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欧阳晖

  摘 要: 表现性评价模式是在学生学习完一定的知识后,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实际任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一种评价方式,它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成效。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表现性评价 评价模式
  
  一、前言
  评价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保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类教育的评价长期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本是手段的考试却成了学校教师教育追求的目的,以致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与学生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业成绩,轻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重量化和书面测试,轻综合评价。考试成为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最重要的标准;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过于注重纸笔测验、过于偏重书本知识与技能掌握的评价,忽视对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评价没有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自我反思,从而影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什么样的评价模式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二、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
  1.全面发展与英语学习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英语在学生自我发展中的作用愈发重要。英语学习不再只是语言知识的掌握、语言技能的训练,也不再只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其他文化,为建立社区之间和国家之间更深刻的理解奠定基础”(张华,2000)。根据现代教育对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要求,外语教学应该具备两方面的功能,在科技教育层面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完成生活、工作、学习、文化交流、科学研究等各项任务的能力,在人文教育方面要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文化意识、道德品质等人文素质。全面发展中的各项素质都表现在语言输入与输出之中,都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语言行为进行评价,也应该通过语言行为进行评价。因此,英语学习中的全面发展体现在学生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及策略的运用。通过语言运用可以判断一个学生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掌握,对策略的掌握、对文化的了解,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情感水平、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因此,评价应以学生的表现为依据,采用表现性评价模式。
  2.全面发展与学生个体差异
  全面发展是在尊重个性发展前提下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表现在学习风格、语言基础、多元智力、学习动机等诸多方面。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这些差异,学习评价中也同样要关注这些差异。
  (1)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
  一般说来,学生的学习风格可以分为视觉型、身体运动型、听觉型;独立学习型、合作学习型(王蔷,2003);分析型、整体型、综合型;场依赖型、场独立型;思考型、冲动型;辐合思维型、发散思维型(陈英和,1997)。全面发展同样包括学习风格的优化,学习评价要照顾到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评价活动应尽可能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的要求。
  (2)学生语言基础的差异
  课程设计所依据的入口水平为同一水平,但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同一年级的学生其学习基础却存在很大差异。这不仅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中要注意分析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且在过程性评价中及阶段终结性评价中要照顾到学生不同的语言基础,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进步而不是最终结果上。
  (3)学生多元智力的差异
  根据加德纳德多元智力理论,人们一般都具有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内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等九种智能(吴志宏,2003),但是不同的人却表现出不同的智力优势。语言学习追求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自然也包括多元智能的发展。英语学习所培养的不能只是言语―语言能力,同样也必须使学生在逻辑、节奏、运动、人际交往、自我内省等各方面得到发展。评价同样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多元智力差异,关注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使评价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
  (4)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异
  学生不同,学习动机也不同。学习动机不同,学习中的投入不同,学习效果也就不同。要保证有效教学,教师就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动机,培养融合型动机,激发内部动机,降低工具型动机。因此,学习评价还应该体现动机激励功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表现性评价模式
  笔者认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习的评价应该采用表现性评价模式。表现性评价是在学生学习完一定的知识后,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实际任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一种评价方式,包括表现性任务和对表现的评价。它的评价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是对学生能力行为进行直接的评价。它最早并不是在教育领域提出并得到运用的,而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如在非语言的心理测试中,要求被试者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实物而对被试者的某种技能进行评价;在工厂里,主管人员通过观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来对工人的工作作出评价。直到20世纪40年代教育测量学家才开始对表现性评价产生兴趣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国外在学校课程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
  表现性评价同时具有真实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特征,指向学生的发展,属于发展性学习评价。首先,评价依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体现出对学习过程的关注。评价所依据的表现是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及策略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完成真实任务、解决学习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表现,既注意过程,又注意任务完成的质量。评价不以知识的掌握为核心,主要评价对知识的运用。
  1.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每个人都有情感、知识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学生的发展不只表现在语言上,同时还表现在其他诸多方面。这些方面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没有情感、文化、策略等方面的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势必受到影响。要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就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评价不只是集中在知识和技能,同时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文化、道德、策略等各方面。
  2.表现性评价倡导多元的评价方法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改变原来单一的测试方式,运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既要有量化评价,又要有质性评价;既要有测试,又要有观察和表现记录;既要有同步评价,又要有后续评价。所有评价数据都可以存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根据功能的不同和所记录内容的差别,档案袋可以分为展示型档案袋和文件型档案袋、最终成果型档案袋和过程成长型档案袋(Linn & Gronlund,2003)。表现性评价的成长型档案袋是一种综合性档案袋,对学生的成长记录、阶段成果记录及最终成果记录分类保存。这样既可以为课程考核提供依据,也可以为升学选拔提供参考。
  3.评价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教学及评价活动都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评价中学生既是评价客体,又是评价主体。评价不仅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同时还必须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要求学生参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到评价材料的收集及分析反馈。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参与,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等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4.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由于多元智力、学习背景、学习风格、语言基础等多方面的差异,学生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线上发展,也不可能按照同一速度、同一模式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及发展速度和轨迹会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评价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发挥每个学生的不同潜能,在保证其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其个性发展。
  5.表现性评价以标准参照为主
  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因此采取标准参照的评价方式,而不是常模参照的方式,以减少评价的甄别特征,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目标分析其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而不是凸显同学间相比之下的进步。
  6.表现性评价注重与教学相结合
  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必须与教学有机结合。评价与教学的结合表现在评价活动融于教学活动之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附加于教学的紧箍咒。教学中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任务活动,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中的表现,通过分析其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策略发展、语言能力发展,等等。
  7.表现性评价与评价性测试
  表现性评价要求终结性考试采纳评价性测试的理念,而不是传统的标准化考试。以往的测试内容以语法、词汇、阅读、听力、写作为主,口语能力涉及很少。听力只是录音选择,阅读只是检查学生信息判断、信息转述、推理推论、词义猜测等方面的能力,语法和词汇多为知识的考查,写作缺乏真实性,完形填空无法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性测试在内容上要取消语法和词汇的专项考查,改为通过任务表现的方式,增加口语测试,加强阅读、听力、写作的真实性。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点,增设基于录像内容的听力等方面的考查。试题设计中既要照顾到语言技能,又要照顾到情感、文化、策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使测试真正考查学生的全面能力。
  当然这种评估也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评分标准如何确定,如何评估,如何掌握标准,另外,评分还带有主观性、信度较低,并且这种评估费时费力等。
  四、结语
  课程改革的成功以评价改革为保障。在目前各种评价理念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遵循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宗旨,这样我们的评价改革才不会迷失方向。因此,目前的关键是在改革学习评价的同时研究如何处理评价与教学的关系、评价与测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Stiggins,R.J.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J].Educational Measurement:Issues and Practice,1987,6(3):44-42.
  [2]Gardner,H.Intelligence Reframed:Multiple Intelligence for the 21st Century.Basic Books,1999.
  [3]Genesee,F.& Upshur,J.A.第二语言课堂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Linn,R.L & Gronlund,N.E.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5]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7]高一虹.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8]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9]吴志宏.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97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