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中国绘画艺术的稚拙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漫长的人类绘画历史中,美呈现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稚拙美是诸多美的形式中的一种。本文深入分析了稚拙美在中国艺术家绘画作品中的具体体现,阐明了稚拙美绘画在众多的绘画形式中是一种最直接的表达情感的方式,由此说明稚拙美的产生与存在是必然的、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从而得出稚拙美是本质之美、永恒之美的结论。
  关键词:绘画艺术 稚拙美 本质之美 永恒之美
  
  稚拙美是呈现在绘画作品中的一种美感。就美学意义而言,稚拙美是稚嫩、纯朴、清新、淡雅,不加雕饰,毫不做作的一种美,它展示了质朴的、原始的、异常透彻、异常明净、异常独特的美。当然,稚拙美的意义还远远不止于此;事实上,这种美感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足迹,始终跃然于画纸、画布或其他载体之上,从远古一直走到今天。
  稚拙作为艺术美感,以其浑朴、自然、纯真的鲜明特点,最早期呈现于原始绘画,同样也源自于儿童绘画;绘画在原始人类主要是用来记录记载生产生活,在儿童则是一种兴趣游戏,所以稚拙美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一种主观行为,而是出自“本能”和“天性”,是在主观无意识形态下创造出来的;人类绘画史表明,世界有成就的各国艺术家,都会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唤醒孩提时代的真挚感情、用儿童般的眼光看待世界,实现向现实回归、向心灵回归而达到的稚拙美;由于他们的艺术造诣深、绘画技法高,其作品所体现的稚拙美就更具有审美价。
  事实上,在对中国绘画的审美评价中,“稚拙感”很久以来就是一个专用的独特词汇。在历代中国画家看来,稚拙的美学价值要远胜于工细巧密之美,被认为是最高层次的美。我国三十年代的美术理论家汪亚尘先生说:“历来国画上的稚拙感,都含有音律的意味。在稚拙的感觉中,确潜伏着无限的情绪。”
  图1是齐白石九十二岁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大会所绘的和平鸽,旨在呼吁世界和平。作品富有生活气息,造型自然,毫无矫揉造作,流露着纯洁质朴的情感;艺术家以“老小孩”心态绘制出“老小孩”的画儿,一种“童稚”美感自然而然蕴含其中,最好的表达了对和平真挚的呼唤,使我们在感受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充分享受到了稚拙带来的艺术美感。
  
  
  
  其实,中国绘画从人面含鱼的彩陶盆,到古朴厚拙的汉画像砖,无不彰显着稚拙美感,表现出纯真、古雅的稚拙境界。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体现的稚拙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图2画像砖的画面雕刻粗犷,仅略具大体而不及细节,带给人浑然大气的视觉感受。“这里统统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这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图景形象,然而,整个汉代艺术生命也就在这里。”汉代艺术表象上的拙、笨、粗特点与原始彩陶图纹一样,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古代艺术家对于生活无限热爱的纯真体现,其形式是客观与主观的契合,是理性与感性、意识与无意识的结合,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魏晋绘画也由于人们认识与表现的矛盾没有很好的解决,所以会“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体现出一定的生拙。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3),以夸张、概括的人物造型、简率而不拘陈法的笔墨语言,将人物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在形与意统一的基础上讲求稚拙平淡,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强调表达个人思想情感和艺术趣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清代扬州八家之一的金农,五十岁后开始作画,用笔歪歪斜斜,如婴儿学步;造型拙笨,形似多失;其肖像人物画生拙古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图4《荷塘忆旧图》画面采用对角构图,人物更偏一角,凭栏而立,造型稚拙;疏略大笔点染荷叶莲花,行笔草草,反映出了这幅画的主题“曾那人同坐,纤手削莲蓬”;以稚拙的笔调追忆少年的往事,掬示出一种拙朴之美。
  中国历代美学理论家同样意识到了稚拙美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明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写到:“余初未尝识画,然参禅而知无功之功,学道而知至道不烦,于是观画悉知其巧、拙、工、俗,造妙入微。”他主张绘画应以天真稚拙为美,并要自然而然地于“拙”中见画的奥妙。明代书法家傅山主张:“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华,宁真率毋安排”。明末画家顾凝远在《画引》中指出“既工矣,不可复拙。惟不欲求工,而自出新意,则虽拙亦工,虽工亦拙也。”由拙而工,是从学习到创作的一般规律。入门时的生拙和儿童画一样,是无意的;笔法成熟后,舍工而求拙,是有意的。伍蠡甫对中国绘画稚拙美的表现有着精确的概括,他认为:“既不鄙弃儿童画的天真烂漫,又能在生拙中表出自己的新意,有此新意,则虽拙亦工、虽工亦拙,二者趋于统一了。因此,画家必需掌握前人传统技法,进行改造,化为己有,方能在‘拙’中见出雅正而新奇,否则画家之拙将等同于儿童画家之拙了。”伍蠡甫的话表明了绘画艺术中的稚拙应当是“工而后拙,拙而后新”,要在稚拙中体现出巧妙与新颖。
  以上,我们列举了几幅呈现稚拙美的中国绘画艺术作品;部分摘引了中国艺术理论家关于稚拙美的精辟论述,从而证明在中国的绘画史上,把最初呈现在原始绘画和儿童绘画中的稚拙美感,重现于艺术作品之上,其间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说明很久以来,中国的绘画艺术家和理论家们就已经意识到稚拙美的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所以他们主动回到自己的童年,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以干净、纯粹、新奇的眼光看待世界,以一种曾经拥有但已经陌生了的感受去重新审视熟悉的世界,从而获得惯常成人思维中不容易获取的新鲜体验和感悟,其创作自然而然把稚拙美感与自己的作品融为了一体,这样的作品则体现出了主体精神和新的意境。
  二十世纪,中国画出现了新的变革,其中,刘海粟、朱屺瞻、关良等艺术家们都对“稚拙美”情有独钟,他们怀着诚挚的情感,以广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艺为基础,以平实朴素的形式,创作出大量蕴含着深厚审美素养和丰富情感意味的作品,形成了“稚拙、天真”的艺术风格。关良的戏剧人物(见图5)看似不雕琢而实藏匠心,人物形象简练传神,体现了我国传统绘画中“以形写神”、“传神写照”,注重精神表现的特点,以单纯、朴素的绘画语言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份直白有如孩童般的天趣;他把舞台形象与画家情意结为一体,把动态描写与笔墨趣味熔于一炉,这种创新,不仅涵盖了稚拙美的深刻内涵,也为中国画的革新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绘画艺术所必备的就是炽热的情感;具有稚拙美特征的绘画艺术更加强调真挚的感情。当代一些优秀的绘画艺术家在主动向个人心灵回归、向现实生活回归的途程中,其作品努力表达真与善、纯与朴。如崔子范的作品(见图6),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这幅作品塑造的形象,既显示出朴素憨厚的品格,其间又略带几分幽默和稚气,墨色浓厚而绚丽,笔触奔放;画家巧妙地把民间艺术的单纯、明快,亲切动人和儿童作品中特有的纯真融为一体,渗透在自己的画境中,同时融会了传统笔墨精华与齐白石艺术精华,从而在生动新鲜的意境中、在质朴天真的情调里,表达出了画家自然、淳朴、敦厚的情感。
  展现稚拙美的绘画作品所蕴含的意境是向个人心灵的回归,向现实生活的回归。这些绘画作品虽然内容上更多是日常生活、常见事物,但却透过这些寻常世象表现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此外,富于稚拙美感的艺术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在形式上不是未经提炼加工而机械刻板的摹写现实,也不是追求远离现实,夸张、抽象的造型。具体而言,它是艺术家从生活真实和自身的内心真实出发,依靠真诚的直觉,发挥丰富的想象,在“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境界中创造出“似与不似”的艺术形象,这样的艺术形象包含了所描述对象现实的真实(形似),也包含了所描述对象本质的真实(神似),它在高度的概括、提炼、夸张中反映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和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在单纯、质朴、平淡的外表下蕴藏着丰富、深刻、凝重的内涵,这恐怕就是苏轼在《评韩柳诗》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的意境。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2003:75.
  [2]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 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29.
  (河北大学工艺美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10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