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月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那么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作用呢?最优化的组合是“互动”, 互动能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其结果是1+1>2。本文仅就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途径与方法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师生平等相处,营造民主气氛
  
  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以师生平等相处、相互信任、营造民主氛围为首要。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教”的积极性、没有学生“学”的主动性,重讲轻练、越俎代庖,不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来看待,都是缺乏教学民主的精神。构筑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必须摒弃师传生受的旧观念,从思想上摆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多让学生发言,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愉悦。只有师生相互信任和理解,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相容和同化,才能进入民主氛围的最优境界。如笔者教学《吆喝》一文时,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文中介绍的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思考片刻后,有个同学站起来说:“是按逻辑顺序组织起来的”。并举例说,如“白天到晚上”。这位同学的回答明显地犯了观点与例子矛盾的错误。但我没有责难他,说:“白天到夜晚,是一天中的时间变化,怎么说是逻辑顺序呢?应是时间顺序才对呀!”而是循循善诱,热情期待,抓住其找准的一句“从白天到夜晚”肯定并表扬他认真研读了课文后耐心地开导他,让他在老师的分析和自己的思考中认识到这应是时间顺序,其他同学也在这样的启导过程明确了这一问题的答案。可以说,当在学生面对老师提问一言不发或回答“偏题”、答问纷繁、出乎意料的情况下,教师都不要批评、责难、训斥学生,而要耐心启导,不怕白费时间,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情境和局面。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让学生更有信心、更有勇气地参与教学活动,精彩的师生互动学习场面才会不断涌现。
  
  二、激活质疑问难,促进思考和议论
  
  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师生双方的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探究知识的起点。怎样去激活质疑问难呢?
  首先,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出一些恰当的问题。语文课堂设疑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有深度、富有启发性、讲究艺术的提问,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入自主学习、探究的境界,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课堂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阅读教学本身存在着“作者――编者――教师――学生集体”四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关系。况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独特感受或疑问,其中有些是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阐述在自主感悟中产生的困惑,敢于质疑,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铺设新的道路。对农村学生来说,他们胆小、不善言辞,对发言有种种顾虑。这就要求当有同学能站起来表述自己看法或质疑时,不论表述得怎么样或提的问题有没有探讨价值,都应该最大限度地赞美、表扬他。这样既鼓励他继续努力,又能让那些想说又怕人笑话的同学消除害怕心理,使他们也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畅所欲言。如教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让学生在自主感悟后安排了互动交流的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谈阅读感受和困惑。之后有同学问:“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其中的仙露琼浆是什么?”“香气怎么说是似乎是淡紫色的?”等有关句子理解的问题,也有同学问:“为什么说花与腐化生活有必然联系?”之类涉及花不幸遭遇的背景和文章主旨的问题。我就把学生的各种提问质疑归结成几个大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等方面去进行合作探究。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学,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热情很高,思维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意见分歧、助燃思辩热情
  
  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激活思辩,启发学生想象,开展多向思维(发散思维),组织热烈的论争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较好途径。学生能思善辩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寻找适合于学生思辩的因素,利用学生意见的分歧,形成思辩的氛围,较好地实现“互动”,在争辩中对事理有个完整、正确的认识。
  如教王安石的《伤仲永》一课,教师最后总结说:“本文的作者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仲永正是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才导致了才能的衰退。你们说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真的那么重要吗?成才的关键是什么?”刚问完,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一吐为快之势。我说:“大家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接下来我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对‘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这问题分成两种意见展开讨论,看哪种意见有道理”。持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的同学举例证明:“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痴呆儿聪聪没有学过音乐却能上台指挥交响乐演奏。这不是他有这方面天份的原因吗?还有莎士比亚、高尔基未读完小学却成了伟大的文学大师。可见,天赋是成才的关键!”。而另一方也提出了小学课本里曾有过的童第周,反驳道:“童第周在学校里曾因考试不及格差一点被赶出学校,后来经他勤奋刻苦,成了有名的生物学家。还把当时生物界的尖端课题攻下了,实现了他‘外国人能做的事中国人也一样能做’的愿望,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这不说明后天教育(努力)在成才中的重要性吗?”在争论中双方都做到了观点明确、论据确凿,有一定的思辩水平。在同学们辩论的继续深入后达成了一致正确的认识:成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天份)。懂得了天赋有利于成才,但天赋不足可通过后天教育补尝,照样可以成才。
  综上所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缺一不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知识容器”的阴影中走出来,把学生放到“课程学习的主体”的位置,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亲自体验获取、构建知识,并感悟人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成为课程教学这一共同体中学生学习的首席伙伴,发挥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作用。这样,师生双方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双赢,语文课堂教学才会生机勃勃,硕果累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9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