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刍议化学实验与探究性学习的融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国祯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探究性学习正是这一经典的体现。“探究性学习”恰似一缕春风,给呆板的传统教学带来了活力和生机。教师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又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探究,使学习的全过程充满无限乐趣和动力。
  
  一、储运探究意识――坚定不移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在于:①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研究的体验;②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④学会分享和合作;⑤培养科学的态度和道德;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强调“获得探究的体验”。从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要想它能顺应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教师务必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1.养成质疑的好习惯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把严密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日常教学能够让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以便全面发挥各种感官作用。如讲“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之后,我留了这样一次作业:收集你周围各种装液体的瓶子,比较分析其共同点,并用所学知识解释之。学生一周之内收集到酒瓶、药瓶甚至酱油瓶、醋瓶、指甲油瓶、香水瓶等。学生比较它们的材质、形状、颜色后发现,瓶口都细小。学生的年龄虽然小,说起理由来,却分析得头头是道,颇有几分小行家的味道。
  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也非常重要。学习《自然界中的水》后,我要求学生调查了解“长江、仪征护城河的水质,并分析水质污染的原因何在”。我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我开辟“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了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2CO3),等等。这些活动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探究学习的开放性。因为只有开放才能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才能由每一个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个体指向,真正由学生从其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也产生发自内心的探究化学的内在需要。
  2.营造化学探究的多变场景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对演示实验还是对学生实验,都要学生对照教材的标准答案,并依照教材的答案背下来,甚至不做实验。我们应取消现象、分析、结论等环节的内容,变为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和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就会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如:(1)在雪碧饮料中加入紫色石蕊;(2)在稀醋酸、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中分别加入几滴紫色石蕊,由现象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3)在水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由现象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4)把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干燥集气瓶中,由现象说明二氧化碳本身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5)在滴有几滴紫色石蕊的水中通入二氧化碳;(6)把第(5)步试管中的液体取一半加热,另一半作对比观察。学生从观察中提出疑问,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在探究对比中能够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
  
  二、摸索探究方法――千方百计
  
  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讨论为途径,实验探索为形式,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
  1.自学探究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前布置有梯度的内容,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明确所研究内容的知识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的方法,使学生在读书本、读图、读网络的同时,感知问题、感悟知识,接受探究氛围的熏陶。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充分地自学准备,既能打动学生心灵,又能使课堂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使学中有探,探中有学。
  2.合作探究
  学生在自学探究基础上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多则班级全体参加,少则几个人,形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充分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当“铁钉生锈”实验成果拿到学校交流时,学生互相交换自己或小组的心得体会,甚至有学生用了一根刷了油漆的钉子半浸在水中做对比实验。又如学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时,学生在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中倒入少量浓氢氧化钠溶液并密封,反应后视觉与听觉上生动的实验现象给学生带来了活的知识,这和以往生硬的记忆相比,的确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今的学生思维活跃,想法大胆且有创新。教师除了让学生互相交流,还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作平等的交流与合作,这样学生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学术小成果。
  3.实验探究
  为了巩固探究意识或检验探究效果,教师一直把实验探究作为最爱。因为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对实验装置的设计,对反应条件的控制,对反应机理的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探究学习。
  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我让学生把书本的实验作为原理自学。然后,出示一些实验仪器:集气瓶、双孔橡皮塞(上有导管、燃烧匙)烧杯、弹簧夹、酒精灯(火柴)等,一些药品:磷、硫、木炭、水等,设计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案。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设计实验,激发了探索兴趣。
  
  三、反思探究过程――回味深长
  
  实验探究,最看重过程,属于教与学中最纯粹最美好的一部分,它诠释了梦想、勇气与探险精神,也意味着新奇、执着和成功。
  1.学习方法的实质转变
  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它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多彩的探究发现,个体各异的实践体验,克服了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
  2.价值观的明显提升
  探究实验既能帮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理论,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实验探究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于“异想天开”中主动实验,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了学习潜能,获得了成就感,培养了自尊心。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构建民主和谐的气氛,促进思想情感的交流,增进友情,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高层次的情感目标。
  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法展现化学知识,学生也应该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在不断积累经验,改变经验、重现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自我、充实自我。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普遍引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尚有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学生固有的学习习惯阻碍了探究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预先花大力气引导学生顺利走上探究之路,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也有毕业和升学考试的压力。
  探究性学习的倡导者萨奇曼认为,只要有一个能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焦点,学生享有探究的自由,还有一个容易引起反应的丰富的环境,学生都能开展探究活动。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努力成为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和引导者,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使自己也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一分子,做好先行者和实践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7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