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金城战役我军作战特点与地位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1953年抗美援朝最后阶段的金城战役,其地位与意义常被战时研究者所忽视。事实上,金城战役的胜利为我军山地全歼现代化装备的敌重兵集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金城战役;“稳扎狠打”;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金城战役发生在朝鲜和谈期间,故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研究中关注度较低,但由于其珍贵的作战经验,应作为我军战史中山地大规模进攻战役的典型进行研究。
  一、金城战役过程简介
  战前,本可能在1953年6月中旬签订停战协定。但南朝鲜在美国纵容下继续挑衅,志司第三次战役(金城战役)的作战决心为:在金城、华川战役方向上对敌人实施一次战役进攻,以第20兵团主力第一步消灭金城突出部内的敌人。
  20兵团下辖五个军的具体部署为:5个军分为东、中、西三个作战集团,加强火力后分别从突出部的西北、东北和东三个方向同时突破敌人的防御,首先歼灭第一线阵地的敌人,尔后会攻梨船洞高地的敌人,攻占梨实洞、北亭岭,梨船洞高地,金城川以北地区;而后在有利情况下,向三天峰,赤根山、黑云吐岭,白岩山一线有利地区相机扩张战果,预定歼敌7-8个团,并准备抗击敌3-4个团的反突击,巩固已得的地区。
  7月13日21时战役开始后,第一阶段我军迅速突破敌防御,一昼夜攻占突出部敌全部前沿阵地;第二阶段主力在预定地区转入防御,主力军以一个乘胜向敌纵深扩张战果;第三阶段抗击第反突击,巩固已有地区。战役共历时一周,歼敌56000余人,其中俘敌3000余人,缴获火炮100余门,坦克35辆,飞机1架,击落击伤敌机200余架。
  二、金城战役我军作战特点
  在此次战役中,敌方具备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一个师以上作战单位长时间经营的坚固防线;二是敌拥有技术装备上的优势;三是南朝鲜军队正面阵地防御为主,美军作为敌增援部队直接参与了战役。针对以上特点,决定了我军必须以作好战前准备、三线同时攻击、保证攻击突然性、迅速巩固阵地的作战方式进行,这其中做好战前准备是最关键的一条,志司将战役的指导思想总结为“稳扎狠打”。
  “稳扎”指上至整个战役下至每场战斗都要充分作好准备工作,没有把握就不发动攻击。根据战后总结,哪个部队准备的好就打的好。①如战役第一、二阶段第60军方向,战役第三阶段的第203师和第200师方向,由于部队在战前对地形、敌情进行了充分侦察,战斗发展顺利,反之则任务完成不顺甚至未能完成任务。
  火力准备也是战前准备的重点,由于缺乏航空兵支援,火力支援的任务就落到了志愿军炮兵的肩上。1953年夏季的志愿军炮兵已经装备了多类型火力强大的火炮,野、榴、高炮、火箭炮共7个团、16个营、25个连,各种火炮558门,连同各集团建制炮兵共82迫击炮以上火炮1234门,外加一个坦克连配合步兵作战。②
  鉴于敌人掌握航空兵优势,又部署有大量火炮,为隐蔽接近攻击位置,我军充分利用1952年坑道作战的经验,采用三种方法进入攻击位置。其一为从我军阵地向敌挖前进坑道;其二为战前选择敌阵地前隐蔽地形,秘密构筑屯兵洞,事先将部队运动至洞中隐蔽;其三为利用敌阵地前可以利用的隐蔽物,攻击前一日将部队秘密运动至此隐蔽。可以说,这些经验是用鲜血换来的,但是充分保证了部队发起突击的突然性,让敌人在来不及反应之时迅速被我军突破阵地、火力压制、分割穿插。
  “狠打”指战役一旦发起后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突破阵地,分割穿插包围,最大限度地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攻占之点力求巩固,要有持久作战随时能粉碎敌人反扑的能力。战役期间,我志愿军充分贯彻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严密执行战前部署,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以西集团为例,战役21时发起,仅用3小时就突破敌首都师第1团(即所谓“白虎团”)的防御阵地,其中步兵68军第203师607团2营,在该团侦察排长杨育才带领下,消灭敌团部、1个炮兵营以及乘汽车赶来增援的1个营。三路大军经过一昼夜奋战,向前推进7-9公里不等,给予敌首都师歼灭性打击,击溃南朝鲜第2军的三个师。
  上文中提到为接近敌阵地我军采取的三种接敌方法,但“狠打”的第一步就是如何突破敌既设阵地,部队在战后总结时认为“必须掌握兵力、火力高度的集中,和坚决勇猛的冲击。”③这是第一步突破敌阵地的关键。第二步,在敌我技术装备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为达到突破后各个歼灭敌人的目的,要求部队在突破后趁敌混乱动摇,第二梯队尚未到达的有利时机投入我方的第二梯队进行分割、穿插,打乱敌人的部署,合围敌人,封锁切断敌人的退路。其中切断敌人退路是第二步的关键,否则无法全歼机械化装备的敌人。第三步,我军必须在敌第二梯队部队反应过来之前结束战役进攻阶段,随即转入阵地防御以打破敌人反攻。如14日晚我军即攻占梨船洞及金城川、北亭岭等一线阵地,15、16日旋即攻占黑云吐岭、白岩山一线。敌预备队南朝鲜第11师、美军第24师、空降187团已来不及增援。
  三、金城战役的独特地位探析
  金城战役是朝鲜半岛的最后一仗,在以往的军史研究中着墨不多,但具有高度的政治意义与独特的军事意义,也有一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第一,金城战役的高度政治意义。金城战役不仅直接促成了朝鲜停战谈判,使得朝鲜半岛笼罩三年的战争阴云终于消散,也大大鼓舞了中朝人民的士气,打击了李承晚集团的嚣张气焰,激励朝鲜人民全身心投入国家的恢复建设中去,且为新中国的文艺作品提供了灵感来源,著名样板戏《奇袭白虎团》就改编自金城战役中的真实战例。
  第二,金城战役的独特军事意义。金城战役是我军山地全歼现代化装备的敌重兵集团的重要战例。由于在朝鲜战场我军长期以来机械化程度较低,技术装备数量不足,弹药补给难以为继长时间进攻作战,能取得全歼敌人师以上部队的战例实属难得。金城战役的战法,在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面对敌宽正面部署、分批次越境制造突出部的动向,我军采取两翼攻击、迂回侧后、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法,仅用8天即拔除印军37个据点,不难看到金城战役的影子。
  第三,金城战役的教训不足总结。实事求是讲,我军在金城战役中个别步兵部队還是由于轻敌麻痹、准备不足,导致进攻时部队脱节,遭到敌方炮兵火力攻击。炮兵部队也暴露出了个别指挥员专业素养的不足,导致超过火炮射击定限,加剧了火炮的损坏。
  结束语
  金城战役共历时6天,为我志愿军抗美援朝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除了促进停战这一政治意义之外,其积累的山地全歼作战宝贵经验为以后的类似战例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也给出了如何打好收尾一战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军事科学院编:《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部队抗美援朝战争战史》,军事科学院图书资料馆,1964年。
  [2]  军事科学院编:《抗美援朝战役战例介绍之四——金城战役》,军事科学院图书资料馆,1964年。
  [3]  双石:《开国第一战》,四川文艺出版社,2016年。
  注释
  ①  军事科学院编:《抗美援朝战役战例介绍之四——金城战役》,军事科学院图书资料馆,1964年。第11页。
  ②  军事科学院编:《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部队抗美援朝战争战史》,军事科学院图书资料馆,1964年。第48页。
  ③  军事科学院编:《抗美援朝战役战例介绍之四——金城战役》,军事科学院图书资料馆,1964年。第12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05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