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堂的对话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对话式”教学把教学过程还原成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互相交流、互相吸引、互相融洽,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在“对话”中激起思维的碰撞,体现了动态的信息交流,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新课程对话教学互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材这一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是主宰,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学生上课不准讲话,认真听老师讲,老师提出学习任务,老师牵着学生学习、思考,使课堂远离了对话,使师生远离了情感的交融与互通。要打造新课堂、重构新课堂,就必须把“对话”真正引进课堂。
  一、“对话”教学有助于培育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课堂进行“对话”教学,能体现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平等,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学生主动探究教材,大胆质疑,积极讨论,在争鸣中学生逐渐又走出了文本,展开了与读者、生活的对话。此时,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对话者、协调者、参与者、表演者和指挥者。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要以尊重、平等为原则,努力做到耐心去倾听学生的讲述,去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与看法。在课堂上,真诚的欣赏可以融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境,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课堂上精心设计对话,从站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去发问,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用真诚的话语去鼓励他们不怕出错,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意见,特别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困难的心理障碍的学生。与学生建立有效人际关系,来有效地开启他们内在的智慧和各种资源。总之,让对话走进课堂,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使教学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用彼此间的真诚的话语信息来构建与培育新时代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对话”式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对话的核心就是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课堂对话,教师所提的话题若得当,就可以激以学生的思维,增进学习的兴趣;所提话题若不当,就不易收获。因此,我认为教师所提的课堂对话话题,要充分准备进行优化选择,遵循一定原则。具体用八个字概括,“准确、启发、主动、适度”。
  “准确”即要求提出学生对话的话题要明确,应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技能结构及认知能力出发,使学生思维有起点、有方向、有目标,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启发”要求对话的话题是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于产生联想的。对话的话题除了联系已有知识外,还要联系个人经验,这样让学生不感到生疏,温故知新,容易开启思路,产生联想,逐渐形成了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新知识从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主动”要求课堂对话要及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从而使教与学相统一。如果对话时学生不主动思考参与,甚至对抗,这就失去了对话的意义。要激发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对话,这是课堂对话发挥效益的根本保证。“适度”要求学生对话的话题要难易适度。对话的话题要面向全班学生,全班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做好准备。对于某些有困难的学生,要善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三、“对话”式课堂教学的具体运用
  让“对话”走进课堂,能体现课堂师生互动、共进共享。让“对话”走进课堂就是要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输出模式,而代之以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互问互答方式,就是在教学中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成了主动发问者,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和自主探究者、发现者。
  1.实现“文本对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因为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很精彩: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语文教科书中一篇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课堂上,教师首先必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独立阅读,独立体验,独立感悟。其次,在学生有了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教师才予以启发、引导、组织讨论等,学生则在教师的启发下,在讨论中,在相互启发后,使体验与文本的情感更靠近,使感悟与文本的内涵更吻合。例如,在课堂中,可以这样问:“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可以启发学生:“如果你是哈尔威船长在当时那危急时刻会怎么做?怎么说?”“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员你会跟哈尔威船长说什么?”以切身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
  2.实现“师生对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现。让“对话”走进课堂,在课堂上形成教师―学生对话的和谐氛围,彻底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的局面,让学生有思考权以及发言权。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老师,他们合起来共同成长。
  3.实现“生生对话”
  平等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一个人发表了意见,对其他人就是一种吸收,生生对话的意义在于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要完成“对话”,学生必须认真预习,反复研读;必须仔细和善于聆听他人的发言;还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准确简练地将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必要时还须快速记下他人的发言要点及自己瞬间的感触。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有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才能接受足够容量的信息,时间一长,学习能力自然就得到全面促进了。
  对话是沟通,而其实质则是互动。对话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在对话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动的参与者、平等的对话者。对话的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话的结果是师生认知、情感的渐进与提升。让“对话”走进课堂,真正体现了语文课堂师生的共识、共享和共进,这是新课程的需要,也是新时代的追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403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