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石狮子・向日葵・太阳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电影《七七事变》中巧妙运用了隐喻的艺术手法,使“睡狮猛醒”升华为一种民族觉悟的象征,进而开拓出形象与时代的内在关联性,达到了深化形象内涵的艺术效果。
  影片开头以静态构图手法展现的一头雄狮,伴着浑厚的乐章,视觉形象和听觉效果相得益彰,生发出使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既渲染了画面所要表现的情绪和节奏,又开宗明义地揭示了其内在意蕴;紧随着雨中放哨的战士和连绵的青纱帐,透露出临战的紧张气氛,暗示着雄狮下那场血与火的战争一触即发。
  编导站在历史的角度在述说事件的同时,采用全景式的艺术结构,把视角伸向相关的各个层面,使之气势恢弘,蕴意丰厚,产生了史诗般的艺术效果。片中有两组表现壮烈牺牲的镜头耐人寻味,一组是年仅39岁的赵师长身中数弹,背靠着雄狮英勇殉国;一组是一名年轻战士趴在狮子上,烈士的鲜血染红了狮子的头颅。它的寓意是民族忠魂像雄狮那样不屈不倒。当二十九军将土高喊“宁为战死鬼,不当亡国奴”,抡起大刀冲向敌寇时,那决不单单是一个二十九军,它更像是整个民族在怒吼呐喊,犹如醒狮奋起向前,给人一种震撼的力量。当二十九军在卢沟桥击退进犯的日军时,影片有一个巧妙的“表现蒙太奇”剪辑:在守军将领撕碎日本国旗时,相连出现了一个狮子的特写镜头,这种形式上的相互对照,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印象,它昭示着中华民族是醒来的雄狮,坚强挺立,抗击来敌。
  影片还通过一些艺术手法展示了在日寇大举侵略时,我国军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日和蕴藏在军民心中抗日必胜的信心和勇气。编导在进行全景式描述时,不是简单地堆砌史实,罗列人物,而是在整个史诗般的基调中,以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塑造出一批真实感人的人物群像。每个人物虽着墨不多,但个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佟副军长儒雅睿智而又果敢刚毅,对敌作战时他扯起“佟某誓与此炮共存亡”的大旗,身先土卒,血洒疆场;宋军长对亲人情深义重,与日寇谈判不卑不亢,巧言周旋,一旦谈而无望便义无反顾地坚决抗战;师长张自忠外柔内刚,临危受命忍辱负重;旅长何基丰严谨沉稳而又刚烈大胆,壮别卢沟桥,其景感人。对赵登禹的形象塑造更加到位。他奔赴死难那出戏是用背景和光线来表现的,画面上虽无人物表情,甚至连语言都没有,可演员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都充满着壮士慷慨赴死的人格魅力,达到了动人心弦的内在效果。但该片并不满足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更多的是通过对一些场景的渲染,艺术地展示了许多深层次的内容。佟副军长中弹牺牲那场戏,画面上几个军人掩护着他在夜幕下的绿树丛中奔跑,后来佟副军长倒地牺牲,紧接着画面上出现一大片低垂的向日葵。这个画面强烈地冲击着观众的视觉,在这里,葵花似乎被赋予了生命,因为它总是朝着太阳,看到的都是明媚的春光和太阳的笑脸,然而现在它们看到的却是抗战爆发后为国捐躯的第一位高级将领在自己的国土上被侵略者射杀的这悲壮的一幕。它们竟也哀伤地低下了头,确实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编导不仅独具匠心地采用了全景式的艺术结构,而且在片中还运用了写意的镜头,很有新意。当我军接到命令壮别卢沟桥时,银幕上是一面日本国旗的特写:一个红色的圆球在一块白布的中央,旗的上面签满日军姓名,其象征“武运长久”,不用说这使日军感到骄傲,是他们的灵魂和精神的寄托。但我们看到这面在亚洲人面前不可一世的旗帜被一名威武的中国军官扯为两半,废纸似的向两边撕开时,中国军民勇武的面孔和他们背后一尊咆哮的石狮子的画面,使观众非常强烈地感到中国军队在卢沟桥战斗中的失败是暂时的,他们必将像撕碎那面太阳旗一样把日寇彻底打败,被喻为东方睡狮的中华民族已经觉醒。这组镜头与片头的雄狮相互照应,用电影的语言再次提醒人们:勿忘卢沟桥畔那段沉痛的历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48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