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学习动机的心理学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造就自主学习者,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的效率。必须重视激发动机的心理学方法。
  关键词:激发 学习动机 心理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探索和尝试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激励与强化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他们发现,在操作性行为中,如果行为结果使其需要得到满足,这种行为便会重复出现,并得到增强。运用强化理论来修正人的行为,大致有4种:正强化,负强化,消退强化,惩罚强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反对惩罚强化,淡化负强化。在工作中常用的是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可看作是积极强化,负强化可看作是消极的强化。前者是利用人的积极向上的心理、荣誉感使人奋发努力,使潜在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工作效率达到最高水平。后者则是对不符合客观要求的心理或行为起抑制作用,但往往只能保持一种最低的工作效率。在实践中应以积极强化为主,消极强化为辅,尽量少用或不用惩罚强化。
  积极强化,是指教师使用奖赏性刺激物激起学生某种行为动力时采取的强化。如果这种积极的强化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那种情境或刺激下,这一特定的操作性行为的出现率会升高。这是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中运用最广泛、最直接的方法。积极强化可以说是奖励的同义词。奖励可以是有形的或物质的奖赏,也可以是无形的或精神的奖赏,如欣赏、表扬或荣誉。
  消极强化,是指在教师通过取消不愉快的刺激物来激起学生的某种行为动力时采取的强化。行为者发出一种行为,结果可引起学生移去或取消某种行为,则以后在同样情境下,该行为的出现率会减少。这种强化使用的是厌恶刺激,而厌恶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不良情绪,从而导致学生其他心理问题。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尽量少用,除非有特别情况,在运用其他方法无法取得效果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特别是惩罚,在用来消除不良行为时,它最容易在短期内收到效果,使用也方便,容易使使用者上瘾,但一味使用惩罚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副作用,如受惩罚者变得胆小怕事或者胆大妄为。
  二、重视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1.一个人在一个领域里努力工作往往是为了取得成就而并非为了报酬,这就是成就的需要。由于成就需要不一样,有些人就努力工作,有些人则消极应付。
  2.成就动机及指向成就的行动是两种倾向斗争的结果,这两种倾向是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趋向成功的倾向由成就的需要、任务或工作成功的概率、成功的诱因价值三种因素所决定。相应地避免失败的倾向由避免失败的需要、失败的可能性及失败的消极诱因三种因素所决定。
  3.如果一个人的趋向成功倾向大于避免失败的倾向,他就敢于去冒险,就希望在冒险中获得成功。相反如果避免失败的倾向大于趋向成功的倾向,他就比较保守、消极,害怕失败,往往避难就易,不敢去激进努力。同时,趋向成功的倾向较高的人,如果成功了,这种成功便可能降低他的成就动机;如果失败了,就可能产生更大的成就动机。避免失败的倾向较高的人,如果成功了,就可能进一步提高自信心,提高成就动机;如果失败了,就会更加消极悲观,更进一步降低成就动机。
  研究表明,在学校里智力水平相近的人,成就需要较高的比成就需要较低的学习成绩要好一些。所以要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安排学习、工作,并创造一定条件放手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以激励他们强烈的成就感。给学生的学习任务难度要适中。过易不能激发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意念;过难则因不能完成任务而使他们心灰意冷。成就需求高的学生,要安排他们去完成难度比较高的学习任务,使之竭尽全力去完成。对学生的进步要有明确的、及时的反馈。如对他们的工作给予正确评价,给予一定的奖励。教师要建立对学生积极的期望。
  三、正确归因
  归因就是指人们对他人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行为特征对他的内心状态所做的解释和推论。学生对学习行为的归因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活动。
  如果学生认为自己过去的失败是由于缺乏能力,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在其他类似的任务中也难以取得成功,因而也就不会付出太多的努力。显然,由于持有这种观点,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就不会很强。而这反过来又导致再次的失败。教师由此传达给学生的最具毁灭性的评价就是:“愚不可及”。虽然很少有教师直接对学生这么说。但是教师的看法会通过其他方式传达给学生。一种方式就是使用竞争性的评分制度(如分数的正态分布)。使分数公开化,使学生的名次变得很重要。这种做法将学生在学业成绩上的微小差距放大了许多,使那些分数最低的学生感到自己永远也学不好。
  相反,那些淡化分数和名次的教师会向学生传达这样一种期待(这种期待通常也是正确的):班上的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学好。这样的教师更倾向于帮助学生认识到成功与否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一种内部、可变的因素,这样归因使学生产生这样的预期。如果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将来就会成功。
  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因素(因为我聪明,所以成功了),也不具有强的激励作用。有能力的学生也需要认识到,成功来自于努力而不是能力。如果教师强调努力是成功的主要原因,并且对学生付出的努力进行奖励。那么与只强调能力并对能力进行奖励相比,前者更有可能激发所有的学生付出最大的努力。
  所以要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努力,通过奖励学生的努力而不是能力来激发学习动机。要看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可以将学生的努力作为考虑因素计入总分中,也可以对学业的努力进行单独的评分;对成绩的改善进行奖励。而不仅仅是只对好成绩奖励。
  四、期望与评价
  期望亦称期待,它是人们主观上的成功概率,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期性认知。在学校中,期望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即自我抱负)。这两种期望对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协调学生的期望,要让期望过高的优秀生适当降低期望值;要让那些因失败而期望过低的学生适当提高期望值。期望太高,不容易达到,达不到情绪就会低落,失去信心;期望太低,会促使学生讨厌和逃避学习。这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必须向学生指出在学习上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从而促使学生发展恰当的期望。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如对学习成绩的评价、对行为的评价,通过表扬与批评反映出来。另外对学生的评语,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含有期望因素的评语能鼓励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对加强学习动机有积极的作用。
  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使学生对评价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只有对分数持正确的观点,分数才能起积极的激发学习的作用。
  2.评价必须客观、公平和及时。如若评价不公正,会使评价产生相反的结果。
  3.评价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性格特征。如对低年级小学生,教师的评价作用大,对自信心差的学生要多一点鼓励与表扬。
  总之,动机是个体产生行为、与外界建立联系获得个人控制感和胜利感的一种内部的心理倾向,是自主行为或自我决定的基础。当学生真诚地认可自己的行为时,真正的自我就开始起作用了。因此,动机是学生积极学习和成长的一种先天的能力和倾向,由于动机是人内部所固有的,因此,它只能被激发而不能被建立。
  参考文献:
  [1]王振宏.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王小明.学习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连榕.教育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11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