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语言交际与文化冲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有时甚至强过语言表达。它也是一种文化,学习语言,不仅要学它的有声语言,还要学它的无声语言,才能克服其带来的文化冲突,使跨文化交流正常进行。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文化 种类 不同的认识 文化冲突
  
  一、什么是非语言交际
  
  人类交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语言交际,一种是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是一种有声的词汇表达行为,如说话,唱歌等。而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非语言交际特征简单来说分为体资语,面部表情,眼神交流,时间,空间处理等。Larry A.Samovar说体资语(也叫身体行为)是看的见的肢体行为表达法,它通过一个人的肢体行为来表示对对方的态度或看法,也表示人们的感情状态,还表示人们控制局面的愿望。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有时甚至强过语言表达。中国古代诗人白居易就曾写下过“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句,可见非语言交际的效果有多么重要。本杰明・弗兰克林说过:没有什么比蚂蚁更会说教的了,它们什么都不用说。动物没有语言,可它们一样能够交流,可见非语言行为所表示的意义不比语言行为势弱。有位语言学家说,至少65%的交际信息是非语言方式传递的。而有人认为非语言方式传递的交际信息更多,甚至有些人完全依靠非语言方式传递信息,比如聋哑人。
  我们人类有时也是通过非语言行为来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比如,通过某人的面部表情,我们可以判断出他是欢喜,悲伤,惊恐,还是无奈。总之,非语言行为是对语言行为的重复,补充,替代,调节和否定,更是一种强调。它的作用显而易见。
  
  二、非语言交际的种类及文化内涵
  
  语言学家赵雪如把非语言交际特征分为体姿语(kinesics),指人们在交流中的姿态和动作;空间处理(proxemics),指人们交流中处理相互空间的方式,如二者谈话时相互间的距离可说明二者间的亲密程度;目光交流(eye contact),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和伴随语言(para-language),指伴随言语的一切声学现象,如清嗓子等现象。而Larry A.Samovar 将其特征列为身体行为(Body Behavior),空间与距离(Space and Distance),时间(Time),沉默(Silence)四大特征。其中身体行为又分为体姿语,着装,面部表情,目光交流,触摸,气味和伴随语等。陆生认为人的发式,香味,社会背景甚至号角,灯光,广告,婚姻习俗,城市风貌,建筑风格等都可代替语言来传达信息。可见非语言行为所涵盖的文化范围很广,它存在与立体空间,涵盖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们和言语表达一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可以说,非语言行为的传达路径是多元化的。绝食也是一种非语言行为,它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和抗议,所以我个人认为非语言行为包含了除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现象。
  非语言交际也是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所属内容,它是一种文化,它传递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信息,也隐含了人类个体的不同行为特征。学习语言,就要学习其文化,才能更好的运用语言,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形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非语言交际的种类有不同的认识,因此才有了难以避免的文化冲突。
  
  三、语言交际所带来的文化冲突
  
  世界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非语言交际种类的认识和理解并不是普遍统一的,也就是说,除了共同的认识,每个国家有其不同的理解和诠释,由此带来的误解与冲突也在所难免,例子不胜枚举。共同的认识,如用笑表示欢喜、高兴和快乐的心情,用哭表示悲哀、难过,竖大拇指都表示夸赞等,已为各国人民普遍接受。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某种特定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它的形式和效果都是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的,一种文化接受的非语言形式可能完全不被另一种文化所接受,有时甚至传达的是相反的意思,由于这些看似无关紧要,实际却非同小可的非语言行为常常引起交际双方间的相互误解,因此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即使同处亚洲的中国和日本在非语言交际形式上也是相去甚远。从连连不断的点头哈腰的动作上判断,此人一定是日本人,而在中国,点头哈腰带有贬义色彩。
  相对来说,中国人表达内心的情感变化较为含蓄;而美国人却将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写在了脸上,甚至有时表现得很夸张。美国人在与人交谈时喜欢直视对方(eye contact),他们认为这样是尊重,自信和礼貌的表现;中国人总觉得被对方盯久了很不舒服,浑身不自在。中国人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转圈,表示动脑筋,美国人和巴西人则表示发疯。中国人伸出食指,用指尖在自己的脸上划几下,用来羞辱对方,尤指羞辱小孩;美国人则伸出两只手的食指,手心向下,用一个食指擦另一个食指的背面。中国人习惯用食指给人指路,在英语文化中,这是不雅观,也不尊重别人的手势。英语国家的人忌讳别人未经允许就乱动自己的物品,而中国人则看到朋友穿了件新衣或买了件新的物品,就会动手摸一摸,或拿在手上摆弄一翻,表示喜爱和赞赏。美国人比较随意,他们在给学生上课时喜欢单腿着地坐在桌子上以示和学生的亲近关系(尤其在大学里这种现象很常见),然而中国学生却对这种做法很吃惊,甚至无法接受,因为在中国,老师要为人师表,一切都要很规范,要做出表率,要循规蹈矩。英语国家的人乞求祝福或上帝保佑时,喜欢在胸前画十字,而我们中国人则双手合一,放在胸前,表示祝福或乞求。胡文仲教授说,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基本上是否定的,不强调孔雀美丽的一面,而强调它骄傲的一面,有很多与peacock有关的语句可以证明这一点如:proud as a peacock,而在中国,孔雀却是美丽和吉祥的代名词。中国人认为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是权利,尊严和吉祥的象征,西方人却把它看作是一个脾气暴躁的老夫人,更有一俚语chase the dragon,指注射毒品。
  一个英国小伙子给他的伙伴讲述了他在中国导师家的一次经历,他说,他一进导师家,导师的夫人就给他倒了一杯茶,过了一会儿,他把茶喝了,导师夫人立即又把茶填满了,他又喝完了,导师夫人又填满了,他又喝完了,如此反复,他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喝下了十杯茶!因此,他对导师夫人的举动大或不解。这就是两种文化对饮茶行为的不同看法造成的:填茶是中国人传统的待客礼节,而英国人则认为把茶喝干是对主人的尊重和礼貌。
  只有了解和学习异国文化习俗,才能克服和避免文化冲突,非语言行为也属文化习俗范畴,学习语言,不能只注重其有声语言,无声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是无法被有声语言替代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A Dictionary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e.外研社,1995
  2、顾嘉祖.Language And Culture.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石定乐、彭春萍.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Business World.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Larry。A。Samova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外研社,2000
  5、赵雪如,言语风格及其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739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