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明珠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分析高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着手,明确就业能力的范畴,从提高基础就业能力、改革课程设置、强化实践能力和培养创业意识等方面阐述了提高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 就业能力 提高策略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应从学生自身原因和所处的社会学校的外界原因分析[1]。
  1.内部原因
  第一,不注重学习。由于我国高校大范围扩招,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不重视学业,进入大学校门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沉迷于游戏、恋爱和社团活动,在学业上投入很少的精力,导致毕业时专业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第二,就业观念错误,自身定位不准。由于一些传统的观念和缺乏必要的生涯规划,部分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缺少从基层干起的信念。这种社会价值取向的偏见与用人单位的需要相悖。
  第三,诚信缺失。由于社会上片面夸大证书、履历在就业时的作用风气,部分毕业生伪造英语四六级证书、在学履历等,来骗取用人单位的信任,一旦被用人单位发现,或者工作后不能胜任岗位,将对大学生整体形象造成损害。
  2.外界原因
  第一,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劳动密集型逐渐向资金科技密集型转变,分工越来越细,要求的专业化越来越强,所以需要的劳力也在不断减少,要求大学生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2]。
  第二,高职高校培养体制落后于用人需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出具体专业素养的高级技术人才,大部分院校培养体制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发展,课程设置与实践相脱节,专业与教学多偏向于理论,实践环节较少,导致大学生毕业后缺乏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第三,用工制度不规范打击就业积极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但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用工不规范和不合理现象,例如,一些用人单位根据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就业现状设置各种录用门槛,起薪较低、试用期过长、性别有限制性等,让高校毕业生望而却步,求职无门。
  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就业能力一般是指:(1)一个人的态度、世界观、价值观、习惯;(2)与工作有关的一些能力,主要是指处理与周围的人和工作环境的关系的能力,如怎样进行工作,如何与人相处等;(3)自我管理能力,如决策能力、对现实的理解能力、对现实资源的利用能力等;(4)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一项调查表明,失业人群中90%不是因为不具备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而是因为缺乏前三项的基础就业能力,如不能与同事、上司友好相处,或者经常迟到等。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特别是提升个人素养修为的基础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迅速提高大学生应聘和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3]。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和高校培养人才模式的改变需要时间,但从学生自身出发,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培养他们的就业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就业率。
  1.培养大学生的基础就业能力。
  不少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不注重自己优秀品质和个人素养的培养,进入社会以后缺乏历练和社会交际能力,面对各种复杂的关系无所适从。因此,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提升个人修为的课程,提高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个人道德水平;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或者公益活动,增强团队精神、亲和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积极组织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坚韧品质。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历练,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只有具备乐观的心态、坚强的品质、热爱生活的态度才能更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2.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大学生的专业素养。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的输出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所以,专业和课程设置要保持与社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把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写进书本,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了解社会、行业现状,与时俱进。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还要兼顾适应科技发展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综合性知识要求的特点,尽可能扩大综合性以增强毕业生对社会工作的适应性。
  3.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随着大学功能的不断拓展,大学与社会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大学生只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具备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通常教育实习途径有三条:(1)与国内外的知名院校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增进交流,学习先进的实践培养体系,还可以互派学生交流;(2)强化“校企联合”,与知名企业建立良好友谊,以企业为培养阵地,签订教育实习协议,定期让学生进行实地锻炼;(3)高校自身建立附属教育实习基地,随时让学生实践演练。
  4.加强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业是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导向,在校期间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自主创业意识,是增强他们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当前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是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激励竞争机制,引导大学生注重自身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创业教育和培训中不断提高自己,增强创新能力。当前,许多高校开设“创业教育”、“创业与风险投资”、“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技法”等各式各样的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值得借鉴;支持鼓励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团队等社团组织,将兴趣和爱好相同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吸收更多学生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创业服务工程、大学生创业联盟计划等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让大学生具备判断分析与决策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社会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4]。
  
  参考文献:
  [1]蔡大鹏,李子平.以能力为本位的网络系统管理专业课程创新体系的构建[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
  [2]张云仙.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工作价值观与就业能力的相关研究[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0,(4).
  [3]肖贻杰.加强顶岗实习,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8).
  [4]何志武,潘洪涛.就业过程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7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