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爱融化心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对“个别教育”艺术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对提高班主任工作有所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班主任 个别教育 研究
  
  “个别教育”是班主任教育学生常用的工作方法之一,通过教育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交流,最终使学生产生改变动力。认真研究“个别教育”艺术,对于改善班主任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大有裨益。
  
  一、应多方面了解学生,使“个别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
  
  班主任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的学生,要做到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就应了解学生。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可能犯错,实施“个别教育”,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这种了解应全面、多渠道、切忌偏听偏信,戴有色眼镜看人,否则事与愿违。
  另外,要做好充分准备,该说什么,怎么说,采取什么方式都要设计好,目的性要明确,重点要突出,有的放矢。这样,才能进行有条不紊的教育。同时,还要对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充分估计,做好应对准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创造宽松环境,使“个别教育”具有激励性
  
  教育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将教育内容化为自己的思想,在教育过程中主动参与。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在进行“个别教育”时,要善于创造良好的氛围,如:轻松活跃型、和风细雨型等。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施予不同方法的“个别教育”。例如和风细雨型,在谈话时,先肯定该学生的优点,用了解后的情况分析学生违纪产生的后果,用鼓励的口吻期待学生改正过错,这样,受教育的学生感觉到老师没有厌弃他,从而对改正错误充满信心。但有时也应适当地运用一些疾风暴雨式的教育方式,这应以具体情况而选择。无论采用何种教育方式,关键在于通过教育给学生最大限度的信任感,使之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振作。
  在“个别教育”时,要特别注意言语的分寸,恶语伤人,讽刺挖苦,不但使学生感到自卑和不愉快,还会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另外,也绝不能给学生下“你是永远也好不了啦”、“你丢班级的脸”、“是班级的耻辱”等不负责任的结论。不当的批评方式,可能使学生放弃努力,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不良的影响。
  在“个别教育”时,还要注意选择时机,有时需要“热处理”,有时需要“冷处理”,如发现某个学生追求吃穿,不认真学习就应及时教育,配合教育还可以就此现象发动学生讨论,这样既教育个别,又教育整体。
  在个别教育时,要注意选择地点,可以在办公室进行,可以在教室和其他地方,也可以选择与学生相对而坐或结伴而行。总之,要使学生没有压力。在进行中,要启发学生讲心里话,发表看法,不能搞班主任“一言堂”,只有师生相互尊重,受教育学生才能心服口服。
  
  三、应用真挚感情,使“个别教育”具有感染力
  
  班主任在对学生“个别教育”时,不能总是居高临下,也可以对学生的过错主动承担一些合理的责任,以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比如说“是老师教育没有到位,你才会出这种事情,老师也有责任”等言语。师生共同承担责任,促使学生主动认错,也可以利用学生爱父母这一心理,把父母对孩子的爱而付出的艰辛与孩子现在的表现对照教育,使学生“流泪改错”。在教育过程中,还可以辅以爱抚动作,如轻抚头发,帮助擦掉流下的泪。亲切和体贴能感化学生,使之对犯错后悔,唤起改正决心。
  “个别教育”还须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谈话时要坦诚,尊重被教育者。学生心灵尚没有成熟,可塑性极强,表现出自制力差,自尊心又强的心理素质。他们出错时,若教师教育时语言过重,超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生硬的教育,往往扼杀天才。教育中不要乱比较,不要乱上纲上线,适当用些幽默语言,给学生留下思想斗争、认识错误的余地,达到教育的最好效果。
  
  四、平等进行“个别教育”要给受教育学生讲话的机会
  
  班主任进行个别教育时,要持真诚、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要乐于听学生心里话,采纳合理观点,循循善诱,将其引入正路。听学生的倾诉,也是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最好方法。要从学生的语言、情绪和举止中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在教育过程中即使学生倾诉过于“强词夺理”,也要认真、冷静地听完,加以分析。总之,要用良好的师德,科学的方法感染、诱导、矫正,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余信德.如何培养优秀班主任群体[J]. 班主任.2002(2)
  2.王新华.新时期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目标[J].中小学学校管理.2004(1)
  3.杨慧敏.美国中小学的辅导老师[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7)
  4.杨连山.班主任专业化当议[J].中小学学校管理.2004(3)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第二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84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