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现行的课程标准把“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教学目的之一,也说明美育符合当代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需要。既是如此,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呢?
  
  一、挖掘教材的内容美
  
  语文是一门综合文化素养课,它不仅具有工具性,其美育功能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就语文教材本身看,它具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诸多方面。美是文学艺术大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美丽的西双版纳》、《春》、《鼎湖山听泉》等文章,展现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旖旎动人;《老山界》、《藤野先生》、《热爱生命》等作品所描绘的人物崇高精神和美好品格,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中学生的阅历有限,知识的积累也不够丰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挖掘课文中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情之美。如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一文中的“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一片段,共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丰富多彩的语言描绘出异彩纷呈的画面。教师适时恰当地给予点拨,知识因美而生辉,想象因美而丰富;学生就会用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态度来求知,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发挥教师的语言美
  
  教师是教学语言的载体。善于巧妙运用语言艺术的教师,珠语妙连、口若悬河,能把无声的文字变化成有声之意,使每个台词都闪烁着智慧和灵感的光彩,使人感受到美好的境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文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要出色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发挥语言美。总观教学实践,教师的语言美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语言应准确恰当、明白晓畅、生动活泼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作者用语言为我们构筑了精神的美好家园,它需要教师用有生命力的语言将它们展示在学生的眼前。教师的语言美应做到既生动形象,又韵味无穷;既幽默机智,又耐人寻味。语言的生动也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体现。曾看过一个有趣的例子:开学典礼后,某老师到班里巡视,刚走到门口,忽然脚底一滑,他还没来得及思考,便摔了个面朝天。学生们先是哄堂大笑,继而窃窃私语。这位老师从容站起来,没有面红耳赤的尴尬,没有勃然大怒地训斥。他拍拍身上的灰尘,微笑着说:“这是我给大家上的第一节课,摔倒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学会摔倒后重新站起来。”幽默的话语不仅消除了自己的窘态,还因势利导,令学生肃然起敬。
  2.音调和节奏的和谐美
  这是一种诉诸听觉之美。随着作品情节的发展变化,教学语言也要跌宕起伏,或舒缓或激昂。扣人心弦的范读、生动有趣的讲析、抑扬顿挫的语调、韵律和谐的节奏,能紧紧吸引学生的心,促进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叩击他们的心弦,引起共鸣。
  同时,教师要发挥语言美,还应重视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能与作者的心灵沟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语文教师要善于美读,不光读出语言美,还要读出思想美、情意美、形象美,借此感染学生。
  三、构建富有美感的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是由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反映出来的心理氛围,是教师和学生所具有的带有整体弥漫性的心理的气氛。良好的教学氛围常常既和谐又活泼;既紧张又有序,既庄严又亲切;既有教师播种的繁忙,又有学生收获的快乐。在这种氛围中,师生双方均能形成有审美愉悦的良好心境和情绪。
  要构建出富有美感的教学氛围,首先是教师要注重教学行为的美。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语言的运用、还是教学仪态的表现,都要能达到美的境界。教师除具有渊博的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课堂设计能力、表达及组织能力,以饱满的精神、优美高雅的仪态,春风化雨般传授知识,使学生在和蔼可亲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其次,师生应互敬互爱,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在师生双方的和谐交流中,教学任务才能圆满完成。其三,还有相应的外部环境条件,如教室布置富有审美情趣:窗台上置几盆花草、黑板两旁贴上图画或对联以及教室后面图文并茂的板报等,都能带来美的感受。
  总之,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实施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还有很多方法。语文教学工作者还应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改革创新,将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韦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685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