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互融的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方向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分析了传统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围绕“艺术表现能力、工程实现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互融的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方向。
  关键词:创意设计;工程实践;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社会对产品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与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也印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要与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等融合,这种融合实际上是产品设计创意与工程技术的融合、艺术性与科学性的融合。单纯的“外观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国家战略与产业转型的需求,社会亟须具有“艺术表现能力、工程实现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产品设计人才。因此,改变传统产品设计专业“偏艺”的人才培养特色,构建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互融的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1 传统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受限于师资力量与传统课程体系,现有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1 课程体系的雷同化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理论体系源自德国包豪斯教育体系,它为产品设计专业提供了“艺术+技术”的课程结构,形成了以“三大构成”、材料工艺等为主的必备基础课程,包豪斯式的实习工厂也是各院校建立实验室最基础的雏形。相同的课程体系来源导致不同院校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雷同,课程内容相似。又由于在产品设计专业发展早期,设计学类师资力量匮乏,专业教师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艺术专业领域,这奠定了长期以来产品设计专业的“偏艺”倾向,后期虽然补充了设计学类教师,但大部分是直接来自少数几所设计院校的硕士或者博士毕业生,他们又将相同或相似的产品设计教育体系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加深了各高校产品设计专业的高度雷同化、人才培养宽泛化问题。
  1.2 课程内容的老化
  虽然包豪斯教育体系的到来使产品设计脱离了最初的工艺美术体系,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课程内容也趋于老化。首先,由于视觉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审美风格愈加丰富,以三大构成为主的基础造型课程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现代媒介的发展使色彩的变化由二维拓展到了多维,在色彩种类和空间表达上都超出了传统色彩构成的范畴,而技术的发展也使新材料层出不穷,立体构成材料更加丰富,表现手段更加方便。其次,由于产品设计观念从“物”到“人”到“事件”的转变,传统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思维类课程显得过于狭隘,许多学校还在采用早期的工业设计方法体系,从单一产品出发,从功能论方法、系统论方法、商品论方法角度对设计方法学进行概述,忽视了用户研究、用户体验、场景分析等设计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在产品设计从设计制作走向设计创造、设计产品走向设计服务的大趋势下,对产品设计的课程内容提出了跨界融合的综合要求,传统的教学内容具有單一性、概念性、封闭性,如果不与时俱进,就会与当下的技术和审美观念脱节,阻碍产品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1.3 课程结构逻辑性不强
  传统产品设计课程体系泛化与形式化,往往使课程之间缺乏关联性,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缺乏关联。在专业方向没有细分之前,许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多而广、杂乱无章,将与产品相关的课程都堆砌在培养计划中,缺乏主次,体现不出重点,比如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了相同或相近学分的环境设计、展示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虚拟设计、多媒体设计等多种专业课程,课程设置丰富多彩,教学过程蜻蜓点水,缺乏逻辑的课程结构不具有延续性与深入研究性,导致学生学习泛而不精。
  2 产品设计专业工程实践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2.1 工程实践的形式化与片段性
  产品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更加侧重于艺术修养的培养,设计基础课程中有以制作为主的实践课程体系,它重视艺术形式法则的训练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制作结果的艺术性与表现性,然而对作业效果的过多追求导致学生更注重模仿,忽视了对创造过程的探索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遇到实际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
  产品设计专业工程类课程主要有设计图学、材料工艺、模型制作、人机工程等,后期随着计算机三维技术的发展,部分院校开设了计算机辅助与3D打印课程。工程类课程的实践主要以观摩学习、上机操作、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受限于实验室设备的稀缺、老化、损耗等现实条件,许多学校的工程实践课程流于形式。
  这样的工程实践教育能使学生了解相关技术,却很难使学生通过工程实践教育形成系统的产品设计工程体系。近年来,许多学校引入导师制和校外实习工厂以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培养,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盲目跟风的形式下,多数学校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教育体系,使实践教育缺乏系统性与持续性,工程基础薄弱始终影响着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与设计实现能力。
  2.2 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的脱节
  早期产品设计专业的创意设计主要体现在图形创意、外观形式表达等方面,随着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以及设计思维等设计学类课程内容的深入,产品设计创意从形式扩散到了产品功能、生活方式、使用方式、情感体验等多个维度,从对产品具体形式的关注转向对“人—物—环境”大系统的关注。“重创意、轻工程实现”成为产品设计专业的又一特点。
  国家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拓宽了设计创意的范围,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成为设计创意的源泉,然而脱节的工程实践教育使之很难和相关产业融合。
  3 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互融的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方向
  结合产品设计专业现状及社会发展需求,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互融的人才培养方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在传统产品设计领域进行系统整合与跨界融合
  在产品设计理论教学过程中,重视产品设计理论与产品设计系统的研究,结合时代需求与社会观念的发展,重新梳理产品设计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相关性与逻辑性,解决课程结构老化和课程内容泛化的问题;在实践培养模式上,运用“3+1”或“2+2”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提升产品设计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提倡产品设计专业与学校的优势工程学科相融合,比如产品设计融合机械工程、产品设计融合电信工程等,在产品设计课程中引入工程课题,通过跨专业项目合作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实现科学、技术、美学的有机结合,为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融合于相关产业做准备。
  3.2 创意设计与计算机技术、可用性工程融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产品设计的领域,创意设计与计算机工程的融合成了产品设计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信息技术使产品设计从产品实体设计扩展到了虚拟空间,通过用户研究,进行智能产品、互联网产品、交互产品的软硬件设计,注重实用体验与使用场景,产品设计创意从功能、形式扩展到交互方式、界面形式以及情感体验等多个方面,计算机技术和可用性工程是实现交互设计、界面设计的必要手段。许多学校将此方向的融合作为产品设计专业发展的特色方向,它是设计美学、设计创意、设计心理学、计算机工程、可用性工程的综合运用与表达,是产品创意设计与计算机工程的融合。
  3.3 创意设计与地方特色、民族文化融合
  通过对民间工艺、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将民间工艺、传统民艺、地域文化应用到产品创意设计中,进行创意产业研究、文创产品品牌研究与设计、社区营造与文化推广、文化衍生品设计等研究,它是产品创意设计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工艺在现代产品设计上的交叉与融合。
  以上三个方面是产品设计专业发展的主要思路,各个方向都以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的融合为基础,创意设计是设计思维的体现,工程实践是设计实现的保障。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互融的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产品设计专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夏敏燕.基于能力本位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设计,2018.
  [2] 陈嘉嘉.艺术类院校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南京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7113.htm