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言障碍儿童的家庭早期发现及干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杨 张晓燕 吴丽颖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语言障碍儿童的现状,并结合国内相关研究,介绍了几种家庭早期发现方法与干预策略,希望有助于家长对语言障碍儿童实施家庭干预,以期促进儿童语言障碍的康复。
  关键词: 语言障碍儿童 家庭早期发现方法 家庭早期干预策略
  
  语言障碍是指人在听、说、读、写或做手势诸方面任何一种系统性的缺陷。这种缺陷导致个体所表现出的语言能力与其年龄不相称,较其生理年龄的发展要迟缓,往往在词汇、语句、语法的理解和运用等方面存在明显错误,影响他们与同伴的交流。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约有127万儿童存在语言表达和理解障碍,语言障碍不仅影响儿童认知的发展,而且影响儿童情绪、个性及人际关系的发展,甚至会导致儿童心理异常。如果儿童的语言障碍能得到及早的发现,并进行有效的矫治与干预,儿童的语言将得到最佳的发展,否则会导致儿童学业不良或社会适应问题,给儿童的发展带来终身遗憾。
  
  一、语言障碍儿童的家庭早期发现方法
  
  1.发展性观察。语言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儿童语言发展规律表现有一定的年龄特征。一般来说,七个月的孩子开始进入咿呀学语阶段,在这一时期所发的声音开始具有意识性,一些咿呀语甚至类似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音节重复,如类似“爸爸”、“妈妈”的发音。儿童在一周岁左右开始说第一个词,一岁半左右儿童的词汇量达到70个,开始说出电报句[1],如儿童口渴时通常会说:“妈妈水。”(意思是儿童想让妈妈倒水。)到两岁时儿童的词汇量增加到270个,能够表达6―10个字的语句[2]。3岁时词汇量达到950个,开始尝试表达11―15个字的句子,而且开始说复杂的连动句[3]。通过为儿童做成长记录或日常观察,家长可以了解到儿童语言发展是否符合规律,如果儿童的语言发展明显滞后于同龄儿童发展水平,则可能发展为语言障碍。
  2.生活中观察。儿童的语言障碍一方面可能是单纯性的语言障碍,即儿童其他方面正常,只有语言发展出现异常,也可能是由智力、视力、听力等方面障碍所引起的伴随性语言障碍。伴随性语言障碍在矫治时较为困难,通常发现越早,治愈的可能性越大。家长可通过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判断儿童是否存在视力、听力问题。如,根据条件反射实验法观察新生儿对响动的反应:在婴儿每次哺乳前给予钟声,经3―4星期即能建立听觉与哺乳的条件反射,以后只听钟声,如见婴儿的口唇有吸吮动作,表示有听力,如无吸吮动作,则可能存在听力问题[4];判断儿童是否存在视力问题,对于9―10个月婴儿,家长可利用婴儿喜爱的玩具引起他们的注意,并观察儿童能否搜寻物体。如果儿童在上述的测验中不能作出有效的回应,家长需带儿童到医院做常规检查,以免因延误造成更大的康复困难。
  3.活动中观察。家长可通过日常活动观察儿童是否存在语言理解或表达障碍。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提问题的方式,观察儿童能否理解故事情节,从而把握儿童的语言理解水平。此外,如果儿童语言表达多重复,语速过快或过慢,声音过大或过小,过度嘶哑、总是带鼻音等,家长应引起注意。
  
  二、语言障碍儿童的家庭早期干预策略
  
  家庭干预是儿童语言障碍康复的保证。与其他方法相比,家庭干预能为儿童提供最多的语言运用机会,可根据儿童语言康复情况灵活调整干预目标。此外,家庭干预的语言目标具有生活化特征,儿童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即训练即运用,从而避免儿童产生语用问题。
  1.示范法。示范法是一种简单且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它根据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理论,要求家长为儿童提供正确的语言范式,儿童通过模仿纠正语音错误。这种方法使用范围广泛,可以是茶余饭后,或者是睡觉前半小时,周围环境不太嘈杂即可。运用示范法的首要任务是确立儿童语言干预目标。一个儿童可能存在多种发音缺陷,目标选择过多往往会导致家长在干预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增加儿童训练困难,容易使儿童产生畏难情绪。家长应根据儿童语音问题的特点,确立一个针对性的目标。当目标确立后,家长要帮助儿童认识正确语音的明显特征,示范目标音和儿童错误语音,通过辨口型、听差异、感觉声带振动让儿童比较两者间的不同。家长和儿童可通过“平行说话”训练新语音,即家长示范一句,儿童重复模仿一句[5]。家长也可以结合趣味性游戏,如家长和孩子玩“跟我学”游戏,规定在一段时间内,家长说完每一句话或每一个字词后,儿童都要正确模仿,不许添字或丢字,出现不一致时,家长可以刮刮儿童的鼻子。在干预过程中,由于语言障碍的原因,儿童难免经常出现错误,家长的焦虑和过分纠正会使儿童丧失信心,感到自己无能。干预本身在于增强儿童表达的信心,对于儿童的进步,家长赞许的眼神或鼓励的话语,不仅有利于儿童对新语音的塑造,而且会大大激发儿童对语言进行练习的强烈愿望。
  2.交流法。当儿童存在理解和表达问题时,家长应加强与儿童的日常交流。对于年龄较小或不擅表达的儿童,家长应通过讲故事对儿童进行语言刺激,培养儿童对语言的理解和对词汇的掌握。讲故事不是简单地复述故事,家长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讲给儿童听,语言风格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引起儿童对言语的注意,有助于儿童将外部语言吸收内化。此外,家长要善于向儿童发问,激发儿童的主动思考和表达的动机。当情节引人入胜或是儿童听得入神时,家长可以给儿童提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儿童观点少或者表达不清,家长需加强引导,切莫操之过急或对儿童感到不满意,以免儿童产生焦虑或者胆怯心理。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来说,家长可以通过茶余饭后的散步和睡前的谈话等形式多与儿童沟通,家长要尽量营造一个轻松的气氛,注意倾听,少评价,不批评;打开儿童心扉,激发儿童沟通愿望,探查他内心深处是否因语言障碍而产生负面心理,并使儿童坚信如果坚持练习,语言问题应该解决并且可以解决,由此可确保儿童心理健康地发展。
  3.游戏法。与其他方法不同,游戏法在干预时可使儿童更有动力,它也是儿童最易接受的形式。游戏法强调儿童参与的主体性,形式灵活多样。对于语言障碍儿童来说,游戏的目的不仅在于愉悦本身,而且在于通过游戏达到语言干预的目标,因此,家长应选择有语言参与的游戏,如假扮游戏、拍手唱儿歌、成语接龙、猜谜语、绕口令等。对于音量过大或过小、语速控制不好的儿童,家长可设计不同角色参与的假扮游戏,为儿童创设多种语境,使儿童根据不同的角色,模仿不同言语。如,要求儿童扮演老爷爷时,则尽量使声音变得厚重;扮演机器人时,声音机械呆板,等等。通过游戏,儿童会主动观察周围人物语言特点,加强对言语的模仿,形成正确的语音、语法和语句语速、语调等,进而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使用不同的语言。
  目前,我国相关的语言康复训练机构少,缺乏专门的语言治疗师,家庭干预是儿童语言康复经济而有效的途径,家长应掌握科学的发现方法和有效的干预策略,以确保儿童的语言得到最佳发展。
  
  参考文献:
  [1][2][3]昝飞,马红英.言语语言病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5-83.
  [4]钱志亮.特殊需要儿童咨询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4.
  [5]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M].华夏出版社,1999:168-1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2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