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素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必须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本文首先分析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指出开展课外阅读的迫切性,然后论述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最后阐述如何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关键词:课外阅读;加强指导;培养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素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学生从各种材料中摄取创造性成分,获得养料,培养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两条腿,二者是不可偏废的。可是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了课外阅读。
  忽视课外阅读易导致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大多患有“贫血症”,导致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总是同样的答案,作文中总是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材料,甚至是同样的假话、空话和套话,孰不知这一恶果的酿造正是我们自身的失误。张志公先生指出:“语言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掌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多读”“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几乎是所有在教学方面取得成就的教育工作者、行家的共识。特别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了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的重大影响,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同时也规定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拓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对学生的心智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 陶冶性情。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是陶冶他们性情的一个好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还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生生活在学校、家庭,也生活在社会上,形形色色不健康的思想必然也会渗透到他们的精神生活中去。教师很有必要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思想进步的书报,例如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记以及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的报道,可让他们从中学习先进人物的思想品德,令书报中的英雄志士的形象感染他们,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引导学生看有关文学、美学、音乐、绘画等书籍,可以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具有崇高情操和富有实践能力的人。
  2. 开阔视野。课外读物纵横古今中外,浩如烟海。若想凭借课内所学的“沧海一粟”而“以不变应万变”,那无异于痴人之梦,唯有靠课外广泛地涉猎,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书读得多了,就能使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这自然就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领域。
  引导学生阅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就会学到很多科学知识。如爱读天文学方面书籍的,可饱览天文学的知识,增加对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现状的了解,从而激起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读时事政治书刊的,就能了解到国际政治局势、国内的政策变化;爱好文学的学生会大大地开阔文学视野,扩充文学知识,丰富文学底蕴……
  3. 发展能力。课外读物种类繁多,容纳社会百科,包揽自然千门,学生若能经常阅读,那么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可以增强语感。叶圣陶说,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锐敏的感觉”。一般来说,阅读能力的核心就是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能力,即语感能力。语感敏锐的人,往往能直接、迅速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还可以体味到“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诸多妙处。反过来,语感的优劣,也来自于阅读的积累。书读多了,知识的储存量就可观,“感觉”自然就灵敏。由此看来,要使语感能力得到发展,加强课外阅读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2)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众所周知,要想写作水平高超,就离不开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的积累,而这两者主要来自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可使学生阅读众多的名篇著作,除了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启迪外,还可以积累大量深刻隽永的警句妙语,优美的词语、生动的句子,也可以从形式上积累写作方法。这样,素材积累多了,就可避免写作中出现捉襟见肘的困境,而达到左右逢源的境界,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人的智力结构的核心要素是思维能力,而课外阅读就能很好地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聚精会神地进行课外阅读,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思索、想象、判断和评价的过程。特别是在这样的阅读中,没有多少条条框框的束缚,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想象余地与空间,更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及时积极地思维,能深入文章之中,切实把握文章的脉络,理清作者的思路,通过大脑,根据需要对文章进行思考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以锻炼,得到发展。
  课外阅读,顾名思义为“课外”,有许多因素教师难以控制。正因为如此,一些学校的课外阅读往往是放羊式的,甚至徒有虚名,很难发挥课外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1. 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读物。我们知道并非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况且学生本身还缺乏明辨是非,特别是抵制诱惑的能力,因此,开展课外阅读既要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又要帮助学生净化阅读内容,提高阅读品味,远离黄色(色情)、灰色(反动)、黑暗(暴力)的读物,培养健康的阅读情趣。
  给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有广博的视野,更要有开放的胸襟。经典的名著要选,优秀的时文也要选,同时要注意和课内阅读教学紧密联系,做到课内外结合,相互促进。
  2. 指导学生端正阅读的态度。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态度,除个别学生积极投入,如饥似渴地盼望课外阅读外,多数学生是被动的、观望的。即使是奉老师之命而在读书时,也常常是心猿意马,外表在读书,实际上并没有读进去,因此,要指导学生端正阅读的态度。
  首先,要有良好的心境。求静,切忌浮躁。静就能潜心入书,沉浸其中,自得其乐。《近思录》说:“性静者可以为学”,读书必须静,不静就不能读书。
  其次,要集中注意力。孟子说:“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说明了阅读要集中注意力。要靠意志和精神品质来约束自己,排除干扰,把注意力指向读物,获取读物的内容。
  再次,要有恒心。在课外阅读中,焦虑与懒散是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障碍,阅读常常不能坚持下去。对此,只能调动意志和精神品质来强制自己,克服焦虑和懒散,不要急于求成,不要稍不如意就不耐烦,要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只要有恒心,课外阅读就一定有收获。
  3.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而阅读方法的确定则应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要来确定。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如果选择的是知识性读物,且只想作一般的了解,则适宜用泛读和略读;如果选择的是文情并茂的佳作,想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则适宜于细读和精读。
  在阅读过程中还应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阿德勒说:“如果你随时拿一支笔,那么阅读起来将必更能得心应手。这支笔将成为阅读时,使你专心、仔细的督促力。”因此,在课外阅读时应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符号进行圈、点、勾画,标明读物的重点、难点、疑点等,这样能强化学生筛选信息的意识,促进阅读思考,提高读书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将书中有关内容,如名言、警句、范例、新颖的材料等摘录下来,并注明出处,以便需用时查阅。这样,积累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交流,以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总之,无论是阅读教学的现状,还是时代社会的要求,需要我们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尤其是学生自身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更需要组织学生强化课外阅读。语文课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周密计划,精心指导,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知识不断充实、丰富。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2] 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3] 傅柄熙.要指导学生自己读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2).
  [4] 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5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