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保恒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当今世界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以得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需要不断地得出新的理论成果,不断地给后人以新的启发和警示。因此,学习和研究历史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根据近两年实施新课标教学的实践,下面我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学则须疑”,“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孔子说:“多闻阙疑,多闻阙殆。”由此可见孔子主张广闻质疑。
  1.紧扣“提问”的科学性,进行积极的开导。
  例如在学习“意大利统一”时,有位学生对加里波第将政权拱手让给伊曼纽尔提出问题:革命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在关键时刻,加里波第让权,使革命毁于一旦,历史为何还要肯定他呢?我表扬了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探索精神,同时,也及时纠正了其认识的偏颇,加里波第毕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他在统一中是有功的,虽然政权由伊曼纽尔攫取,但伊曼纽尔也顺应了历史潮流,意大利的发展方向是议会制的资本主义道路,不能说革命完全失败,只是带有较多的封建残余性而已,从而帮助学生拨正认识,回归于史实认知的科学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善抓“提问”的客观性,加强理性点拨。
  提问的新奇独特,并非都属创造思维。教师要适时提示,恰当点拨,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新颖而独创的大胆想象的意识,又要帮助学生营建创造思维的理智而清醒的现实定向,在他们思维的内化中,逐步提高创造能力。
  3.深挖“提问”的创造性,注意技能方法的指导。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的质量。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教育学生在提问时,兼顾全局,求异标新,把握思维技巧的规律。
  
  二、营造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挂图、有关资料等)及促进学生创造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课堂教学程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提高其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见解(观点、结论)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思维的策源地。
  2.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
  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探索之误,无错无以自悟和更新,这些思维的“黑匣子”,正是打开创造大门的金钥匙。教师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的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而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发散思维,认清错源,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发学生的自悟,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3.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摹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
  4.扩大信息输入的容量,加强思维“能源补给”。
  教师要针对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及创造个性,善于引进大量的课外知识,加强信息量的补充,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活跃思维,诱发创新。
  
  三、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
  
  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勇于扬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选用以适应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新教法,并大胆进行教改,自创新的教育路子,以创造教育为主轴,带动创造教学的研究与投入。我的做法如下。
  1.打破思维定势,创设悖逆情境。
  教师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以史实为依据,对已形成定论的史实,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这是寻找思维新途径和培养学生的初步史学研究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2.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猎奇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充实新材料的同时,要抓住学生的新奇刺激下的活跃力,引导学生转到“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运动轨道上来。“开拓未来的学生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精选过的教材,使之牢固地掌握创造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精选有关材料佐助教学。
  3.归纳类比,分解组合,实行开放引导,激励学生的灵感迸发。
  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多种逻辑分析手段,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新规律。其方法或者是对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与假设,并设计探索程式;或者是对一定史事进行互换、拆卸(如资产阶级革命最本质特征是清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嫁接、重组。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开放引导,可激发学生无意识状态下闪现的灵感,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与深化。
  总之,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与心理动力,激发其创造激情,培养其创造意识,塑造其创造精神。这不失为素质教育的实际操作的方法之一。同时,值得提出的是,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创造素质的锻炼,不断发展自己的创造个性,改进教法,使教学洋溢着创造气息,把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出来,使他们真正成为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4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