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化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中娟

  著名的反传统哲学家尼采曾描述道:“我漫步在人中间,如同漫步在人的碎片和断肢中间!……我的目光从今天望道过去,发现比比皆是:碎片、断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没有人!”尼采的真学者分类理论可谓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他的真学者分类学使我们不得不对现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认真的反思。我们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完整的、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人,而不是人的“碎片”。陈至立曾撰文指出:“我国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因此中国当代的化学教育事业,实施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实施创新教育不仅是当代教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决定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关键因素,还是个人获取竞争胜利,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手段。江泽民指出:“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曾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标志,为我们绘制了当今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伟蓝图: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其灵魂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知识教育基础上的更高要求,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核心。鉴于当前“应试教育”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所以中学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创新教育时,应着眼于改变学生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偏重于记忆、理解、被动接收知识的机械式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的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偏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形成体现21世纪素质教育理论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氛围,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
  
  创新意识是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索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其途径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化学史的教学,通过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适当向学生作以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化学这门学科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科学发现过程就是创新过程,化学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史。所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其次,也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适时引入与化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化学成就,介绍学科新发展新动向,让学生接收更多的最新科学技术信息,增加有关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信息,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十分有益。增强学生创新的使命感,亦有利于学生建立一个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孤立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观点,引导他们去探索更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创新永无止境。再次,教师再介绍某些史实、学说、理论的建立,对科技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它们就会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就会被新的理论学说所取代。这样也可以教育学生:权威不是绝对的,不能对前人的所有结论都全盘接收,要敢于质疑。这同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第四,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德育的渗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介绍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也要介绍我国化工从白手起家发展到居于世界前列,更要介绍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这些都能增强学生的创新使命感,激发创新意识。最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即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样学生就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而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不断地滋长,自然地得到发挥。
  
  二、培养创新精神的途径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后天的培养形成的。所以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自然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不断创设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重要形式。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值<7。碱溶液pH值>7,那么NaCl、NH4Cl、CH3COONa的水溶液的pH值是多少?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实验,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呢?从而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2.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人格其内涵应包括创新探索的志向和责任心,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献身精神。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呢?
  (1)可以在教学中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设置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引进化学今天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介绍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环保日常生活等的应用。例如对现代家具业所使用的高密度纤维板、有机化学里的“高分子智能材料”、“氢是未来理想能源”等结合教材加以介绍,可增强学生为人类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2)创设要求高、难度大的实验。例如:高一教材中铜和浓硫酸的实验,要求学生设计方案:如何检验生成气体是二氧化硫?有哪些性质?如何除杂?要求学生亲自演示,严格按照实验规则准确操作,并鼓励失败者继续努力,分析失败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勤奋学习、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等形成了创新能力。创新的前提是“双基”,离开“双基”谈创新,尤如空中楼阁,创新必须拥有相关的知识。学校教育在双基教学中,重在培养能力。
  1.想象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硬水的软化时,联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氢原子的结构时,为什么电子受到核的吸引,不掉进原子核内而在核周围不停地高速运动。学生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教师要加以肯定、称赞,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式思维。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将一个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向罐内注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什么?分析物质发生变化,从加入的物质考虑,这是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所以一般学生只分析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得出一个易拉罐内变瘪的现象。而忽视了容器本身“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因而漏了“瘪了的罐重新鼓起来的现象”。
  3.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
  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诸实施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而要培养这两方面能力,就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课堂演示实验中,要留有“空白”、“开发区”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他们的创造实践能力。例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可只提供药品、仪器,让学生自行设计氧气的发生、收集并检验的整个实验装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实践,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
  总而言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三者间很难有明确的区分度。三者互相包含、互相融通、互相影响,从而构成了创新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在激发创新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创新精神;在培养创新精神的同时,也锻炼了创新能力;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更激活了创新意识,更具备了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是“三个面向”的需要,中学化学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积极挖掘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可以被点燃的火把。”教师应坚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知法,意向创新。”“纸上谈兵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期待着中学化学教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最后借用周光召的话来号召各位教育界同仁去身体力行:“希望学校不要以过多的考试把学生束缚在接受现有知识上面,要更多地传授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培养创造的能力,学为了用,为了创造。”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主编.化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查有梁.知识经济与人才开发.教育研究.
  [3]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47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