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语言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龚 频

  摘 要:本文针对外语教学中的各种非语言因素的功能,探讨了非语言交际和文化渗透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总结出非语言因素对外语教学的作用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提高外语教学效果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非语言因素 非语言交际 文化渗透
  
  1. 引言
  
  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人们通常强调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实行和可接受性,却忽视了对人类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事实上,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正如Nunan说的:我们要知道懂得各种语法规则和能够在实际的交际中正确而有效地使用这些语法规则是两码事。非言语信息也是表达情感,产生印象等的主要手段。它不仅被视为语言交往的辅助手段,是对语言行为的必要深化和补充,更被视为传递信息的独立手段。
  
  2. 外语教学中的非语言因素及其功能
  
  在外语教学中,人们的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言语上,认为母语的词法规则和句法结构构成了二语习得中的障碍,但可忽略的各种非语言因素同样影响着外语教学。
  2.1 社会文化习俗
  在二语习得中,社会文化习俗作为重要的非语言因素,会引起学习者的母语的负向迁移,及母语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对二语学习的负面影响,它体现着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将谦谨、从众、克制、重礼节、尚伦理、含蓄视为美德,提倡集体主义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和则兴,孤则衰”的思想导致了中国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强和习惯上的冲突。
  2.2 体态语
  体态语指身体各部位的无声动作,主要包括面部表情、眼神语、身体动作、头部动作、手势语和姿势(站、立、蹲、走),是最直观、信息含量最大,也最为人们熟悉的一类非言语交际行为。教师的体态语就是教师本人提供给学生的最直观和表率性的信息。
  2.3 副语言
  副语言是有声类的非语言行为,又称伴随语言,它一般是运用特殊的发音来表达交谈中的伴随意思,属于一种声音信息,具有声音的、音量、音频及重音等特质。人们大都相信这些特质可以反映人的情感、性格特质和能力水平,同时也会大大影响听话者的接受效果。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调、音量或节奏下,会表示不同的意思,取得不同的效果。而那些并无固定意义的发声在特定情境下可具体表达词语之外的思想、情感或其他信息,其重要性在外语教学中是不应被忽视的。
  2.4 客体语
  教学中的客体语言主要包括教师的衣着服饰及化妆。这些因素作为一个人的外在表征,能在一方面表明他的身份、地位和情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人的心情和价值观念。得体的衣着服饰,恰到好处的妆容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和亲近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也利于课堂秩序的正常进行。
  2.5 环境语
  环境语言主要包括体距语、时间语和颜色语。课堂环境语言主要包括教室环境、座位安排和时间观。教室环境中合适的亮度、温度和墙壁主体颜色等因素都会对学生情绪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3. 非语言因素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多数情况下,非语言交际产生的效果比语言交际产生的效果更加明显。Ross(1974)声称,研究结果证明: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非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高达65%。课堂教学效果82%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手段实现的,而只有18%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行为达到的(Grant &Hennings,1971)。
  3.1 非语言行为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中运用最广的一种身体语言。它是表露人的内心,寄予人的感情的语言,具有表意性和交际性。外语课堂上信息的传递,主要依赖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共同完成。体态语在外语课堂具有明显的交际功能,提供着语言在传递信息时无法提供的便利,发挥着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课堂上外语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身体语言动作,使其能表达各自不同的含义,如补足、否定、重复、调整、替代、强调、暗示、夸张。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够把体态语与言语行为自然地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变成真正的交际过程。适当合理地运用体态语,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参与;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即使听力差的学生也“看”得懂。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非言语行为也可以用来组织教学和维持课堂纪律。教师双目炯炯会使学生振奋;与学生目光接触会使他产生你在注意他的感觉;严厉、责备的目光意味着对学生的强烈不满、气恼和严令改正或收敛错误行为;柔和、热诚的目光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情、赞许、鼓励和喜爱;而虚晃、游移不定的目光泄露出教师内心对于课堂问题的焦虑,没有把握和束手无策。教师边讲边在过道巡视可有效地让违纪的学生有所收敛。
  3.2 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尤其是亲密距离,是衡量人与人之间关系亲密程度的一个标准,也是人的敏感距离。当有不熟悉或并不亲密的人靠近时,绝大部分人都会感觉不自然,因为这侵犯了自己的“领地”或“领空”。通常来讲,社交距离是1米多到3.5米左右;公众距离为3米以上。课堂中师生距离大约为3―8米,超过8米师生双向交流几乎不可能。外语教师更应注意人际距离。在课堂上,尽量与学生保持在有效的距离以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3 培养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能力
  非言语交际与文化也是密不可分的,其行为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负载着一定的信息、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定的文化背景可以促进语言的学习和应用。外语教师可从思维方式、交际文化及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帮助学习者消除障碍,使交流更加通畅和顺利。因此,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和导入尤为重要。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采用自然的、启发式的方式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对教材中容易引起学生理解困难的文化现象,尤其是那些含有丰富文化意义的词语、课文、典故、习俗等文化知识内容进行直接讲解。充分运用视听和直观教具是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很好的途径。阅读、旅游、音乐、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等都是文化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它们可以提供最新、最生动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另一方面,电影、电视还有助于学生了解英美人的手势、表情、身体语言等非语言交际方式。此外,为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文化学习,关注对比语言中文化因素的差异和语用差异,开设系统的文化知识选修课和讲座也是很有效的途径。
  
  4. 结语
  
  非言语交际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和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支持、自尊和授权感的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自主学习。为让学生真正掌握一门外语,注重文化渗透和导入十分重要。让外语知识的传授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能使学生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进而培养出既具有人文气质,又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既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又能解读西方文化的人。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2]陈文娟,唐敏.非言语交际与外语教学[J].理工高教研究,2007,(08).
  [3]吴春秀.非言语行为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7,11.
  [4]赵昌芝.论非语言交流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5]宋云华.论英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J].科技信息,2006,03.
  [6]王亚丽,孔婷,张析明.文化渗透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双语学习,2007,10.
  [7]郑霁鹏,张枫,赵芳.体势语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7年第19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75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