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切合题意,奏响作文高分的主旋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得分概述
  考场作文是否切合题意,会直接影响作文基础等级分的高低,如果写出的作文与题意不符,即使文采再好、结构再严谨也只能得低分。因此,切合题意是考场作文得分的关键之一。要想从切合题意的角度得到比较高的基础分就必须做到三点:一是作文主旨符合命题意图。考生在审题时要读懂题意,理解题目中的潜在信息,抓住题目中特别是提示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二是作文所选材料与文题相符合。如果试卷已给出文题,考生一般只要读懂提示即可。而现在的作文考查形式多为话题作文,文题也多要求自拟,当考生拟定题目后就要注意选材,不可偏离题意。三是作文文体、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切合题意,不过,现在考场作文一般对这条不作要求。四是行文线索与文中议论、点睛之笔切合题意,给读者浑然天成的感觉。
  
  得分策略
  从评分标准可以看出,审题立意占的分值比重非常大。因此,应特别重视审题和立意。审题就是审清题意,就是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这是写好考场作文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审题要做到“准确”“全面”,就是要明确写作的范围和要求,进而选准入题的角度,确定正确的中心,安排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把握重点,采用题目要求的文体方式和表达方式,不模棱两可,不顾此失彼。审题之后,紧接着要在立意上下功夫。写作文常用的立意方法有:1.由事到理;2.由理到事;3.变换角度立意;4.依照社会公德立意;5.借鉴所学道理立意;6.根据社会热点立意;7.选取自己最想说的立意。
  
  备考指导
  作文的范围、角度、中心、材料、文体、表达,哪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与审题不够准确、全面有关。因此审题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审文体。审清题目要求写何种文体。有些考生的作文,内容混乱,中心不突出,东拉西扯,致使作文缺乏明确的主旨和严密的结构。有的题目中有“记”“议”“论”“介绍”等明确表示文体的字样,辨认比较容易,而没有这类字样的就要从题目自身的风格色彩上去辨认。
  第二,审范围。审清题目要求写生活中哪一方面的题材,范围有多大。
  第三,审立意。一篇好的文章,总是在立意的新颖和深刻上闪烁着迷人的光辉。那么,如何让充满着个性色彩的立意成为我们作文的第一亮点呢?请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健康的立意给人们美好的享受。
  立意健康,就是说作文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必须正确向上,要体现出一定的积极意义,能给读者以鼓舞和启迪。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同时也是复杂纷繁的,不少积极的消极的东西都在影响着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生活,才能把握好文章的立意。如果不顾立意是否健康一心求新求奇,我们的作文就有可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2)新颖的立意吸引读者的眼球。
  所谓新颖,就是立意要跳出陈旧的框框,“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能言”。如果思想懒惰,人云亦云,所写文章必定是千人一面,俗不可耐。确定立意时,我们不妨渗透时代新观念,奏响新世纪的最强音;或者反思旧说俗见,反弹琵琶推陈出新;也可以从毫无价值的立意中另辟蹊径,发现并凸现其闪光点。
  (3)深刻的立意引发思想的共鸣。
  立意深刻,是指文章要有思想深度,要能够挖掘出生活的底蕴。很多同学写作,在立意上难以深入,其原因往往在于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开掘,没有挖掘出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来。
  
  失分会诊
  告别悲观
  某考生
  面对挫折,有人悲观,有人奋起,在这里,我想劝大家一句:告别悲观。
  著名小提琴天才帕格尼尼,疾病从他一出生便纠缠住他,四岁患肺炎,六岁得喉结炎,此后一场大病又夺去了他的眼睛,各种病魔不断侵蚀着他的肌体。但他并没就此倒下,自信地站了起来,自信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细胞衰竭老死了,有些人悲观地躺在床上自怨自艾,等待别人的照料,霍金却告别悲观,独自坐上轮椅,用僵硬的手敲打鼠标,探索着那未知的世界。
  陶渊明本为朝廷官员,但他厌恶官场黑暗、追名逐利,因此他弃官隐居,放弃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因为他有自己的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告别权贵,摒弃世俗,投身秀美山水的情怀,绝对是一种告别悲观的好方式。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26岁时患了中耳炎,到1820年,两耳完全失聪,这对他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但是他并没有屈服,为克服困难,他用一支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里,一端咬在牙齿中间,来听音,最后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交响曲。
  实验失败了,有人说:1000次的惨败,你该收手了吧!爱迪生却告别悲观:1000次的失败起码告诉我1000种材料不能制作灯丝。终于,在他的坚持下,灯泡发明成功了!他若没有告别悲观,人类不知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他若没有告别悲观,又何来一位用意志创造奇迹的伟人呢?
  告别不是悲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勇于告别,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度过人生。
  简评
  此文是以“告别 ”为题写的一篇文章,其拟题符合题意。造成此文失误的原因有四:一是选择存在重复。所选帕格尼尼与贝多芬的事例都是代表音乐方面的,还有就是选择的事例中的人物,因疾病导致悲观的过多。材料顺序也有些凌乱。二是陶渊明的事例不符合文题。陶渊明的事例虽然有悲观的因素在里面,但是他选择了逃避,不能说明告别悲观后的人会奋起,会成功。三是文中缺乏议论之笔来点示材料所代表的意义。文题“告别悲观”也隐含了对议论的要求。文中如贝多芬的事例,没有恰当的议论,变成了事例的堆砌,这也导致线索不太明晰。四是结尾点睛之笔不合题意。结尾的“告别不是悲观”偷换了“告别悲观”这个概念。“告别悲观”是已经有过悲观,而“告别不是悲观”可能没有过,或许是告别同学、告别故乡的意思。
  
  提升要诀
  1.抓住悲观选材,材料人物要有曾经悲观的经历,还要有最后成功的结果。2.所用材料要代表不同方面。可选科学家、文艺家、政治家等,事例不要太多,三四个就行。还要注意人物悲观的原因要不同,不要都用抗争疾病的,还可以是事业上的障碍、挫折等。3.每个事例之后可扣住悲观进行议论,用“告别悲观”来串起全文。4.结尾可作适度深化,由上文中的材料延伸到其他方面也要告别悲观。
  
  佳作导航
  告别不是悲伤
  江苏常州一考生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
  当挥手告别,我们看见他们眼中坚定的信念;当转身离去,我们看见他们高大的背影。他们化离愁为和平,他们化离愁为奋起,他们化离愁为忠心。他们独步汗青文化时就向世人昭示:告别不是悲伤。
  文成入蕃
  她回头,看见秀美的大唐江山在苍茫的古道上渐去渐远,她分明听见家乡那声声燕子的呢喃,那声声亲切的呼喊。但拭干眼泪,她告别繁华,告别亲情,去塞外播种和平的种子。她的韶华在这满目的黄沙中消逝了,她的美貌在这千古的冰凉里黯然失色。回眸,是告别时的坚毅,是那凤冠霞帔后的祝福。漫天的飞沙似在哭泣,枝头的苍鹰似在落泪,谁看到了文成那欣慰的面颊?
  告别不是悲伤,是和平的彩桥。
  勾践离国
  战后失败的哭声仿佛还萦绕在耳际。他一身奴隶装,站在城门下。身边是他心爱的城池,如今早已是断壁残垣。透过层层送别的人影,他没有看到悲伤,那双双噙满泪水的眼里是期盼,是支持。是的,他就此告别,坚毅地走向吴王的马棚。他可以受尽凌辱,但不会忘记卧薪尝胆。告别总延续着归来,归来是挥师而下的神勇,是青史留名的豪情。
  告别不是悲伤,是坚毅的奋起。
  屈原投江
  独乘小船,渐渐远离了国都。楚怀王冷峻的目光还在脑中回荡。江水,冰凉得让人心寒,他早已无所留恋。站在江边,他看见了百姓们竭力挽留的神情,亦看见孩童高举《离骚》诵读。足矣,受辱不如归去。这是生命最后的告别,他在笑,笑庸君,笑佞臣,笑自己的忠心终将名留青史。一跃,他被江水吞没。那是凄凉的告别,还是“路曼曼其修远兮”的延续?
  告别不是悲伤,是感人的忠心。
  鸟儿告别母亲,是去拥抱天空;落叶告别树枝,是去孕育希望;小帆告别海洋,是去接受挑战……
  告别不是悲伤。
  简评
  这也是一篇以“告别”为题的作文。此文是2006年江苏常州市中考的一篇优秀作文。从切合题意的角度来看,此文得分点有三:一是文题切合试卷命题意图,紧紧抓住“告别”拟题。二是所选材料切合标题和试卷命题意图,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考生采用“以大就大”的方式拟题,主旨定在“告别不是悲伤”,并紧紧围绕此选择了三个事例:文成入蕃、勾践离国、屈原投江,这三个事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告别不是悲伤的内涵。所选人物也是三个层面:公主、皇帝、文人。结尾“鸟儿告别母亲,是去拥抱天空;落叶告别树枝,是去孕育希望;小帆告别海洋,是去接受挑战……”将告别不是悲伤予以多角度发散,深化了主旨,也切合了“告别”这个大的话题。三是行文线索切合题意。全文采用“告别不是悲伤”这句话一线串珠,使标题、开头、主体、结尾相互呼应。当然,富有文采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也为此文增色不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459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