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交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迅猛增加,英语作为国际交往中最为重要的交流与沟通的工具,其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学好一门英语,并能在现实生活中自如地运用这门英语,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本文就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提高中学英语交流能力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英语 语言交流 教学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她特有文化的载体沉淀,也是她传统的积累。而传统的力量是如此强大,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又是如此根深蒂固,虽已在不断地进行课改,不断实践,学生还是很难摆脱中国式的英语,无法与外国人进行有效交流,当然他们说的“What's up? What's new?”的说法还能应付,谈谈天气什么的也没问题。可再进一步交流的话,就觉得很难与他们沟通,哪怕只是认认真真地谈谈。这主要是因为还没完全做到:表达语言所应用的,符合英语文化和习俗的正确方式、方法和内容。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成为每一个英语教师教学的难题。
  一、中外文化差异给英语交流造成的障碍
  众所周知,语言是其文化和习俗的载体和沉淀,虽然人类的各种文化多少有相通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是其特殊的一面。而西方文化有着与中华文化截然相反的一面。例如,它崇尚“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中国人“谦虚、艺术”的处事、说话原则,经常发生“冲突”,构成对有效交流的妨碍。所以学英语就要融入到英语语境中去,这固然就要了解外国文化。比如“How old are you?”在国内是很平常的问题,尤其是熟悉了以后,问问年龄,彼此称兄道弟,或姐妹相称,再自然不过了;喊句“老张、老李”什么的,尽管不老,被喊者心里也高兴。中华文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怀旧情结,沉迷于过去。或许是因为我们祖先太出色、太优秀的缘故吧。我们崇尚“老”,“老”似乎是大智大慧、权威的代名词,但在西方,却有着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截然相反的理念。新的、年轻的才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征,人们崇尚年轻;老的、旧的是死亡、落伍的像征。所以,年龄在西方国家是个非常忌讳的问题,即使是朋友之间,所以,在和“老外”交往时,千万别暗示她/他的年龄,即使你不小心知道了。西方人有句幽默,称“永葆青春的唯一秘诀是:谎报年龄!”如果别人问你:How old are you?你可以这样回答:I'm too young to retire,but I'm old enough to know better than to answer a question like that.这就是“老外”所说的:Be tough!
  
   二、交流沟通与词汇语法不一定成正比
  不去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在交流、沟通、运用上的特性,只是套用本国的文化和习俗,往往是造成交流障碍的根本原因。其后果和损害,远远大于因为发音、语法和句子暂时学得不好的人。因为“文化冲突”造成的人格、品行上的误解,甚至有可能起到与你要达到的目的相反的效果,毁掉了宝贵的发展机会。
  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只有五六千词汇的秘书、助理能用英语同“老外”流利地交流,而一些有号称三五万词汇量的、手持六级英语证书的硕士、博士,学了十年、二十几年的英语,面对英语为母语的人,除了最简单的几句不痛不痒的所谓的对话外,无法再进行正常的沟通,失去的不但是机会,还有尊严。所以“Chinglish”――中国式的英语,用英语和自己同胞交流时还可以应付,但是和“英语为母语”的同学或其他人士进行交流时,一涉及到实质问题,双方谁也听不懂谁的话。因此,学习英语的目的多种多样,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能与native English speakers建立、保持和发展良好的工作关系;或生活中结交几个native speakers朋友,能够彼此交流感情,相互鼓励和帮助,而不是为了和同胞交流;也不是为了能和“老外”说上几句诸如“How are you?I am fine,thanks.My English is poor.Bye-bye.”等,搞得“老外”一头雾水,找不着北。
  三、英语课堂内外的有效交流
  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学英语是为了考试,误认为英语不过是由“发音、语法、句子和词汇”组成的,认为只要学习“发音、语法、句子和词汇”就能学好英语。那么如何摆脱这种现状?
  首先英语的考试要大变革,让教师更能放开手脚去尝试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英语语境。其次,要让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英语交流,就应多听原版录音,多看现代原著,多和native speakers或在国外学习生活过的人士交流,这些对口语帮助很大,还能交流思想。但中国毕竟大部分是农村地区,英语教学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说英语的环境和空间。笔者认为,除了在课堂上尽量创设情境之外,在课后要利用一切能让学生英语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1.“英语时段”。每周一、三、五的早读时间,规定人人都必须读英语,说英语,就连讨论问题、交谈也要用英语来进行,并要求学生相互监督、相互配合。
  2.“英语角”。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在操场上组织学生和老师之间用英语交流。谈话内容一般是课本上学过的话题,比如“家庭”、“朋友”、“天气”、“工作”等。要求学生自愿参加,前提是在做完作业或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后,到“英语角”一坐,对那些英语爱好者来说也是一种乐趣。
  3.英语兴趣小组活动。每周三下午,组织英语爱好者搞一次英语课外活动,常常是一些生动活泼的游戏、竞猜、英语故事会等。
  4.写英语日记,要求同学坚持用英语写日记,从一句话开始,特别是遇到重大活动和节日或者天气变化时,都用英语记下来。
  5.值日生报告制度。每天上英语课前3~5分钟,由一个同学向老师和同学们作报告。内容自由选择,题材不限,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篇演讲稿,还可以是两人或多人的对话或小品。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大大拓宽了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空间,提高了他们英语交流水平。
  当然,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以开放的教育思想去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是英语教师们正在探索的重要内容,但在探索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是表达语言所应用的符合英语文化和习俗的正确方式、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英语交流的能力,而不是“Chinglish”,这一直是教师们所努力的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2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