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富有亲和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洪涛

  新课程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富有亲和力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师生相互尊重,师生关系融洽。那么,如何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富有亲和力呢?
  
  一、充分利用“动情效应”
  
  树立传统教学观念的教师,往往无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只让学生适应教学,千方百计地将学生引入应试教育的轨道,甚至不惜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缺乏亲和力。笔者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位教师,他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总是位列年级前茅,个人也常有研究文章见报,但学生评教满意率却很低。学生们普遍反映,对该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都能接受,但他太过严肃,与学生谈话,总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学生有事找他,他也是“爱理不理”的样子。
  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关心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真理的追求。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就会生发出对教师的爱,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心理学上称之为“动情效应”。这种效应让学生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希望与教师合作,力求品德修养、知识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富有亲和力的教师总是把学生看作平等的朋友和教育活动的合作者,尊重他们的人格,宽容他们的错误,倾听他们的意见,努力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富有亲和力的教师总是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始终保持着“青春的活力”,和学生们在一起时,让学生们感觉不到年龄的差距,愿意和老师在一起,愿意与老师说心里话,愿意与老师交朋友。一名真正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知识渊博、气质儒雅,还要有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以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较高的教学艺术,获得学生的信任;以对学生的细致关心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带着微笑进课堂,满怀激情授课,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可亲可敬的,教学是富有吸引力的,进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者在反映时代最新知识和最新信息、反映学生思想认识和心理特点等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教材上的知识和所引用的材料,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似乎书上的人和事总是那样典型和完美,有时学生难免会将信将疑,从而影响学生对知识在情感上的认同。中学生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形势很感兴趣,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密切关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抓住师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教学就有了让学生乐意接受的切入点。比如,在学习“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时,学生必然会想到,我国前几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虽然出现了财政赤字,但是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是否与教材上说的“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相矛盾呢?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是不是可以说,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的最理想状态呢?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师回避这一问题,就会让学生丧失了一次学习运用理论知识的好机会。因此,不妨引导学生回顾一下我国实行这一政策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不但消除了学生心中的疑惑,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了学习思想政治课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增强个人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这样的感受,学生能不喜欢思想政治课吗?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了新知,学习兴趣必将大增。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生自身的体验,只有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操作,用心灵去感悟,让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参与的愉悦、创造的美妙,实现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情感的高度融合。但是,我们所习惯了的课程教学则过多地注重接受式学习,而使探究式的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处于无关紧要的地位,压缩学生学习的过程,往往是教师直接得出结论,或者让学生直接背诵教材提供的答案。正是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当然,强调学生的体验,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困惑、挫折与失败,也就是说有可能学生花了很长时间和很多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这正是一个人学习、成长、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正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眼前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来说是值得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探索就是一种收获,体验就是一种成功。有一位教师讲授《坚强意志的作用》时,设计了以“坚持、挑战、成功”为主题的21世纪成功人士论坛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为自己选择一个20年后的角色,并设计一次在20年奋斗中遇到的最困难的经历及克服困难的历程。这一设计使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和锻炼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注重师生多方面的互动
  
  不少教师重视结果,关注考分,让学生记理论、记知识,甚至让学生背“标准答案”。而事实上,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方法不一样,获得的情感体验不一样,导致学生的收获也不一样。那种不顾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单纯地追求考分的教学,学生是难以接受的。新课程改革着眼于未来国民的素质,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特别关注学生会不会提问题,是不是积极思考,是不是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提倡的师生互动,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只是知识上的交流与互动,它还应包括思维互动、情感互动和心灵互动。特别是作为一个政治教师,不仅是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而且是感情丰富的“艺术家”;不仅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而且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灵,与课堂共忧愁,与学生同欢乐。一位教师在执教《宪法规定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一课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一内容时,义愤填膺地声讨李真的贪污罪行,这种情感深深地感动了学生,一位学生甚至激动地站了起来:“我的父母就是国家干部,我打算回家后要告诫我的父母,让他们在今后工作中一定要遵纪守法,爱护国家和集体财产。”这位学生发自肺腑的话,不仅让同学们受到了教育,而且感染了听课的教师们。
  增强教师和教学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得到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能热情地学习,主动地思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62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