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开发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对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及功能定位把握不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发迟缓,以及没有把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当做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等问题。开发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必须处理好人文素质培养与技能强化的关系、显性课程开发与隐性课程开发的关系及人文素质培养与法制教育、纪律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高职 人文素质 课程开发 三个关系
  [作者简介]顾旭明(1959- ),男,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生学历。(浙江东阳3221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136-02
  
  一、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开发的涵义
  
  “课程开发”是课程领域一个常用的重要概念,指为使课程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持续不断地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过程。“课程开发”由“课程编制”“课程编订”及“课程建设”等词语发展及演进而来。1974年3月,日本文部省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机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合作,在东京召开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相当明确地提出了“课程开发”的概念及其基本方向,认为“‘课程开发’是表示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改进――再编订、实验、检验……这一连串作业过程的整体。”20世纪20~40年代,我国教育学界常用“课程编制”或“课程编订”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一些课程研究的书刊中开始使用“课程开发”这一说法。“课程开发”虽由“课程编订”发展而来,但其内涵和外延已发生了变化。课程开发除了包括目标、内容、活动、方法、资源及媒介、环境、评价、时间、人员、权力、程序和参与等各种课程因素外,还包括了各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包含了课程决策的互动和协商。因此,课程开发的重点是强调过程性和动态性。一般说来,课程开发所关心的课程问题,主要是课程开发的层面、机构、人员及其所代表的政治利益、教育价值。我们所说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开发,是指高职院校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对人文素质课程进行的开发,包括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开发。
  
  二、目前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及功能定位把握不准。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教育部门对高职教育强调的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坚持产学研结合等。因此,有人认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职业人”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高职院校第一位的任务。更有学者直接提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即就业力的观点。在这种一切为了学生就业的大旗下,学生的技能培养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则出现普遍轻视的现象,要么是作为选修课装点门面,要么是作为校园文化的隐性课程略作强调。从客观上分析,由于高职院校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不可能开设系统而全面的人文素质课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比起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课程来,学时学分比例小,规模小及学科系统性差,所以其培养目标比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课也应有所降低,即要能养成学生必需的人文素质,以应付将来工作的需要,而不是像普通大学一样积累深厚的人文学养。基于这种差别,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功能层次上也应该有所调整。
  2.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发迟缓。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人文素质课程应该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成立不久,由于学院自身发展需要,不少高职院校领导的主要精力还放在学院的基本建设和招生就业等源头性工作上。虽然也有不少院校的领导已经意识到开发适合高职教育培养需要的课程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有所动作,但主要也是在开发专业课程上下功夫,从而导致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开发难以形成体系,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随意性较大。一些高职院校虽然进行了人文素质课程开发,也编写出版了一些适合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教材,但往往是在注重显性课程开发时,忽略了隐性课程的开发,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很好地纳入人文素质课程开发的范畴,仅仅把它当做活跃学生课余生活的一种手段。
  3.关于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这一问题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专业课程之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应自觉地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文素质培养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三、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开发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1.人文素质培养与技能强化的关系。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的精神,是一种主体内在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层面,体现在民族精神之中;在微观层面,体现在人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如追求崇高的理想、崇尚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及养成和采取科学的思维方式等,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人文素质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如果说生理机制是一个生命体成其为人的物质条件,那么,人文素质则是决定这个生命体是人还是非人,或是人才还是非人才的最主要的内在因素之一。所以,不少学者认为“人文教育具有基础的地位”。
  不同的人文素质会有不同的个性表现,可将其大体分为三个层次来比较,即基本层、发展层和高境界。基本层的人文素养主要表现为珍惜生命,有同情心、羞耻感、责任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乐于助人,有一定的自制力,做事比较认真,能顺利运用母语,思维顺畅、清楚,有逻辑性和个人见解,言行基本得体,懂得一些文艺基本知识等。发展层的人文素养表现为积极乐观、崇尚仁善、热情助人、热爱生活,有较强的责任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较强的自制力,做事认真,能准确、流畅地运用母语,思维清晰、灵活,逻辑严密,有独到见解,言行得体,有一定文艺特长,会品评高雅艺术等。高境界层次的人文素养则表现为关爱所有生命和自然,有高度的使命感,百折不挠,奋斗不息,能优雅、生动、自如地运用母语和熟练应用一门外语,思维敏捷、深刻,善于创新,言行得体且优雅,有魅力,对艺术有较高的悟性等。人文素质包括的内容还很多,还有许多交叉,例如心理素质、创新素质、管理素质都与人文素质水乳交融。
  由于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突出技能培养,因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人文素质培养与技能强化必定会产生矛盾,如课时的安排、教学计划的实施及师生对课程教学的重视度等。作为高职院校边缘课程的人文素质课程,不可能与处于核心课程的专业技能培养有同等的地位,但应该看到,在具体的就业过程中,一些非技能素质越来越为用人单位所重视,如流畅的语言表达、秀丽的文字书写,特别是恰如其分的交往态度。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咏,在介绍他是如何在实习期满后被中央电视台留用的时候说,他全靠那张笑脸,并微笑着为央视的那些前辈们打了两个月的开水。这样的例子绝非个别。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素质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显性课程开发与隐性课程开发的关系。要注重人文素质显性课程的开发。具体地说,在培养目标上要使学生在以下三个层次上有所提高:一是知识层面。要使学生具有比较广博的人文知识面,了解人文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所学专业的历史沿革及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二是能力层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葛敦纳认为人的智慧能力由七个方面构成:语文能力、数理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知能力。他认为这七个方面综合起来才能构成真正的智慧。显而易见,其中多种能力与人文修养有关。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具备较强的观察分析能力、研究思考能力、语言文字能力、行为组织能力及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三是修养层面。要使学生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有高尚的精神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健康的审美观点;要使学生懂得学习专业技术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如建筑类专业高职学生,在掌握建筑施工与管理等方面技术的同时,也应该懂得建筑的文化意义和人文精神,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并在今后的实践中,能自觉地为创造更美的建筑而奋斗。
  人文素质类课程开发可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人文学科的基本知识。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当前大学生在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经济管理、社会学、法律、当代社会发展状况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要系统开发相关课程,介绍人文学科主要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和掌握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力求在知识面的拓宽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方面有较大的发展。(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修养对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要开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内容的相关课程,介绍有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和优秀思想,力求使学生对人生、社会等种种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3)文学艺术修养。文学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陶冶情操和审美情趣。这一教育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关课程要引导学生赏析优秀的文艺作品,使学生学习有关艺术门类的基本技巧,从而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隐性课程是现代课程论的重要研究课题。一般认为,“隐性课程”有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范畴。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正式课程”,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者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办学历史普遍不长,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还处在建设阶段,因此高职院校的隐性人文素质课程的开发任务很重。高职院校必须处理好人文素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处理好主课堂的主导作用与校园文化大环境协调的关系。在抓好人文素质显性课程系统开发的同时,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等人文素质隐性课程的开发。
  3.人文素质培养与法制教育、纪律教育的关系。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于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人文素质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这一点。它不是强迫你要怎样,而是启发你从心灵深处自悟到应该怎样。虽然有“性善论”“性恶论”之争,但都主张自我修炼,陶冶灵魂,从根本上让人领悟做人的道理。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人的言行仪态只是内在的一种反映。由于高职学生的特殊性,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行的是“严格管理”,比较注重纪律和法制教育,而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都是具有刚性的。教育部部长周济于2004年7月20日视察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时,要求学院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对学院领导坚持从严治院表示高度肯定,并再三嘱咐要加强纪律性。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并不矛盾,二者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目标而采取的两种不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学出版社,2000.
  [2]李勇.当代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新探[J].教育与职业,2005(3).
  [3]刘伟清.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适应性教育[J].江苏高教,2001(2).
  [4]鹿琳,宋桂珍.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4(12).
  [5]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834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