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朝佳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中,导入这个环节,是整堂课的成败的关键。“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都说明了教学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如果你有了导入新课的技巧,就好像你给了学生指引他们前进的路标,可以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开头的四五分钟,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整堂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每节课的课堂导入都显得十分重要。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一、开门见山法
  直接点明要学习的内容,即开门见山。上课一开始,我就直接揭示课题,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一课时)时,教师可以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识后,直接提出问题:“对于形如ax2=b的方程,如何求解?”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情形“ax2=b的解法”,然后导出新课题:“直接开平方法”。开门见山导入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凡属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或一点就可以大致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开门见山法。
  二、温故知新法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与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出发,在课堂导入时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建构,从而理解掌握知识,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难又不十分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做法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通过提问、练习等教学活动,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从“旧的”过渡到“新的”,从“已知的”拓展到“未知的”,既巩固旧知识,又为新知识作铺垫。例如:在教学“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我就先出示了一组多项式乘单项式,要学生做题并要求说出计算方法,然后把上题中的乘号改成除号,问学生现在属于什么算式,学生回答:“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我问:“你们能借用多项式乘单项式的方法去试算一下今天要学的知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均跃跃欲试,成功地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了当天的除法知识,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联系生活法
  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而生活实例又生动又具体。因此教师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能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准备。例如,在“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的教学导入:我先让学生分组去收集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地砖和墙砖的图案,介绍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一天,小明到他爸爸开的瓷砖厂里参观,心想:怎么不见由正五边形,正八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地板拼成的样板呢?他突发奇想,要是开发研制正五边形或其他正多边形的地板砖,这些形状的地板砖市面上都没见过,投入市场后肯定会成为抢手货。小明把他的想法告诉了设计科的人员,结果引来哄堂大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完本节课,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像这样的引入,从学生身边的事和物入手,由学生自己去计算,思考,很自然、亲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想弄清楚到底是什么道理,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学习,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很多数学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如数轴的概念、科学记数法概念、正负数概念、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等。
  四、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新课开始之前,我不急于提示课题,而是先讲一个与本课题有关的数学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来提示课题,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状态,他们急切地盼着老师把“谜底”揭开。我由此非常巧妙地导入了新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急于释疑迫切要求之下学习。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课”时,我先讲了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叫杨损的官员准备提升一名下属,底下的办事人员物色了两名候选人,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名方面的条件都旗鼓相当,难分高低,一时无法定下来,杨损就出了一道数学题目,要他们当场计算。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选人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你想知道他怎样快速解决的呢?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都跃跃欲试。我由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发现很复杂。然后我再提出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在两相比较下,使学生很容易发现此问题用方程的办法解决比较简单。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际上,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五、动手操作法
  根据初中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操作导入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气氛热烈轻松,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了最佳状态。如,在讲“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我先布置学生去制作简单的几何体,如三棱锥、四棱锥、长方体,正方体等。上课伊始,由学生来展示他们的成果,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动手具体地了解了这些简单几何体,对它们有感官上的认知,我在课堂上进行的讲解就很顺利,学生也能很快地接受新课的知识。由此可见,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因此上课时,教师应适当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新知识,主动发现欲学新知识的奥秘,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六、类比联想法
  类比就是当两个对象都有某些相同或类似属性,而且已经了解其中一个对象的某些性质时,推测另一个对象也有相同或类似性质的思维形式。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采用类比联想导入简洁明快,同时能高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教师可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七、悬念激趣法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即“疑中生奇”,从而达到“疑中生趣”,巧妙设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激发学习兴趣,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例如,在讲圆的概念时,我一开头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我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等。”学生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因为它们无法滚动!”我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我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学生始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不行!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我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学生一时议论开来,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引出圆的定义。这种悬念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从而及时打开思维闸门。当然,教师设置悬念要注意适度,不“悬”学生不思即解,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百思而不得其解,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总之,“导入有法,导无定法”,课堂导入形式和技巧都具有多样性,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导入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具有多样性,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选用,精心设计。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并不是容易的,一要靠教师钻研教材,二要靠教师平时挖掘积累生活生产中应用数学知识,方法的实例,广泛猎取数学信息,动脑筋想办法组织素材。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其实“导入”这一环节好比是一台戏的一个序幕和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当,就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燃起他们智慧的火花,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奇特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56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