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小芹

  摘要: 我国目前流动人口中学龄儿童约有200万人,他们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指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非常重要,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思考。
  关键词: 流动人口子女问题 社会融入 对策与思考
  
  一、流动人口子女身份定位问题
  
  流动人口通常指在某一时间范围内居住地发生了跨越一定地域界限变动的人。本文中的“流动人口”,是指那些以家庭模式从乡镇流入城市,在流入地居住时间为一年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口的子女就是指外来务工者的子女。北京社会科学院学者韩嘉玲曾对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做了一项调查,将这部分“城市新市民”分成四类:1.从小跟父辈来到城市打工,有的甚至就出生在城市。2.守在农村的“留守儿”,长大以后跑到城市,投靠父辈。3.处于来来回回的状态,小时候在农村呆了很短的时间,然后到城市里读小学,因受到户籍制度的牵制,初高中又必须返回农村。4.跟随父辈打工进入城市,后来又从农村考回城市,读大学――这是一部分非常少的人群。
  
  二、流动人口子女面临的问题
  
  (一)制度的排斥和边缘化的课桌。
  进城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是当前义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难。根据有关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学龄儿童按流动人口的2%-3%计算,估计全国约有200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儿童不能就地入学。即使通过缴纳一笔不菲的“建校费”等进入当地中小学校,但由于缺乏文化上的差异等原因,仍然会导致这一部分入学儿童学业成绩不良,辍学率居高不下。很多流动人口选择让孩子人读同乡人办的民工子弟学校。但民工子弟学校的学校校舍简陋,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迫切需要完善。
  (二)经济的排斥和边缘化的心态。
  流动人口进城后的一个现实困境是难以融入城市社会,难以融入当地的经济生活,这其中虽说有着多层次的因素,但城市社会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和排斥却是不可忽视的。其一,城市居民的歧视。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在造就巨大城乡差距的同时,也衍生了城里人的优越感。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普遍具有一种戒备、排斥心理。此外,流动人口家庭的经济地位更加深了他们及他们下一代子女的自卑心理,对于流动人口来说,他们努力的目标就是多挣点钱以求得生存。加之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他们中有一些人在城市中的一些越轨行为,给城市秩序与居民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并产生“晕轮效应”,更加深城市人对其全体的反感心理。
  (三)社会文化的排斥和边缘化的归属感。
  社会归属是指社会成员把自己归入某一地域人群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既有对自己社会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对该地域的投入、喜爱和依恋等感情色彩。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归属感主要是在其就读学校与同辈群体交往中、学校集体活动中,及对城市的感受中形成和发展的。但是城市孩子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使得流动人口子女产生了被歧视和对立感,感觉到自己与城市孩子的差别。可以看出学校对个人的社会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校的文化氛围很重要。学校是一个最自然的融入过程。
  
  三、对策与思考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必须采取一系列对策从各种途径来有效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这对于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流动人口纳入政府的日常工作中,建立以常住人口为依据的户籍管理体制。
  从根本上讲,要认识到流动人口子女将成为本地区未来的主人,他们的发展与成长将关系到城市长远的整体发展水平。各级政府应打破现行以户口为依据的户籍管理体制,建立以常住人口/现居住人口的户籍制度为依据的管理体制。各级政府不仅应为户籍人口服务,还应将非户籍人口纳入其日常管理与服务范围之内。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方面应将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纳入公办学校招生计划。
  (二)建立多部门合作以完善流动人口工作的运作机策。
  流动人口子女所涉及的生存、教育与权益等方面,往往不是一个地区的行政部门能够解决的,还涉及到教育、公安、物价、工商、计划生育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探索及协调各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进行有关流动人口子女的工作,通过部门间的多种合作形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流动人口子女能够有得到平等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权利。
  (三)全社会要提高对流动人口子女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流动人口子女已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因此,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重视、尊重流动人口,关心支持流动人口子女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氛围,发动各种社会力量,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各种支持。
  (四)公立学校要构建平等、无差别、无歧视的教育环境。
  消除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公立学校的心理门坎,让流动人口子女回归公立学校教育不仅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还有利于他们的社会适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城市孩子正常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城市学生宽容、接纳的态度,促进其对世界差异性、多元性的了解。
  (五)将打工子弟学校纳入相关部门的管理与辅导工作中。
  按目前的态势,绝大多数流动人口想马上融入城市,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从现实可能性和将来可能性角度来看,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分阶段的过程,在这里,没有城市社会政策和体制作相应的改革和创新,要真正地融入城市社会也是不可能的。笔者认为,户籍制度改革仅仅是城市迈出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第一步,目前在促进融入方面做得还很不够,需要改变从社会身份角度来制定政策的做法,全面改革城市社会体制,从就业体制、社会保障体制、财政体制到教育体制等,都需要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吴曾基.现代社会学[专著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美]Vincent N.Parrillo;Ardyth Stimson.当代社会问题[专著类].第四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朱力等.社会问题概论[专著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韩嘉玲.中国民办教育组织与制度研究[专著类].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