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听说法在二语习得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洁红

  摘要: 本论文以听说法的一次课堂教学运用为实例,示范了听说法的应用过程,然后讨论听说法的教学原理、老师和学生的特点,从而归纳出听说法的教学特点及其局限性,最后,论文对听说法作出总结,并就教学法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教学法 听说法 听说法的特点与局限性
  
  一、引言
  
  现在广泛运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沉默法、暗示法、社区法和全身反应法。前三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后五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本论文以一次教学过程为例,示范听说法在课堂上的运用,然后讨论听说法的运用特点及其缺陷,最后总结我对教学方面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二、听说法的教学过程
  
  在亚加达外语专修学院教学,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提升沟通能力。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词汇量有限,不敢开口讲,如何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在任教的这个班级里,我采用了听说法进行教学。接下来,我会对其中一次课的上课过程进行描述,然后再作讨论。
  这个班28人,这次课堂活动是45分钟,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运用 “What time is it?” “It’s ... o’clock. I ... at ...o’clock.” 进行日常活动的交际对话。 整个过程采用英语教学,完全避免汉语解释。课前我准备了PPT演示、日常活动的图片、一个钟和一些纸飞机。经过简短的课前问候后,教学正式开始了。我指着PPT上图片,领读对话:
  -What time is it?
  -It’s seven o’clock. I get up at seven o’clock.
  学生们整齐大声地跟读。由于有图片的帮助,同时利用肢体语言,这个过程是不需要中文解释的。为了确保他们发音正确,我把他们分成两组,轮流分饰两个角色。经过几次朗读,再让他们两个一组地练习这组对话。这次是自由练习。这时,我开始在课室里巡视,逐一细听他们的发音,然后个别纠正。五分钟过后,我分别挑了三对学生站起来示范。这个环节可以克服他们的紧张心理,因为,他们在之前已经熟悉了这一组对话,而且在他们示范之后,都会获得我的表扬、肯定和同学们的掌声,这使他们很有成就感。所以这个环节通常是学生们积极举手要求示范的。第一组对话结束之后,我显示第二套图片,大声领读:
  - What time is it?
  - It’s half past seven. I have breakfast at half past seven.
  接着又练习了4种日常活动。每一组对话都重复以上的步骤。
  - What time is it?
  - It’s eight o’clock. I go to school at eight o’clock.
  - What time is it?
  - It’s twelve o’clock. I have lunch at twelve o’clock.
  - What time is it?
  - It’s four o’clock. I go home at four o’clock.
  - What time is it?
  - It’s eleven o’clock. I go to bed at eleven o’clock.
  这个过程持续了20分钟,这个过程的目的在于确保学生能正确读出时间和日常的活动。整个过程用英语教学,学生也不允许用中文交谈。在确保他们明白这些日常活动的意思,并且发音正确之后,我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首先,我的PPT上显示了一些日常活动的图片。我把钟拨到7点钟,然后问: “What time is it?” 由于经过刚才的反复练习,学生已经熟悉了时间的表示法和这些活动的表达法,所以他们可以立即齐声回答: “It’s seven o’clock. I get up at seven o’clock.” 然后,我叫一对学生站起来对话:
  A: What time is it?
  B: It’s seven o’clock. I get up at seven o’clock.
  保证他们能自然流利地问答之后,我再进行下一个时间的提问。余下的四组日常活动的练习也是重复以上的步骤。每次学生表演结束后,我都会加以赞赏 “Wonderful!” “Very beautiful pronunciation!”“Well done!” “Fantastic!” 等。这消除了他们紧张的情绪,并激发了其他学生的表演欲望。这个过程持续了15分钟。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有图片的提示但没有文字的提示下,能准确、顺利地说出时间和相应的日程活动。这个环节的时间提问不需要按一天下来的顺序提问,这样更能提升学生的反应速度。
  最后一个环节是一个游戏环节。我在事先准备好的纸飞机上写好了不同时间,有些时间是刚才练习没有的,这可以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我把一个纸飞机飞出去,一个学生捡起来,然后读出上面的时间:six o’clock。然后,我提问一个学生: “What time is it?” 他想了一下就回答:“It’s six o’clock. I get up at six o’clock.” 我肯定性地表扬了他之后,飞出第二个纸飞机……整个过程是很顺利的,当然也出现了一些笑话。我提问一个学生: “What time is it?”他回答: “It’s four o’clock. I get up at four o’clock.” 他的回答引来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他马上意识到出了错,但为了面子上过得去,他仍然坚持“我就是4点起床的”。我马上表扬他:“I am very glad to hear that. You are a very studious student!”虽然他不知道studious什么意思,但他知道我在表扬他,他也就很满足了。
  这样,课堂就结束了。经过45分钟的训练,学生能自主、流利地就时间和相应时间的日常活动进行交际。整个教学环节的目的在于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总体来说,整个教学活动是成功的。
  
  三、听说法的应用特点
  
  (一)听说法的教学原理
  我们经常会把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在婴儿时期母语习得是从“听”和“说”开始的,然后再学“读”和“写”。而且在真实世界里,大多数的交际都是通过“听”和“说”来实现的。在此前提下,听说法就强调了口语练习:在每次的课堂中,老师设定一个情景,学生要学会在特定的情景下用目标语言(也就是英语)来进行交流。当然,他们一定要事先学会一些句型。例如,在以上的教学中,学生要掌握 “What time is it?” “It’s ... o’clock. I ... at ... o’clock.” 这组句型,然后进行交际。经过大量的对话和练习、大量的巩固训练,他们就会像英语本土人一样,对该情景作出及时的、自然的反应。听说法的基本原理就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一个句型,从而使这个句型成为他们的语言习惯。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
  顾名思义,听说法强调的除了口头表达,还有听力的练习,因为整个对话是用目标语言来教的,母语在课堂上是不能使用的,各项对学生的指令也是用目标语言进行。教师只能用图片或者手势来解释目标语言的意思。因此,为了明白老师的意思和指令,学生必须认真地听。同时用目标语言教学也给学生提供了听的机会,从而提升他们的听力技能。

  除此以外,语法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几乎不会提及的。因为听说法就是要培养学生把目标语言作为他们的讲话习惯,他们对句型的掌握是建立在不断的重复、记忆的基础上的。
  (三)教师的特点
  从整个教学示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教师要全程控制上课的进度和课文的内容,学生一定要跟随老师的指令,也就是完成老师指示他们做的任务。教学中的对话、练习和游戏都是由老师来设计和监控的,而且,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要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学生所谈论的话题一定要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展开。所以,“老师根本不鼓励学生自己创造互动”(Jack & Theodore, 2000)。
  作为一个控制学生说什么的监控者,教师还要控制学生的对话质量。换句话说,老师应该教学生准确地讲,包括纠正他们的语音语调。要确保学生的准确性,教师必须准确地带读对话。不但要全班学生一起练习,老师还应该提问个别学生或者几对学生进行操练,这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这样,学生才能形成一个“准确”的习惯,而不是一个“错误”的习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老师要立即表示赞扬肯定,从而达到鼓励的效果。这对于初学者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尤其重要。
  (四)学生的特点
  由于整个教学环节是在教师的监控下,所以听说法适用于两类学生。第一类是缺乏自律的学生。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对于缺乏自律的学生来说,任务完成的可能性较低。许多学生,尤其是民办学校的学生,都存在一种惯性:只有在老师的监督下才会学习。
  第二类是初级的小学生。他们的特点是纯真、善于模仿,喜欢同声回答老师的问题,更喜欢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只为了博取老师的欢心和同学们的尊敬,最关键的是,他们喜欢玩游戏。正如前文所说,听说法强调在某种情景下的口语交际,而不是句型结构的语法规则。 通过大量的模仿和重复,小学生更加容易把这些句型看作是一种习惯或一种方程式。他们多半不会去想这个句型如何构成,为什么会这样构成,而把各种句型看作习惯,这恰恰就是听说法的精华所在。
  
  四、听说法的缺陷
  
  (一)词汇量的局限性
  学生只能通过对话和演练习得词汇。当他们作演练的时候,只能用老师提示的词汇进行造句。 他们不能创造自己的句子,一些关于他们自己真实情况的句子――因此他们的词汇量只能局限在对话和演练当中。
  (二)与真实世界交流的缺乏性
  由于词汇只局限在对话和演练中,句型结构也一样。Vivian Cook (2000: 183)提过,即使学生完全掌握听说法课堂中的内容,他们还是需要更多的知识才能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交际。因为学生所学的句型是固定的,而在我们实际的交际中,语言是灵活的、千变万化的。 因此,一旦他们遇到一些与他们所学的不一致的句型时,他们就无法表达自己,也无法明白别人的意思。
  
  五、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听说法在二语习得的教学中有其优点和缺点, 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当我们要强调背诵单词和句型的重要性的时候,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该单词和句型反复地听,反复地读,练习大量的替换演练。就这点而言,听说法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记忆单词和句型。
  对于某些学生而言,不断地重复会使他们感到厌倦,尤其是在掌握了该句型之后,他们就不愿意再花功夫在上面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例如投影、海报、录像等,这些多媒体教学可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它们还能帮助解释单词和句型的意思。
   总的来说,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取决于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低年级学生的口语课上,听说法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然而,由于它的局限性,它并不能应用于文学课上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无论是什么课程,我会采用两种或更多的教学方法,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单单只用一种教学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某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导,多用教学法综合运用,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互补各自的缺陷。
  
  参考文献:
  [1]Jack C. Richards,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Vivian Cook.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7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