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用四问,让发展性理答富有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它充满智慧、情感、技巧。发展性理答的四问(探问、追问、转问和反问),更需要智慧和艺术。
  
  一、探问――问渠哪得清如许
  
  探问就是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思考仍是模糊、片面、肤浅,甚至是错误的,变换角度再次发问,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繁为简,或化虚为实,促使并引导学生,让学生换一条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直到理解变得准确、全面、深刻为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独特性和创新性。
  [案例]《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周益民老师问题设计别出心裁,课堂上他使用很多极具诱导性的话语,创设语言情境:“大家眯起眼睛瞧瞧,地球母亲正向我们走来,看看她长什么样?身材?衣服?眼睛?头发?”学生兴致勃勃,自读课文,与文本对话,并融进自己的感受,充分地交流了对地球的认识。周老师并不满足,继续探问:“听听地球母亲正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此问引发学生深思,他们的心被点亮了,一个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母亲形象呼之欲出。他们找到了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他们真正懂得了,为了我们的地球母亲的将来,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一时小手如林,回答精彩纷呈。
  这就是探问的魅力――通过多个问题的诱导思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不断拓展,在质疑、解疑中锻炼了思维品质。这样的探问艺术才是有效理答。
  
  二、追问――刨根究底方见金
  
  即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而创设一些问题,给他们指引方向,引领他们更深入地思考文本。追问一般倾向于同一个学生,这样可以保持学生思维不被打断,也有利于对话深入展开。可以说,追问是纵向深入式的,它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追问,是一种最易操作而让师生更直接、更有效的互动方式。
  [案例]《再见了,亲人》
  窦桂梅老师执教《再见了,亲人》一课,在“讲亲人”这一环节中,一名同学深情地说:“大娘为了志愿军战士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窦老师追问:“你是爷爷奶奶唯一的孙女吗?”那名女生犹豫地回答:“应该是!”窦老师及时发现了问题,并没有轻易放过,而是继续追问:“不应该这么说话,你是唯一的孙女吗?”没想到女生说:“不是唯一的。”窦老师说:“他们爱你吗?”女学生感动地说:“虽然我不是爷爷奶奶唯一的孙女,但是他们很爱我!”窦老师继续引导:“是呀,大娘也很爱她的小孙孙,可是为了志愿军战士,她却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小孙孙,多么伟大的爱啊!”
  这个案例,窦老师抓住契机,一再追问,刨根问底,挖掘问题的深度,引发学生情感冲突。学生对“唯一亲人”的感悟更深刻,较好地理解大娘的伟大无私的爱和国际主义精神。很多时候,要说明原问题的重点或想引导学生取得正确或全面的答案时,需要的就是老师这样的教育机智,需要的就是这种顺势而下的追问艺术。
  
  三、转问――柳暗花明又一村
  
  转问一般是在追问无效时,或学生思维卡壳时,或为了问题得到更多学生讨论时出现的。课堂上老师一般会用“谁还有补充?”“谁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等将同一个问题转向抛给其他学生,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采用转问,往往能出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局面。
  [案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当课文接近尾声时,教师提问:“请你说说读了课文之后,你心里有没有疑问,有没有敬佩,有没有气愤,有没有憎恨,有没有同情,还有没有其他的感受?”自由朗读课文后,有学生回答:“我非常憎恨唐僧。因为唐僧不认识妖怪。”
  此时老师面向其他同学,转问:这也是憎恨啊?有人对他说的话有意见吗?学生说:不应该是憎恨,是因为唐僧认不出妖怪,错怪了孙悟空。教学在正常轨道运行。
  突然,有名学生说:“我的意见和他们不一样,我最敬佩白骨精。因为她虽然两次都没把孙悟空赶走,但是她不泄气。”
  面对学生这样的个性解读,老师沉着应对,把问题抛给大家:“不泄气?谁对他的说法持不同意见?”学生纷纷回答:“因为白骨精想吃唐僧肉,所以要三次骗唐僧。”“因为白骨精是要吃唐僧肉,吃孙悟空的师傅。”
  见价值导向回归正确航向后,老师又回头转向刚才敬佩白骨精的学生:“白骨精这样,你说她不泄气,是干好事呢,还是干坏事呢?”
  那名学生回答:“是干坏事。”老师:“干坏事不泄气,越不泄气,干的坏事可就越多了。是吗?”学生不好意思地点点头,终于认识到敬佩错了。
  这段教学对话,教师有几次恰到好处的转问。“情到深处自然真。”研读课文后,众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角色各有自己的体会,教师对学生的个性感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肯定。因为这时学生的体验感悟都在文本价值取向之内,老师最有效的理答做法便是鼓励。当某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说“我最敬佩白骨精”,所传递的信息是个性解读出现价值导向偏差时,如果这位老师将问题结果直接告诉学生也未尝不可,但理答引导的过程就是语文学习的过程。教师把问题一转,抛给更多的学生:“谁对他的说法持不同意见?”此问大大激发了更多学生主动思维,多向思维,热烈讨论。几个学生虽未答到点子上,但已经为回归正确价值导向作好了铺垫。这位老师抓住了很关键的一点:“白骨精这样,你说她不泄气,她是干好事还是干坏事呢?”再次把问题转给刚才发言的同学,促使她瞬间排除了无效的信息,悟到自己个性解读的错误所在。两次转问让整个课堂在忽明忽暗、曲折跌宕中最终变得豁然开朗起来,这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对话,更是一种高明的理答艺术。
  
  四、反问――以石激火生灵光
  
  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这种无疑而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采用反问的形式就是为了更好地引起他人的思考,穿透语言文字表面形象,探索文本核心价值。
  [案例]《西门豹》
  (课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西门豹借通知河伯送个更漂亮的新娘为由,把巫婆投进了水中;以到水中看望巫婆为由,要把官绅投入河中,官绅吓得磕头求饶。)
  师:难道西门豹真的相信河中有河伯吗?
  生:不是,西门豹想去救这个姑娘。
  师:哪怕姑娘是美女西施,西门豹也会说――
  生读――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门豹方法的巧妙?
  学生再读课文。再读课文后,学生的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起……
  师:看着官绅的神情,老百姓懂得了什么?
  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了解了他们眼中的文本背后:老百姓看到河伯娶媳妇是假的,骗人钱财的;水中没有神仙,没有河伯;西门豹要惩治巫婆、官绅。师引导学生感受西门豹的这种方法,不会让老百姓反对,教育了老百姓;又惩治了巫婆、官绅。学生自然感受到了西门豹方法的巧妙。
  教学片段中,教者这一适时反问,如重石击水,激起千层浪,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穿透语言文字表面形象,抓住文章的核心价值,深刻领会了西门豹的机智。这一反问,显示了教者较强的理答能力。
  王崧舟老师曾说:“理答技术是可以训练的,也是应该训练的,但是进入课堂就成了下意识的行为。就像学骑自行车,刚开始学的时候肯定会特别注意自己的手脚要怎样做,但是到了熟练的阶段就会人车一体。”如果我们潜下心来,细致地研究自己的发展性理答,详实地记录理答“四问”,那么我们收获的不仅是高超的理答技巧,更是无上的职业幸福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036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