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代大学生对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他们积极向上,具有崇尚自我、张扬个性、强调自我的心理;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促进他们交往的同时也使人际交往虚拟化。应充分发挥理论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素质;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193―02
  
  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青年人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趋向。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分析当代大学生这一群体所具有的价值观特点,思考如何进一步对他们加强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现实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
  
  1.思想政治倾向方面,当代大学生对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思想政治倾向是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出生并成长起来的跨世纪青年,他们亲眼目睹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亲身感受了我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与此同时,他们也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感到困惑,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认识的成熟和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评价社会问题的理性态度,是当代大学生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由往日的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大众教育,使大学生由精英意识转向平民意识,于是他们对现实进行了理性定位,这表现在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在整体上趋于平稳,他们在政治上做“平常人”,拥有“平常心”,务实性参与,在宽容协调中求发展,以理智、平静的态度投身于社会改革。
  2.公民道德素质方面,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主流积极向上,但部分学生在某些方面表现出道德素质缺失现象。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能严格约束自己,有着较高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希望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许多大学生对社会上损人利己、惟利是图、假冒伪劣、钱权交易等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反响强烈,希望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高效的社会,社会公正观已成为当代青年学生道德的主流。当代大学生投身青年志愿者社区援助服务活动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全国高校各级团组织与校内外单位的文明共建活动也已形成风气。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大学生选择了投身农村广阔天地,立志用自己的才华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当前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然而部分大学生在某些方面所表现的公民道德素质缺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诚实守信的传统道德理念弱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诚信,简单而言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理应具有的诚实无欺、相互信任、信守承诺等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理应恪守诚信理念。但纵观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却不能不令人忧心忡忡,比如,大学生考试作弊早已是令人头疼的老话题,一方面是教育部严令各高校严肃处理考试作弊,一方面是考试作弊的学生“前赴后继”、“花样翻新”。有些学生认为,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造假行为比起来,考试作弊算不了什么大事情。二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美德淡化。三是回报他人、体谅父母的感恩之心缺失。父母将一个孩子培养成人,要历尽千辛万苦。孩子进入大学后,是否体谅父母的苦衷,是否记着父母的恩情?现实情况表明,有些学生的表现着实令家长寒心:父母含辛茹苦,节衣缩食,有的还四处借债,但孩子却花钱如流水。有的大学生还嫌父母小气,心怀对父母的不满,更不要说对父母感恩了。更有甚者,在遇到感情、学业等方面的压力不能自拔时,往往会选择自杀来逃避现实的挫折。而自杀是最不知道感恩的表现,漠视自己的生命,带来的却是父母无尽的悲痛。
  3.自我意识和理想追求方面,当代大学生具有崇尚自我、张扬个性、强调自我的心理。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处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同时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当代大学生注重与自己实际利益关系密切的理想目标的实现,他们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要看自己从中有无实惠;他们憧憬未来,勾画蓝图,但首先要考虑自己置身其中的价值体现。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特别是就业的压力,使得许多大学生开始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开始由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向自身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面向新世纪,把自己塑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标。
  4.社会交往方面,网络在促进当代大学生交往便捷的同时也使人际交往虚拟化。近几年,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网络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的生活方式,使大学生走向了跨时空、跨地域的网络沟通时代,这一方面促进了当代大学生交往的便捷性,有利于新型代际关系的形成,但这又使人际交往变得虚拟化,一部分大学生成了“数字化”人。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1.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理论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围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问题,着力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等方面的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当代大学生,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营造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等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正处于迅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思想走向成熟又未真正成熟时期,也是思想素质形成和培养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充分发挥理论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2.加强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一是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学生工作者应当首先具备的基本素质。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在政治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晰的方向;能够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视角深刻认识和理解党的政策方针;能够有说服力地解决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疑虑和障碍;能够从本校的具体校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政策。学生工作者应当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树立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观点、全面辩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努力探索和掌握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德育工作要求的科学的具体思维方法,科学地制定德育工作的计划和方案。二是道德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也是学生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富有奉献精神,乐于在高校学生工作岗位上为祖国默默奉献,不过多计较名利得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始终热爱本职工作,以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抱负心、责任感和高度的工作热情面对大学生群体;对工作极端负责,踏实肯干,不怕辛苦;对业务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努力创造第一流的工作水平。 以人为本、平等待人,关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进步、学习和工作、生活;尊重和信任他们的人格、荣誉和权利,认真听取分析其意见和要求;平易近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三是能力素质,能力是运用于工作实际的各种技能和艺术,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工作的开展和效率。学生工作者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学生工作者只有具备分析综合能力,才能在掌握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其思想特点和发展趋势,认识高校德育教育的规律;决策计划能力,科学的决策和计划是提升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关键;组织协调能力,只有具备了组织协调能力,才能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把科学的决策和计划落到实处。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宣传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
  3.努力营造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氛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良好育人环境所发挥的功能是强大的。学校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还要从校园环境入手营造启迪学生思考氛围,全方位培养锻炼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建设一种文化氛围,创造一个自由环境,使学生能够有活力、有定向、有秩序,增强适应性,培育自信心,充分鼓励大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并在探索、选择新途径、处理新问题时,给予积极的引导。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和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深厚学风,可以起到感化和约束的作用。全体教师要具有严谨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和从严治教的工作态度,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风范;全体学生都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的学习目的、勤奋科学的学习态度,严明的学习纪律和显著的学习效果。要建立必要的文化设施,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活动经费,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健康、高雅、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配合。一方面,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鼓励和支持面向大学生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要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与作用是巨大的,而现代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均有放松的趋势,家长教育意识不强,教育方法不当。
  
  参考文献:
  [1]徐贵权.青年价值取向新探[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
  [2]单玉华.跨世纪一代青年价值观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2,(1).
  [3]李允.责任心的培养: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J].思想教育研究,2003,(11).
  
  (责任编辑/王建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68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