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灵魂深处的战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力,并以“效果”说为理论基础,以死亡为主题,以恐怖怪诞为特点。其与心理分析相结合,直刺人类心灵深处,把人性中最丑陋,阴暗,残忍地一面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爱伦・坡的写作理念和恐怖小说,为美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爱伦・坡“效果”说恐怖心理分析
  
  1 前言
  
  爱伦・坡的作品以毛骨悚然,光怪陆离著称。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死亡的气息,灵魂的战栗,扭曲的人格和难以捉摸的隐喻与象征。他把人们藏在心底深处最黑暗最原始的欲望,以其特有的笔触,令人回味无穷的展示出来。
  爱伦・坡的创作成就集中在创作原理、诗歌和短篇小说上(除12万字的中篇《阿瑟・戈登・皮姆的故事》)。他的作品都体现了他毕生信奉的创作理念和他那永恒的主题:对心灵恐怖的唤起。在这里的恐怖不是特定的某―个时间或某―个人的恐惧,而是存在于所有人类内心深处的原始罪恶和人类面对强大压力所表现的疯狂与迷乱。他的作品脱离了政治,经济,生活,直指人类心灵深处,把读者拖入无法颠覆的恐怖深渊。也就是说坡的作品不在乎外部世界的刺激而转向人本身内在的研究,直面人的本能与死亡的真实,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其探寻的尖刻和结局的出人意料让人回味无穷。又引人深省。
  
  2 效果理论对坡恐怖小说的理论支撑
  
  爱伦・坡创造的主人公要么是神经质,要么有疯狂症,要么心灵遭到扭曲;故事的发生地也给读者蒙上了一层厚重的心理阴影;故事情节(尤其是推理小说)分析性强,气氛紧张,情节安排巧妙;结局常常在高潮之处又嘎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所有这些的设计都源于爱伦・坡一直强调的效果理论。他在《评的“故事重述”》中曾经这样阐述自己的创作原则:“聪明的艺术家不是将自己的想象纳入他的情节,而是事先精心策划,想出某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效果。然后再杜撰出这样一些情节――他把这些情境联结起来,而他所做的一切都将最大程度地有利于实现预先构想的效果。”使“每一事件,每一描写细节,甚至一字一句都收到一定的统一效果,一个预想的效果,印象主义的效果,”他重视作品对读者所能唤起的情绪和产生的效果。他认为,故事的首要目的是要在感情上扣住读者的心弦,产生最激动人心的效果。
  如何产生这种效果呢?第一,“以真实(Truth)为目标”。①这就是坡的大部分作品都用第一人称的原因,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而主人公或叙述人的选择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许就是自己,也许是普通的房客,也许是最亲密的爱人等等。这些故事的讲述人都是神经高度紧张,并完全投入到故事的讲述中,他们极其专注的讲述以致沉浸在奇异的事件中去,慢慢地带读者游离于现实之外,进入一个妖异恐怖的世界。紧紧地牵动读者的神经,引起了他们的共鸣。以《厄舍古屋的倒塌》(“The FaU Dfthe House of Usher”)为例:故事描述一个古老家族的一对孪生兄妹在在一座让人窒息的幽暗古屋内所发生的故事。“我”受到邀请来到这充满着不祥的古屋内,开始了一段恐怖的经历。很明显,这“恐怖”正是坡的预期效果。这效果就是以真实场景为依托,以恐怖阴森的气氛为烘托,让读者随着厄舍古屋大门的关闭,也随之与讲述人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其中的创作原理就是“采用一种‘召唤’或‘暗示’的方法,像敲击燧石取火那样去击发读者的想象”②坡以此为基础的创作手法就是“用描写代替叙事”③像故事的一开头“那是一个忧郁、灰暗、沉寂的秋日,阴云黑沉沉的压着大地。我骑着马孑然一身,孤独一人穿过乡间一片无比萧索的荒野:夜幕降临。终于望见了那苍凉阴郁的厄舍古屋”。这种忧郁,阴沉的描写在开头就为故事奠定了―个“恐怖”的基调,给读者埋下了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这里将发生不幸的事。果真在一个风雨交加之夜,被活埋的妹妹破棺而出,吓死了神经早已脆弱不堪的哥哥,最后整个古屋分崩离析。整个故事让人毛骨悚然,尤其是读者通过作者的“召唤”已经把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氛围:一间阴森古屋,暴风骤雨的深夜,起初听到被埋少女的微弱挣扎,继而听到棺裂口口,闪电划破雨夜的照耀下,如鬼魅般的少女已在眼前。读来让人毛骨悚然,战栗不已,却又有一股不可抗拒的魔力让人欲罢不能。
  第二,死亡主题的选择。恐惧是人类特有的最基本感情之一。而最让人恐惧的事就是死亡。死亡如何演绎最激动人心的效果的呢?在《怪异故事集》(Tales of the Grotesque and Arabesque)的序言中,坡就直言不讳的承认了这一点“我坚持认为这(作品的主题)不是德国式的恐怖,而是心灵的恐怖――由完全合理的源头(Legitimate source)演绎而来,再以完全合理的结果(Legitimate Results)得以展现。”为了追求这种“心灵的恐怖”。他把人物放到他所创作出来的特殊环境中,利用恐怖的特殊力量,打破社会人为制造的外壳,以便能进入人的灵魂深处。揭示人隐蔽的内心世界,展示人最原始的本能和最基本的需求,暴露平常连他自己都不愿或不敢面对的丑恶,并且从不同角度探索善与恶的冲突。④
  
  3 对传统哥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具有明显的哥特风格。英国文学批评家桑德斯对哥特小说的特征做出了精辟评价。他指出哥特小说拒绝描写日常生活,“喜爱峭壁和深渊,折磨与恐怖、恋尸、巫术、以及心神不宁,它沉浸于鬼魂出没、突然死亡、地牢、妖术、幻觉和预言之中。哥特小说。从根本上讲,过去和现在都是对舒适生活与安全,政治稳定和商业繁荣的负面反应。最重要的是,它反抗理性的支配。”⑤所有哥特文学重视的是恐怖和怪诞的因素都可以从坡的故事中发现。首先坡大多数选择夜晚为故事发生的时间,用以增添某种神秘色彩;其次故事发生的场景也有明显的哥特风格,像盘旋而上的楼梯,神秘的古宅或城堡,布置诡异的房间等;故事的选择和情节的构思都涉及到死亡;同时在气氛的创造上,坡也采用了大量的哥特式技巧:奇特的想象,惊险的事件和鲜明的意向。
  但是除了对传统哥特文学的传承,坡对此也进行了不朽的超越。肖明翰在《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中归纳了哥特小说的来源是民间传说和《圣经》,所以善恶的争斗一直贯穿于哥特小说史,而坡的小说则完全摒弃了道义的说教,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追求的就是刺激。所以在《泄密的心》中,主人公可以因房东的独眼丽杀他;《黑猫》中,主人公甚至明知是错的也要犯罪。
  其次。坡在主人公的选择上也脱离了传统哥特小说的精灵鬼怪,而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他注重情节描写的真实性,故事发展中精密的分析和缜密的逻辑,所有这些使看似离奇的事件显得那么合乎情理,甚至使人产生也许同样的事明天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感觉。
  然后是爱伦・坡善于把哥特手法和心理分析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他通过对人内心深处的描写来反映人类的变态和强 迫心理,以及人类在理智崩溃时的各种表现。在《提前活埋》中,主人公惧怕与死神的照面,而陷入惶惶不可终日的欲疯狂,欲昏厥而又不能的迷幻中;《椭圆形画像》中,画家不惜牺牲爱妻的生命而成就自己对艺术的疯狂等写得深入骨髓。
  可以看出坡要表现的是人性中最真实,最原始的方面,最吸引他的是人头脑中那些潜意识的,甚至无意识的精神活动,正是这些活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正以他惊人的创作力再现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思维过程。
  
  4 爱伦・坡恐怖小说的现实意义
  
  爱伦・坡的小说荒诞恐怖。看似游离于现实之外,但其实质并不是无根之木,无花之果,它反映了美国早期社会病态的精神状态。因为当时“美国清教徒把《圣经》里的每一个字都看成上帝的话,他们宣扬‘原罪说’,强调人性的堕落,坚信人的命运生前决定,认为人只能靠上帝的恩赐才能获救。”⑥但当时在美国独立运动之后,人们的自主和民主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渴望自由和独立,向依靠自己改变命运。加之愈演愈烈的南北战争,都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失衡,所反映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孤寂、恐惧、焦虑、烦恼、绝望等。所以人们需要寻找一种心理安慰,或一条发泄渠道。坡小说中的种种恐怖、惊险、黑暗正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心理欲望。人们可以在一种安全地带,享受到恐惧引起的审美快感。
  在我国现代恐怖小说发展史中,时常可以看到爱伦・坡的影子闪现。现在许多著名的恐怖小说写手,如周德东、蔡骏、鬼谷女、庄秦、麦洁等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关于体裁、构思、结构、气氛营造等来自于坡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如新浪网选出的十位最受读者欢迎的恐怖小说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对爱伦・坡的小说感兴趣,也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他的创作理论。
  
  5 结束语
  
  爱伦・坡除了对恐怖的偏爱,也一直致力于对美的追求:这种美带着凄凉哀婉,让人难以记忘怀。他笔下的美女在生命与美丽之花开得最灿烂的同时,也是生命走向凋零的起点。这种手法总能久久打动读者的心。为了追求这种效果,爱伦・坡以美女的死亡为题材塑造了多个形象。其中最典型的人物就是吉丽雅。
  可以说坡毕生都在用自己的笔坚持自己的创作理论一效果论。尽管当时学术界并没有给他正确地评价,但近年来随着对坡的理论和作品越深入的研究,整个学术界对他的评价和呼声也越高。虽然他行为偏颇,但他瑰丽的想象力,恐怖的气氛,精心的设计,还有对人类心灵深处的挖掘,都组成了美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9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