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华市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运用心理测试法(SCL-90)、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金华市部分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比分析,全面了解其身心健康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观察不同性别的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造成此现状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金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
  
  1、 前言
  在20世纪初,英国出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没有疾病和营养不良以及虚弱状态”我国在1989年出版的《辞海》中对健康的概念诠释为:“人体各器官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制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1948,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成立时的“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一种个体在躯体商、精神商、神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到了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又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从健康内涵的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使人们清醒的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在健康的四大惟独中,心理健康尤为重要,躯体健康仅是健康的外在基础和前提,而心理健康则是健康的内在帮正和动力。
  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又直接或间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一个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达到预期的教育的教学目标作为学生心理健康引路人的体育教师,其心理健康也应该引起重视。为此,对金华市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品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找出了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科学管理都有较现实的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金华市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其中男教师60名,女教师25名。研究对象的年龄均在20-35岁之间。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剔除无效问卷15份实际获得有效问卷85份。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1、调查问卷。选用国内外通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调查测试问卷,该量表含有9个因子和90个项目!内容涉及躯体症状、人际关系、情绪状态、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方面。问卷的每个题目均以5级评分制记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该量表经国内有关方面的修订与使用,被公认为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全面,能较准确地刻画自觉症状等优点,量表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评定结果具有较高信度[3]。
  2.2.2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统计描述方法和统计推断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2.3访谈法
  
   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教授进行访谈。获得关于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资料。
  2.2.3文献资料法
  系统查阅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多种期刊发表的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论文,并通过互联网获取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信息。
  3.结果与分析
  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通过对回收问卷的记分与统计,结果显示:在9项因子中,并列排在第一位的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其分数达到97.56%;其次是躯体化和敌对,其百分数为92.68%;再次是偏执和精神病性,其百分数为90.24%;最后为焦虑和恐怖,其百分数为87.80%和78.05%%(见表1)此处的百分比为阳性问题数的比率。
  表1中学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因子 X ± SD 阳性问题数的比率(%) 位数
  躯体化 1.438±0.33 92.67% 4
  强迫症状 1.656±0.39 97.55% 1
  人际关系敏感 1.619±0.35 97.58% 1
  抑郁 1.539±0.34 97.57% 1
  焦虑 1.483±0.28 87.82% 8
  敌对 1.592±0.45 92.63% 4
  恐怖 1.363±0.31 78.07% 9*
  偏执 1.514±0.44 90.25% 6
  精神病性 1.423±0.30 90.26% 6*
  为了进一步分析研究对象各个因子方面的健康特征,将调查结果的各项因子均分与全国常模再进行逐项比较(见表2),结果表明,研究对象的9项因子分除“人际关系敏感”外,其余8项因子分均高于常模的相应因子分。其中在“恐怖”、“精神病性” 2项因子上,与全国常模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结果表明金华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常人的水平,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不大一致。这说明金华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由于受到“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其水平普遍较低。
  表2中学体育教师SCL-90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X±SD)
  因子 实验组(N)=85常模(N)=500 T值
  躯体化1.45±0.331.37±0.481.2
  强迫症状1.64±0.391.62±0.580.51
  人际关系敏感1.63±0.351.65±0.510.75
  抑郁1.54±0.341.50±0.950.58
  焦虑1.54±0.341.39±0.431.67
  敌对1.60±0.451.46±0.551.91
  恐怖1.37±0.311.23±0.412.77*
  偏执1.53±0.441.43±0.571.19
  精神病性1.44±0.301.29±0.422.89*
  注:*P<0.05**P<0.01
  性别比较。通过男女教师之间的比较!见表(3)可以看出两者仅在“恐怖”因子上没有差异。其余因子都存在差异,且在“躯体化”、“抑郁“两个因子上达到显著性(P<0.01)表明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男教师
  表3男女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较(X±SD)
  因子 男(N=60)女(N=69) T值
  躯体化1.35±0.511.72±0.553.45**
  强迫症状1.46±0.261.79±0.582.91*
  人际关系敏感1.34±0.461.65±0.532.90
  抑郁1.27±0.371.660±.553.73**
  焦虑1.26±0.371.54±0.502.80*
  敌对1.34±0.471.59±0.512.30*
  恐怖1.27±0.321.37±0.441.01
  偏执1.32±0.441.53±0.482.30*
  精神病性1.24±0.391.44±0.472.12*
  注:*P<0.05**P<0.01
  
  4讨论:产生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4. 1体育教师的专业特点.体育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既有一般教师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工作特点――室外体力活动多。每天要承受大量的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等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体质、体力都会逐渐下降。很多动作示范不能像以前那样灵活轻松的完成,身心疲劳易产生且难以恢复。另外,有些体育教师原先是从事竞技运动的,或多或少都有些伤病,也会影响他们的身体状况。
  4.2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不够,缺乏激励机制。有研究显示,与体育教师的期望相比较,中学校长体育管理行为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中学校长体育管理行为的现实特点是忽视对体育教师的尊重、信赖和关心;工作中仍然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或多或少脱离全面发展教育的轨道 。从本研究调查的情况来看也反应了类似的问题:譬如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工作的关心、支持不够;学校没有同等对待体育教师和其他文化课教师,体育教师不能与其他文化课教师享受同等待遇。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势必引起体育教师思想上的困惑,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4.3繁重的工作压力.本次调查中,有70%以上的教师每周担任18节体育课,有些还承担了学校课外活动和训练队、班主任等工作,过重的工作负担给教师身心带来很大的压力,易使教师产生心理问题。
  4.4课程改革的压力.体育课是集运动、健康、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的一门综合课,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向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有些教师由于长期不进修、原有知识结构的老化使得当客观要求如竞争上岗和改革教学创新等有所改变时,便显得措手不及,心理压力加大,由此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
  4.5体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技能逐渐下降,躯体化症状加重,心理上容易产生失落感。进入成年期后,人体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指标维持一段较好时期之后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体育教师也不例外。加之体育教师多年从事风吹日晒的运动训练及体育教学工作,身体上会不同程度地留下一些“后遗症”,随着年龄的增长躯体化症状会逐渐增多,因而出现了随年龄增长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的趋势。
  4.6来自学校方面的压力.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学校对课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因为受场地器材和教学大纲等条件的束缚,很难在工作中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的教学理念,甚至出现了有些学生喜欢体育锻炼但又不喜欢上体育课这样不和谐的音符,无形之中也给教师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一些学校,体育学科不被重视,“评先进”、“评职称”轮不到体育教师,有些学校还存在着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体育教师职业的神圣感与实际地位之间的反差,不可避免地使教师产生内心的角色冲突,从而产生抑郁、自卑心理。
  4.7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教师。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男女在社会化过程中角色培养的差异性;使她们在面对同样的社会要求时容易产生心理冲突;二是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三是女教师在工作与承担繁重家务劳动之间的矛盾。
  5小结
  (1)金华市部分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其中在恐怖、精神病性2项因子上达到显著差异,心理症状突出的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3个方面。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男教师。
  (2)影响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态度和体育教师工作量、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和自身的运动技能水平等。
  6.对策建议
  6.1关注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学校领导要转变管理观念,发扬民主,关心教师,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体验工作的成就感;千方百计为教师解决生活困难,解除教师后顾之忧;配备心理保健工作者,定期举办心理
  健康讲座,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6.2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教师要有心理保健的意识,要认识到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维护,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心理医生能做的也只是“助人”。因此,教师应善待自己,帮助自己,要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来维护心理健康。
  第一,要正确地了解自己,确认自我价值,并接受自己。古人早有明训:“人贵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才必有用”。很多教师由于自我认知有偏差,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带来诸多心理问题,甚至形成心理疾病。因此,如果一个教师能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就能提高自己的心理成熟度,并体现自身的价值。
  第二,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在心理疾病中具有核心作用。积极的情绪对健康有增力作用,而消极的情绪不仅对健康有减力作用,且易导致人的心理障碍。而教师面对繁重的工作,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迅速变化的世界,难免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反应,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当教师心怀不良情绪时,可试一试情绪调节法,以保持心理平衡。如,采用“阿Q”式的精神自慰法;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等活动的合理宣泄法;转换思维方式,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认识调适法等。
  第三,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心理学家早就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在社会生活中也就愈成功。因此,教师要学会与人交往,善
  于与人交往,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保证健康的心理。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教师应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四,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对待现实生活。在从事可能成功或可能失败的竞赛、竞争等活动中,同样的挫折情绪,对不同的教师所产生的心理压
  力不尽相同,挫折忍受力低的人,几经挫折,其人格便失去统一性,甚至趋于分裂,有可能导致行为失常。但有的教师对挫折表现出了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良好的自控能力,而且能积极地面对所承受的挫折,进行恰当的直接地调整转变,从而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心理平衡。这也正是适应能力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6.3广大体育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具有一种宽广而奔放的、又适应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要求的体育文化胸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同时应多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学会自我的心理调节。遇到不良情绪的困扰时,要学会心理放松和及时的情绪转移,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充分的展示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6.4转变观念,达成“教师心理也需要保健”的共识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学校、教师本人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观念上的误区,所以,维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有必要首先从观念上澄清认识,达成共识。
  观念之一:素质教育推行以来,人们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而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在这里,我们显然忽视了这么一个逻辑关系,教师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和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是培养不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的。因此,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前提。
  观念之二:人们通常认为,只有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的青少年才会产生心理问题,各方面发展较成熟的成年人不会有心理问题,教师更不会有,也不应该有。这显然也是一种误解。人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不分年龄阶段的,就象生理疾病一样,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任何人身上。其次,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并不意味着角色的实际行为,不应该有不等于不会有,所以教师产生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教师心理也需要保健。
  观念之三: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与其他各项职业素质相比,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主观性和非操作性。由于缺乏测验的客观标准,大多数教师并不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甚至主观地认为完全健康,因此心理素质无形中成为他们的“身外之物”,无法从“我”做起;其次,由于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等于神经病”的误解以及对“心理问题”的神秘化诠释,人们包括教师往往不愿展露自己的心理世界,用对待个人隐私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用看待生理疾病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心理世界的隐患。
  观念之四:大部分中小学校对教师思想的关心,往往局限于政治学习、思想教育等形式,但思想政治工作不等于心理健康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许延礼,高峰强.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5):72-76.
  [2] 王建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
  [3] 林小群,殷恒婵,马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55-56
  [4] 刘恩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1。(7)
  [5] 郭继东.教师的工作压力及其疏导[J].现代教育科学,2004,(5):36-38.
  [6] 徐富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195-196.
  [7] 腾春燕,边玉芳。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及人格调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3):349
  [8] 朱武卫.浅析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1)
  [9] 徐长江.工作压力系统:机制、应付与管理[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69-73.
  [10] 李建周.教师心理训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71-296
  [11] 张桂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5(11):32-33.
  [12]自在,贾善德。基层中小学SCL90评定结果的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417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