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业院校中大学英语的文化导入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青

  摘要: 从60年代初开始,语言学界越来越重视语言社会文化功能。另外,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基于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探讨农业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以及对于文化导入的两点建议。
  关键词: 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 农业院校
  
  一、引言
  
  文化导入英语教学的实践,就是在教授语言的同时要有意识地传授对象国文化知识。这些认识与实践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上世纪70年代以后,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CLT),也称概念功能观(notional functional approach)诞生了。CLT的特点是在注意语言结构的同时,更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交际语言教学(CLT)的广泛采纳,为语言和文化在教学上的统一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在国际上,上世纪70年代是各国交往与冲突同时激增的时代,尤其在欧洲,欧共体为了“相互依存”提出了“文化和教育的合作”,而且“使用发展新的语言教学法则给予优先地位的考虑”。这样,外语教学就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而且把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放在了交际方面,而交际本身又是一种社会行为,所以在教学中就离不开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基于以上理论和认识,在过去的30多年间,当外语教学由以传统的以语法和词汇为中心转向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时,文化就开始悄悄地进入了外语教学的课堂。
  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国力的日益昌盛,世界的目光聚焦于中国。现在全球掀起了学习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化的热潮,这必定会影响中国的文化教育。因此,中国学生不仅要学习西方文化,也要进一步学习中国文化。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是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值得探索的新课题。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受传统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在教学中偏重单纯语言技能的训练。对语言交际方面的认识一直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在掌握了一门外语和与其相关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之后,便可以自如地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但实际上,不同的语言由于其文化背景与母语文化的差异,往往会导致交际中的障碍和问题。交际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的适当运用,这种适当性应视其文化规约而定。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规约,甚至会有冲突,这就使不同文化概念的人在交流中产生了障碍。在英语教学中,屡见不鲜的东西文化差异现象经常成为困扰学生的难题。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不多,缺乏“跨文化意识”,而母语的文化概念又严重地阻碍了学生语言习得的进程。胡文仲先生指出,提高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即要了解我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因此,正确认识中西文化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能通过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来提高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院校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和发展的特殊性,其英语教学也因而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如专业性较强,理科学生占多、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和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这些特殊性使得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过分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语境中的英语交流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压力,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做阅读理解和背作文范文方面。但效果并不显著,学生往往掌握了整套的语法规则,大量的词汇,结果却听不懂、说不出、读不顺、写不对,造成了英语学习与运用的脱钩。在学位英语的学习中,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相当缺乏。在语言学习中依然存在错误认识,以为学会了语言知识就自然能用英语进行成功的交际。致使在语言交际方面错误频出。在遇到含有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词时对其意义更是费解。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缺乏西方文化知识,不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风俗习惯,也就不能合理预测对方的交际策略,在交际中避免不了会产生不解或误解。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分层次、递进式的,进入研究生英语学习阶段意味着完成了本科期间的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进入向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方面转变的阶段。但是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主要以语言教学为切入点,课程的设置基本上依然沿袭大学英语的模式,主要为“读写”、“听说”课程。这些课程在语言基础学习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对处于更高阶段有更高需求的研究生来讲,则是一种实效不大的重复。因此,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就能进行交流。农业院校学生教材中入选的阅读材料大都以书面语为主,实用性和实践性不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多采取单词与语言点讲解――句式结构译解――练习题解答的“三步”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造成语言知识积累与语言技能开发之间的巨大反差”。
  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语言教学目标之间还存在很大的距离。而在朝着这一方向转变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不同的习俗文化、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所以,在语言学习中,没有这些方面的深入认识,只局限于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习俗与外国人进行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方面的冲突。
  
  三、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建议
  
  时代的发展要求农业院校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便了解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Buttjes认为,语言习得的过程因文化差异而不同,交际的核心不仅在于语法内容的输入,而且包括社会文化知识的传输。这就意味着文化和交际更是不可分割。文化是交际的基础,而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只意味着毫无意义的语言符号的灌输。我们在“学习其他民族语言时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与本民族文化不同的新的文化现象,这时必然会发生跨文化的问题”。一旦使用一种语言就是在传递这种文化内涵。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牢记语言的本质就是交际,学以致用是根本目的。因此,农业院校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传授语言知识上,而要将文化知识融于语言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更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知识的导航者。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教材内容,为他们提供配套的西方社会、习俗、宗教、历史等文化现象介绍和中西文化对比等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解读词汇、短语、习语、谚语等语言单位的文化内涵,点拨重点句子结构、篇章结构中体现的中西语言文化差异,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分析课文中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念。
  另外,特别应指出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入。随着英语越来越成为一种强势语言,“文化赤字”这一现象越来越为学者所重视。注重对学生此方面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比较。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的影响,以集体主义或环境主义为主要特征。由此可以看到:中国人习惯于整体性的直观具象的思维特点,西方人擅长于分析性的抽象思维,因受到“谦受益,满招损”传统儒家道德的影响,中国人崇尚谦虚内敛,而在西方文化观念中则强调个性发展、表现自我和独立行事的特点。这样,理解了中国文化观念中崇尚“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弘扬集体主义的信念,才能深刻领会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的内涵并无贬义,而是作为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贵精神得到的赞赏和鼓励。在教学中积极输入中国文化,有助于学生在吸收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中国文化导入,能更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能保持跨文化交际中的主体地位,不至于迷失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大潮中。
  
  参考文献:
  [1]Bloomfield,L.Language[M].New York:Holt,Rinehart &Winston,1933.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