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生命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多数的语文课文里蕴含着生命符号,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去挖掘和拓展阅读文本中所包含的生命因素,通过这些因素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本文主要探讨高中生命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文本中认识生命,并延伸拓展到课外生命语文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实现课内与课外、文本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进行生命语文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朗读品味;情感体验;拓展延伸;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学科中开展生命语文教育,符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生命语文教育不仅能很好地贯彻素质教育,而且能更好地培养一批批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和热爱生命的未来祖国人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强调生命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充分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的要素,并结合课外知识拓展延伸生命教育之因素,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内涵和生命的意义,而且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笔者以为,新课程标准下,在教学中强化朗读品味,营造生命语文教育的氛围;注重情感体验,丰富生命语文教育的内涵;善于拓展延伸,渗透生命语文教育的意识。这应是生命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强化朗读品味,营造生命语文教育氛围
  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由语言组成的文章,学生可通过强化朗读,品味语言,即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分析、吸收,捕捉语言文字的生命符号。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生命意识的符号,让学生理解生命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以此来提高生命语文教育的教学效果。
  1.通过教师择机示范朗读,让学生品味生命语文教育的意境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品味生命语文教育的意境,教师的择机示范朗读是很重要的。老师范读时,学生的思想感情随教师朗读时的语调、停顿、语气的变化而变化,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如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时,教师可择机示范朗读文章第4、5、6段,紧紧扣住描写月下荷塘的荷景、月光、荷塘四周景色的重要语句,先让学生沉浸在那“田田荷叶,朵朵菏花,缕缕清香,溶溶月光”的美好意境中,感受生命语文的魅力;接着让学生观察荷塘四周的景色,虽然景色中带有淡淡的忧愁,但更多的是对寂静生命与热闹人生的理解。在这样的气氛里,学生也像作者那样,感到了生命短暂的宁静与快乐。此时教师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学生自然凝神屏气,倾耳尽心,陶醉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体验到作者内心的喜悦与忧愁。
  2.通过学生自主朗读品味,创设生命语文教育的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创设生命语文教育的氛围,老师应指导学生自主朗读品味课文,让学生之间互相合作、探讨学习,品味生命语文的魅力。如粤教版高一语文《霞》一文:“生命中不只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经过各自朗读品味,相互讨论探究,学生体会到这段文字的内涵:人的生命中有苦也有乐,有留恋也有惆怅,但人类生命延续是生生不息的。这正是生命语文的魅力所在,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品味,感受到生命语文教育的氛围,从而深深扩增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
  二、注重情感体验,丰富生命语文教育内涵
  “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喜、怒、哀、乐、悲等方面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和情感经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生命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从而丰富生命语文教育的内涵。
  1.挖掘阅读文本生命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体验生命语文的情感
  语文阅读文本是生命语文教育的重要载体。细品阅读文本,不难发现,许多文本都蕴含着作者对自己情感的独特认识,对生命的感悟。
  教师可从文本的实际内容出发,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方法来挖掘出文本内所包含的生命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主动积极体验生命语文的情感。如,粤教版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一文,作者在第一部分提出了为什么地坛对作者有那么重要的作用,这构成了第一部分的抒情基础:人应当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接下来就是第二部分,作者的情感开始变化。作者提出“我干吗要写作?”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作者进了本篇的核心——怎样活下去?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认识到人的本性的根本,作者开始明白人活着的意义。这时候作者的情感又转化为对生命的释然。
  通过双腿残疾的史铁生从活着的“痛苦”转化为“活着”也有一定的意义的情感变化过程,笔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要挖掘阅读文本生命教育的因素,这自然使学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鼓励,获得对生命意义的正确认识,体验到生命语文的积极情感,从而丰富生命语文教育的内涵。
  2.创设生命语文教育的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生命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搭建心灵交流的平台,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拔动学生的心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方面,可创设现实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教学老舍《我的母亲》一文之前,教师可联系现实,让学生讲讲他们与母亲相处的事情,在相处的过程中,母亲给过你什么教育,有哪些事情使你感动?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我的母亲》的学习,老舍先生在文中很多抒情和议论也是感人至深的。例如,“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并与课文联系起来,触动学生对母亲、甚至对亲人的感动之情,达到情境与情感相互融合,这正是生命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效果。
  另一方面,可创设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教學苏轼《赤壁赋》前,笔者有意识地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你该怎么办?怎样才能把心情调整过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再引入《赤壁赋》这篇文章的学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而且不仅仅是这一次,他是被一贬再贬,这种痛苦与无奈,是常人无法忍受的了,可苏轼借助《赤壁赋》一文,抒发了由悲转喜的情感,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处世的态度。这情感与态度,正是高中学生应向苏轼学习的主要方向。这样,就把学生在现实中解决问题方法与苏轼的解决方法联系起来,触动学生的感情世界,认识到应以健康乐观的心态对待世事,从而达到生命语文有效教学的预定目标。   三、善于拓展延伸,渗透生命语文教育意识
  在生命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通过课内外阅读作品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抒写生命教育的话题,或者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从中感受生命的内涵和真正价值,让学生理解生命的真谛和深广度,从而升华学生的生命语文意识,延伸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一方面,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渗透生命语文教育的意识。在生命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内引导学生挖掘生命教育的作品,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充满生命教育色彩的课外名著,做到课内和课外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课内外一些富有生命教育意义的故事和人物,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以此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珍惜生命的意识。如,在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奥斯特洛夫基的文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深入探究生命的内涵和本质,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冰心的《霞》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冰心的《谈生命》,让学生深入探讨生命的可贵,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另一方面,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渗透生命语文教育的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要把文本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融合起来,加深学生的生命语文意识。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并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从而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如以写周记的方法,让学生谈谈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珍爱生命等;也可通过开展以“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让学生理解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或者举行个人手抄报比赛,让学生把个人生命体验融入到个人的创作作品中。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内涵,理解了生命的价值,升华了生命的本质。
  综上所述,在强化朗读品味,注重情感体验,善于拓展延伸这几个方面下足功夫,应是促进生命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1.
  [2]范廷贵.关于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考試周刊,2007(35).
  [3]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4]熊芳芳.生命语文[M].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62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