;通过学生社团组织辩论、艺术鉴赏、书画摄影、演讲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审美、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及广泛的兴趣爱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自觉自治的必修课程;结合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举办征文、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讨论中外经典著作,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此外,还要实现对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有利于实现“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的统一。人文素质也包括创新素质教育。如开展创业计划竞赛、建筑设计竞赛和测绘技能大赛等各种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使之成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综上所述,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努力挖掘专业教育中的人文资源,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多种方式推进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①周远清.挑战重理轻文,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16.
  
  [参考文献]
  [1]黄玉莉.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培养[J].教育探索,2006(12).
  [2]宋改敏,蔡文伯.人文社科教育课程设置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5(3).
  [3]谭耀卿.浅析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76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