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物理探究性实验的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程将“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列入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实施建议之中,它标志着探究不仅是物理学习的一种方法,同时还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和重要内容.下面谈谈笔者对此的体会和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景,诱发探究动机
  
  1. 要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探究的问题主要应从学生在课堂、实验室、家庭和日常生活感兴趣的现象中选取.
  2. 问题要力求设计得科学、严密、巧妙
  设计的问题要清楚、明确、巧妙,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活动和调动学生探究的自觉性.
  3. 所提问题要注意量力性
  设计的问题要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也就是要将问题提在学生的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以内.
  
  二、改革物理实验方法,加强学生探究能力
  
  在以往的教材中为了使实验能够进行下去,学生所做的工作是很少的:题目是由教材定的,结论多是已知的,方案是教材或教师决定的,步骤也被那些实验手册陈述得一清二楚.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操作,读数和记录.这和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模式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改进实验的研究方法、研究程序和研究手段,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脑、动手,参与实验,主动探究,探究能力才能得到加强.
  以“探究影响物体加速度因素”为例进行比较,传统教法:教师说明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讲解例题,巩固练习.学生虽能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解题,但仍处在被动接受知识和被动发展的位置,不能将知识延伸.以下是改革后的课堂教学设计.
  1. 创设情景
  电脑模拟运动员在田径比赛时的起跑过程,大汽车与小汽车的起动过程等,引出问题: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会与哪些因素有关?
  2. 猜想与假设
  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可能影响物体加速度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受力.
  3. 讨论方法,设计实验
  师生共同得出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讨论并制定实验方案,提出测定加速度要注意的问题.
  4.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各小组进行实验,收集数据,验证猜想.
  5. 分析与讨论
  各小组讨论得出初步结论,验证同一猜想的各小组再交流得出最后结论.
  6. 展示结果
  学生展示研究结果,教师引导,最后得出结论:影响物体加速度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受力;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受力越大,加速度越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和受力的定量关系,再自然引出牛顿第二定律.
  效果表明,每个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这个公式.这节课的立足点是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为学生
  的学来设计并操作的,教师讲得少了,但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定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们亲身体验了定律获得的过程,始终处在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过程.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1. 巡视实验,适当点拨
  在实验课上,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认真观察学生实际操作的全过程,仔细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2. 尊重学生的发言,鼓励他们进行辩论
  在探究活动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相信学生在出现错误时他们自己会去辩论,不应该横加指责.
  3. 指导学生整理、分析收集到的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对实验现象、数据进行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实践,以突出学生主体的实践性.
  
  四、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
  
  1. 让学生明确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承担的责任
  探究性实验通常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的,如果小组分配不合理,就会出现个别成员袖手旁观的搭车现象.消除以上不良现象的有效办法就是让每个成员均扮演不同的角色和角色互换.
  2. 让学生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
  就一个小组而言,有的学生能力很强,有的学生相对较弱.在合作完成某个任务时,则特别需要培养学生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精神.
  3. 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精神
  教师要培养学生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研究报告,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成果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表示怀疑,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4. 把学生合作精神作为评价内容纳入测评项目
  把学生合作精神纳入测评项目中,对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
  责任编辑罗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54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