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淑琴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下面我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做法。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周密设计问题,创造思维环境,能使学生沉浸在生动而紧张、活跃而和谐的求学气氛中;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思维积极性高,就能在多思、深思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如,在讲“水分代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而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小,这是为什么?”这样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了思考,集中了注意力,接着我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水分代谢”的有关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教师可以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如,在讲“减数分裂”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减数分裂的模型,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唤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设疑问难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如,在讲完“顶端优势”后,我提问:“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顶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讨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我追问:“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梧桐树长到一定的高度不打顶,会更好地遮荫吗?松树、杉树长到一定高度打顶,会获得高大的木材吗?”这样有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答案,比教师直接阐明打破顶端优势和利用顶端优势的效果好得多。
  教师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不但问题解决不了,而且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其次,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我提问:“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蛋白质代谢”时,我提问:“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在人体细胞内都能合成吗?”又如,在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提问:“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这些问题看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善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思维过程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为此,教师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对各种生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系统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讲授“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分析:(1)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情况;(2)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的情况;(3)内环境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情况;(4)内环境通过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代谢终产物的情况。然后归纳总结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分析,让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和思路,最后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明确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全面的整体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4.组织角色转换
  教师通过组织角色转换,可以调换学生的思维角度,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适时适度地让学生转换角色,可以使学生以新的心态和要求观察、分析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批判性。如组织学生批阅某些作业、试卷,相互查评,并写评语,激励学生以教师的心态仔细查阅他人的解答有无错误或缺陷,与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否一致。他们对模棱两可的解答能积极思考,并使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可以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挖掘,可以从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中体现,只要我们时刻注意,努力为学生创造好的思维环境,努力去诱发和引导学生,就一定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学.南京师范大学杂志社,2009.5.
  [2]创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珠海出版社,200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25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