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改革教育见习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传统的教育见习存在诸多弊端,文章提出并实践了教育见习的新方案:将教育见习提到学科教学论理论课之前开展,为学习教学论提供感性认识,提高学科教学论课的教学效果;明确教育见习的目的要求,且见习任务作业化、管理程序化,从而提高师范生观察的深广度、思考的深刻性;提高师范生的教学素质,增强其从教意识和教师使命感。
  [关键词]教育见习 感性认识 教学案例 教育故事 教学素质
  [作者简介]郭保中(1955- ),男,河南偃师人,洛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教学论、中学物理教学。(河南洛阳471022)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6-0159-03
  
  高等师范教育的教育见习,就是在师范生掌握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后,有计划有组织地到中小学课堂内外参观、听课学习,并亲自参加一些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教育见习,师范生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了解、调查研究和分析探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中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智能水平;初步了解中小学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和规律;体会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学科教学论课程所期望的。因此,各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均将教育见习规定为该课程的必要实践环节之一,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往往事与愿违。
  
  一、问题分析
  
  教育见习历来是师范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内容,也是师范生接触基础教育实际教育教学环境的必要途径。但是长久以来,教育见习常常流于形式,甚至有些教师懒得组织学生到中小学教学现场见习,而是以播放教学录像来代替见习;即使师范生到中小学教学现场见习,也很难深入进去,甚至看不出门道;见习中所得的感性认识没能沟通经验学习与理论学习的相互联系,所得的感性认识对提高师范生教学素质起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经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影响教育见习效果的主要原因有:
  1.传统的教育见习,没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和切实可行的具体任务。在见习中师范生是盲目的参观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学生角色,注意力充其量能集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师的风格方面。
  2.传统的教育见习,由课任教师自行组织。由于联系见习学校班级、系内调课、带队安全等客观问题,使得课任教师主观上不愿意组织见习;加之近年来高校扩招,班级人数猛增,也使得教育见习更难组织。
  3.传统的教育见习,安排的时机不合适,违反了认识的一般规律。通常人们认为:教育见习是学科教学论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院校学生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过程中或基本掌握这些理论之后,体会和验证教育教学理论的正确性,学习中小学教师宝贵教学经验的一项有力措施。因此,有的是集中安排在学科教学论理论讲授完之后见习,有的是分散安排在学科教学论理论单元讲授之后见习。在这里人们注意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但忽视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即科学的认识过程是“先有感性认识而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缺乏对中小学教学过程的感性认识,建立教学论的有关概念困难,无法接受系统的教学论理论;反过来,在学过教学论理论之后,去践行教育见习这一实践环节时,不能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也不能实现理论指导实践。
  也许有人会说,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参与了十几年教学活动,他们对教学过程不能说没有感性认识吧?其实,他们那十几年参与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角色参与的,他们是受教育者,是缺乏独立自主的被领导者,他们的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能。这正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规律、原则和方法等全然没有感知。亦即他们是教学内容的认识主体,而不是教学过程的认识主体。
  4.传统的教育见习活动,师范生与见习学校的教师是单向、单调的信息传递关系。二者仅在课堂上相见,师范生只能在课堂上看到课任教师作课的表面现象,很难深入进去了解课任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备课方法等至关重要的问题。
  5.传统的“教学就是知识传授”观念形成的误区。它使师范生的见习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的知识传授上,而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运用,教学的组织管理等注意不够,对教学对象的认识能力、心理特点、行为反应等更是漠不关心。这种只重视教学内容,不重视教学对象,只见老师教,不见学生学的见习,给师范生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只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就能胜任教学工作,因此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理论以及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掉以轻心。
  6.传统的教师教育自身存在的缺陷。(1)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不是教育行动的示范者和指导者;(2)师范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不是教育行为的受训者和见习者;(3)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记忆甚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4)对教学技能和技巧的解说多于操作和训练;(5)师范生缺乏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练习。
  7.中小学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和教师素质的差异,对师范生的见习产生了正、负不均的影响。如有人把体罚、打骂作为整治差生的有效方法,由于师范生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就会受到一些不好行为的影响。
  以上各种原因使得传统的教育见习质量低、效果差,这大大削弱了教师教育整体的质量和效果。
  
  二、教育见习的改革方案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设计了“教育见习的改革方案”,其基本要点如下:
  1.时间安排及组织方法。学科教学论开课之前,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之后,利用农村中小学放假时间短与高校放假时间长的时间差,在寒(暑)假进行教育见习,时间不少于一周。农村籍学生回原籍,到原毕业中小学见习;鼓励城市籍学生与农村籍学生结对,到农村中小学见习;同时由学校统一组织部分城市籍学生到农村中小学教育见习。少数在假期中没有完成教育见习任务的学生,开学后,在头四周内抽课余时间到附近中小学完成教育见习任务。第五周开始分小组检查、交流、评析。
  2.教育见习的目的要求和具体任务。作教育见习动员时,要向学生重点明确以下两点:(1)见习的目的要求: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了解、调查研究和分析探讨,初步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智能水平;初步了解中小学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和规律等;培养师范生的观察能力、认识判断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特别要提醒师范生在教育见习时,要注意分辨所观察到的现象哪些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哪些是违背教育科学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2)见习的具体任务:一是收集并整理5个以上教学案例。即在观课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和客观现象作如实简要记录,教学案例要着重记录教师如何作课、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整节课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二是撰写3篇以上教育故事。即把观察研究引向深入,撰写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片段的背景、事件、过程及启示。教育故事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可以是成功的,也可以是失败的;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他人经历的。三是写一篇教育见习总结。重点写观课和见习班主任的体会。这三项任务以下称为:“五・三・一”作业。
  3.管理和考核。(1)由教育理论和教学法课教师预先收集、筛选、整理出若干典型教学案例和教育故事,放在班上作为范文供师范生阅读,以使他们初步了解教学案例和教育故事的写法。见习回来小组交流后,再在全班范围交流,评选出优秀教学案例和优秀教育故事,补充到集子中,供下届学生阅读。(2)观察指导。教育见习的重点是观察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要提醒见习生注意观察教师的教态、语言、板书、板画、演示和实验,观察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感知、理解、认识、记忆、想象、思维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还要观察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原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等。(3)以慰问信的形式与见习学校建立联系,说明教育见习的意义、目的和任务,请求它们对见习生严格管理,并在见习生离开时为见习生的表现做出鉴定,出具有关证明材料,让见习生带回。(4)见习生返校后,指导教师参考见习学校的鉴定意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依据见习生收集的教学案例和教育故事的数量和质量,为见习生打出见习成绩。
  
  三、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效果分析
  
  “教育见习的改革方案”经过几年的试行实践,已初步显示出可行性和实效性。
  1.可行性。寒(暑)假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黄金时间,也是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教育见习、深入了解农村教育教学现状的黄金时间。它不仅有效地延长了师范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给师范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突出了师范特色。
  对于农村籍学生,学生回母校进行教育见习,由于离家近,不存在吃住困难,这样既能实现直接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也是一次向母校汇报并以身说法激励在校学生学习的好办法。见习生与见习指导教师早已建立不寻常的特殊关系,因为指导教师是见习生中小学时代的老师。见习期间,见习生在指导教师面前是学生,在学生面前是老师,有时是第三者――旁观者。见习生作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向指导教师请教,指导教师会毫无保留甚至主动地向他传授教育教学经验;作为老师,可以把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在这里应用于实践;作为旁观者,可以获取课内外、校内外、各年级、各学科教育教学的信息。
  对于城市籍学生,学校统一组织集中见习,由校团委挑选素质优秀者组成若干教育实习小分队,以“希望中小学”等形式,以补课和提高中小学素质为内容,到农村中小学无偿办短期学校。目前,农村教育落后的状况是一个客观现实,特别是贫困地区更为严重,教师素质低、教学质量差有目共睹,无力开设体、音、美课和英语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团委利用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的时间,以“希望中小学”的形式,以开设体、音、美课和补习英语为主要内容,借农村学校校舍独立无偿地办为期两周的短期学校(教学、管理及生活都由师范生承担),至今已连续十余年,效果甚佳。
  2.实效性。教育见习的重点是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五・三・一”作业的功能就是引导观察,强制思考,培养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素质信息反馈等。这里关键是观察的深入,没有深入的观察,就不可能有深刻的思考,也不可能圆满地、高质量地完成“五・三・一”作业。相反,学生在完成“五・三・一”作业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写作能力、教学心智技能①得到了培养,教育教学素质也跟着提高。观察的价值,还在于学生能从观察中获得经验学习,这种主动获得的认知可能成为今后行动的指南,可能成为正确的典范加以模仿,也可能判断为不正确的行为引以为戒。
  教学案例是对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和客观现象的如实记录。作为作业,其实质是促使师范生独立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通过收集案例,使师范生依据特殊来掌握一般,打开认识中小学教学实践的大门,同时获得继续学习教育教学类理论和技能的感性认识和新的动力。我们还设置了“教学实践课”,在该课上,师范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收集记录的原始材料进行分类、筛选,整理成案例。通过讨论、交流、评析,对正例中的成功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对反例中的问题进行原因查找,提出解决方案。优秀案例在班级及以上范围交流推广,并归档保存。教学案例作业是对师范生教学心智技能的初步训练过程。这种技能是教师知识水平、认识水平和智力的综合反映。因此,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示范、有指导、有借鉴的教学例案的收集、整理、交流等系列活动来培养师范生的心智技能,提高教学素质。
  教育故事作业是受某些学校要求师范生写见习日记和教师撰写教学(课程)故事(即仅限于教学方面的教育故事)的启发而确定为见习作业的。作见习记录、写见习日记的确是督促见习生观察思考、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然而有两个问题是组织者不得不考虑的现实:一是一些学生已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中可能有作者的隐私,把日记作为作业上交似有不妥之处?二是教育见习的主要任务是观察,也参与一些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一些学校要求学生作见习记录、教学记录、见习班主任记录、见习日记、教案等,并作为作业上交。见习生每参与一项活动,都忙于作记录、作日志,做完了事,这显然将流于形式。另外,我们也发现每年都有学生写出一些高水平的、故事性很强的、意味深长的见习日记。因此,我们改数量要求为质量要求,改见习日记作业为教育故事作业。师范生撰写教育故事的过程,也是探索教育意义的过程。师范生撰写教育故事不是对业已发生之事的简单追述,而是期待在故事中重温教育经验、体验教育过程。因此,展现故事是次要的,在展现故事的过程中,发现前所未有的教育意义则至关重要。对同一教育故事的每一个写作过程都意味着师范生此时对教育的新解。故事谈的是旧事,但作者、读者获得的却是新的启示。写教育故事并不是“向后看”或开启尘封旧事,写作意味着从旧事中折射对未来教育的理想与筹划。教育见习的价值在于使师范生获取教育教学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学科教学论打下基础,而师范生撰写教育故事的价值更在于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康内利(Connelly M.)等人认为,教师的经验是故事经验。教师的经验以叙事的方式建构,并以故事的方式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师范生撰写教育故事意义更深长。
  见习总结是学生对整个见习过程的反思,是内化为自身素质的必要环节。通过见习总结,学生可以把自身的所见、所感、体会进行融合和升华,为进一步学习教学理论形成积极的态度。
  教师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教师。由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首先是观念的转变――这一过程是一场情感的经历,这一转变需要一定的情境和引导,而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正提供了这种情境,使师范生经历一段教学生活体验。教育见习中的“五・三・一”作业,正是一种引导,促使理论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的融会。
  
  [注释]
  ①董文生,孟宪乐.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研究和实践[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13.
  
  [参考文献]
  [1]韩景春,等.物理教学概论[M].香港:银河出版社,2004.
  [2]王凯.课程故事刍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4).
  [3]Connelly F,Clandinin D.Narrative Inquiry:Storied Experience[A].Short E.Forms of Curriculum Inquiry[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817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